环境法的伦理基础再探析——基于对主流环境伦理观的评判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gnc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以来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现实以及传统部门法应对环境危机的无力,证明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不能成为环境法的伦理基础,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虽然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诸多弊端予以克服,但是其对人类社会各种利益群体客观存在的无视,使得其无法回应环境法需要协调不同类型环境利益的要求,因而不能单独作为环境法的伦理基础。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因其必然指向的高守法要求,更因其自身特性所天然具有的法制解构倾向也使得其不宜作为环境法的伦理基础。理想的环境法伦理基础应当在与环境法能够对接的基础上,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促使不同利益群体的环境利益诉求达成最低限度的一致。通过对既有环境伦理观的检视,兼采弱式人类中心伦理观和环境正义伦理观的核心要素,将两者共同作为环境法的伦理基础是当前较为合适的做法。
其他文献
文学理论的建构方式,最主要的有自上而下的哲学思辨型,由外及里的理论推演型,自下而上的经验抽象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几种不同的理论建构路径往往呈现为一种复杂的存在和演变状态。"理论"风行的时代,前两种方式是主流,但这也带来了很多弊端。面对这种"理论",许多思想家和学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理论"的质疑、反思和批判一直在其内部滋生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建构方式之一是从文学现场、文学实践抽象、提炼文学理论,这种文学理论的建构方式对我们在"后理论"时代建构文学理论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道南渊源录》十二卷是一部成书于道光年间的古籍,民国以来的影印本均署撰者为邹鸣鹤。然而该书的实际纂修者应是汪士侃。邹鸣鹤在丁忧期间把当时已不多见的《东林书院志》两个版本:三卷与二十二卷本一同交给了同乡汪士侃,汪氏将《东林书院志》进行了局部重编,而内容与体例大体上延续了二十二卷本,或者也可以说是对《东林书院志》进行了易名重刻,然精善不及前书。《道南渊源录》在二十八年道南祠刻版后,二十九年在原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增修,《四库未收书辑刊》中收录的实际上是二十九年的增修本。汪士侃仓促成书,易名重刻的原因,与乾隆
《求索》杂志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大型社科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创刊于1980年,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本刊秉承以学术为中心的办刊理念,设有马克思主义、经济、管理、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哲学等栏目。
奥古斯特·倍倍尔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杰出的议会活动家,他在德国工人运动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的议会斗争思想,主张在坚持革命原则性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议会斗争的方式和策略,将合法斗争与秘密斗争、议会斗争与议会外斗争相结合,既反对否定普选权和议会斗争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又反对迷信议会活动、放弃革命原则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
询问和质询是我国人大监督的重要方式,但两者在现实中的运行状况并非尽如入意。近年来,以询问为原型的专题询问在我国蓬勃发展并受到广泛关注。专题询问因其与询问、质询之间的同质性、同源性以及共通性,存在着夯实询问监督效果、促成质询制度启动的可能性。围绕着建构专题询问和质询衔接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可从宏观的立法体制、中观的制度内容以及微观的具体程序等方面出发,探索关于如何建构专题询问和质询衔接制度的具体构想。
道家的社会管理思想立基于“道”的理论:“道”是万物之源及其运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趋势,无为、柔弱、利物是“道”的特性。这些特性体现为三大管理主旨:遵道而行的治国原则、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慈柔宽容的道德信条。这可谓是管理历史上最早的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思想,它启示管理者顺民意,不妄为,以慈爱宽容的柔性力量感化和影响被管理者。道家的社会管理智慧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不仅受到古今中外一些管理者的青睐,亦可为当代中国的社会管理提供文化资源。
清代客民置身于陌生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社会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业缘社会关系初步发展。但从他们迁移的信息来源、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和日常交往的主要对象来看,他们的核心生活圈仍然是建立在血(亲)缘和地缘关系的纽带之上。这一核心生活圈不仅狭小,且由于亲情和人们熟悉程度的减弱而变得脆弱,而建立在业缘关系上的人际关系则由于利益冲突与信任缺乏而更加矛盾重重。可见清代客民的社会关系十分紧张。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纪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延续至八九十年代。借助经典作家纪念,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理论来源,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诠释列宁主义主要理论,经典作家纪念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桥梁和载体。
在三大传统国际技术扩散渠道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考察中国留学生回流的技术进步空间扩散效应及其对各地区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在地理空间的邻接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变量对技术进步空间扩散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回流留学生虽然对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度有所下降,但依旧是中国获取国际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
在国家体制持续的转轨中,以"祖业权"为代表的地权冲突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凸显的问题。然而中西方迥然相异的社会性质导致了土地产权观念的大相径庭,基于西方产权理论之上的产权残缺理论框架在解释"祖业权"时面临着诸多困境。中国民间以"祖业权"为代表的传统土地产权制度,本质上是国家之法与乡村之法遭遇后的冲突、博弈、妥协与共存。渊源于"祖业观"而建构的"家业产权规则"体现的正是宗族子孙对土地等祖业财产独占欲共享的"祖业观",构成了传统社会运行、发展的基础。"祖业权"更多体现出宗族承继、文化传承的意涵,以身份认同为主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