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中的后真相时代:问题与对策——后真相与民粹主义:“坏的主观性”之必然结果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wenv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底,《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评为英语世界年度热词,该说法甫一问世,即引起了广泛关注。“后真相”不仅总结和凸显了2016年国际政治的现状,反映了国际大环境的时代特色,而且超越了政治领域,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数据时代,权力、技术的深度介入,真相变得面目可疑,甚至面目可憎,谎话、流言、绯闻以真相的幌子在网络上肆意流传,而真相却不知所踪。
其他文献
十大新闻之一:美联储缩减QE规模,全球货币政策呈现新变化 2013年12月18日,美联储宣布从2014年1月份开始,将每月850亿美元的购债规模缩减至750亿美元,资产支持证券和国债的购买每月各减少50亿美元。同时,关联储强化了保持低利率的前瞻性指引,强调超低利率将延续相当长时间,利率很可能在“失业率降至6.5%以下之后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
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多元现代性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历史形态之一。然而,多元现代性塑造的多元文化主义正在面临着民粹主义、相对主义和文化冲突的困境。提倡固守一元的普遍理性或强调厚古薄今的差异传统都在进一步加剧这一困境。多元文化主义由于其独特的价值要素——多元性、共存性与共生性,已经被推向一个无法为其他思想流派所同化的独立立场。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多元文化主义自身的展开显现出它所蕴含的一组矛盾:文化的差异性与人的同一性。通过这两个要素的互相规定,多元文化主义衍生出彼此协调的五大伦理原则,为建构当代伦理秩序提供了新的视
对文化多元主义的探讨,首先面临宽容的性质及其内容。关于宽容与信仰的问题,我的思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在讨论全球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面前,我们首先必须探讨“宽容”问题,并且,还要同时弄清“信念与接受的差异性”。区分信念与接受往往是当代心灵哲学所探讨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的探讨将为我们论证宽容原则提供有利的基础;
在波涛汹涌的中国改革时代,当我们考察当代的信仰结构,会发现所谓信仰的外衣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包裹着“私”的本质,私人信仰陷入公共化困境且流于私密化认同。而且,由于公私领域的相对隔绝,一旦公共权力和宗教信仰趋于私密化的双向建构,极可能衍生私化权力的绝对公共形式化和私密信仰的绝对公立机构化的双重异化,进而全社会“获得性危机”显现,即除了“金钱权力”的“拜物教”之外,难以形成其他真实的信任。当一个由“自我主义”框架萌发,更多地靠伦理来调节“公共性”与“私人性”,文化、政治和经济形态呈三重原子化的社会,迎面宗教改革5
以互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推动金融不断创新,传统金融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中国金融改革步入了深水区。在新的经济与金融发展环境中,金融教育该如何应对,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进行变革与创新,值得金融教育界思考。
刘悦笛,1974年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博士后,曾任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与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Comparative Philosophv编委。主要著作有《生活美学》《分析美学史》(台湾版为《英关分析美学史论》)《当代艺术理论》《生活中的美学》《艺术终结之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人"的问题,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曾有数次热烈的讨论,但参与者主要是哲学、文学及思想史等领域的学者,而少有社会科学研究者。社会科学本身在中国恢复不久固然是一个原因,另一方面,以社会构成系统及其存在方式为研究对象、高度依赖理论范式的社会科学,如何展开人的研究?这确实值得思考和探索。
景跃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兼系副主任,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社会科学分委员会主席。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198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班),200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先后访学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美国丹佛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政治学课程首席教授、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专家咨询团成员、杭州市绩效考评专家。
最近,人工智能话题在业内外都引起热烈的讨论。业外表现主要是媒体炒作,业内表现包括出台政府产业规划和推进一级学科建设。发展人工智能是一件好事,但是不能够脱离其计算本质而制造过多的泡沫。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包含人文社科学者在内的非计算机专业人士说明什么是计算,还是有点困难的,我希望表达三个基本观点。
黄鸣奋,男,1952年6月生,福建南安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人文学院中文系博导。主要从事媒体与艺术研究,已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六卷本,2011)、《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研究》(四卷本,2014)、《位置叙事学:移动互联时代的艺术创意》(三卷本,2017)等个人学术专著24部,共1000多万字。主编《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的新视野》(2015)、《福建文化产业年鉴》(2015)等文集,《网络狂飙》(2000)、《媒体与文艺》(2008)、《动画产业与软实力》(2010)、《新媒体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