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师教学行为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0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和重现,也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提升。但物理复习课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比较单一。本文以“简单机械和功”复习课为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行为,使学生手、眼、耳、脑并用,帮助学生重新理解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关键词:复习课;教学行为;简单机械和功;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3-0023-4
  1 问题的提出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复习是一种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和重现,同时也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提升。
  复习课一般为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板块的复习,常采用“梳理知识—学生练习—教师讲解”的教学流程,梳理知识通常是对某个单元知识的简单罗列。通过练习发现问题查漏补缺。
  复习课之所以难上,主要原因如下:
  1)实验复习过度知识化,缺乏思维和方法的训练。实验复习是物理复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复习的难点。复习时,如果把实验重新做一遍,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教师往往采用口述实验、让学生看书复习实验、练习实验题等方式唤起学生的深层记忆,学生只是对实验的知识进行了回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思维并没有得到锻炼。
  2)知识琐碎,缺乏条理性。复习课的知识点零碎,复习的内容较多,而时间有限,教师常按教材上的顺序采用讲述、提问等方式进行复习,每个知识点都涉及到,但学生对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却并不了解,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
  3)知识遗忘,错误的前概念依然顽固存在。由于复习阶段距离新课教学的时间较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遗忘得差不多了,头脑中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的前概念又暴露出来了,如又出现了 “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用力推桌子,桌子没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桌子受到的摩擦力”等错误的前概念。
  4)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方式单一化。复习课主要采用学生练习、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由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学生比较疲劳,复习课容易走神,课堂参与度低。
  这样的复习教学,学生总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鲜有自己的思考,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所以,创新复习教学的模式是很有必要的。下面以“简单机械和功”为例谈谈复习教学。
  2 根据课标重组、整合教学内容
  复习教学必须熟悉课标和教材内容。如果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进行复习,复习模式单一,有些知识出现重复,而且容易引起学生思维上的疲劳,打破原有教材结构,重组、整合教学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简单机械和功》一章共5节内容,有1个学生实验,5个活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对本章的基本要求是:1.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3.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4.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材的逻辑顺序如图1。
  功、简单机械是学习“机械效率”的基础,所以笔者确定先复习“功”和“功率”,再把简单机械的知识点融合到“机械效率”中,具体教学流程图如图2。教学的重点是杠杆和滑轮的机械效率。
  3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复习教学要驱动学生去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采用多种感官刺激,有效减少学生的思维疲劳。
  3.1 “功”与“功率”的复习,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教师对复习课教学的情境创设往往重视程度不够,复习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复习课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入复习主题,更容易激起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
  情境1:用“广西举重选手蒋惠花为中国摘得青奥会首金”的视频引入“功”,让学生分析举重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一阶段运动员对杠铃的做功情况,并让学生总结做功的必要条件、功的定义、定义式和单位。
  教学行为的选择及其依据:功的教学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行为和问题行为。通过多媒体教学行为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同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问题行为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学生回顾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情境2:创设“估测上楼时的功率”的活动情境:让某位同学分别从一楼走上和跑上三楼并计时,假设同学的质量是50 kg, 问两次做功是否相同?功率是否相同?怎么计算功和功率?
  教学行为的选择及其依据:功率的教学采用了活动行为和问题行为。活动行为让学生很自然地从功过渡到功率,在情境中帮助学生复习功率。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刺激,帮助学生回顾功和功率内容的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3.2 “杠杆”和“机械效率”整合复习,拓展实验锻炼思维
  物理概念、规律的得出离不开实验。通过设计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再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但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却很少使用实验行为。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章重要的学生实验。如果在复习时仅仅讲过一遍知识点或按照书上的流程进行实验,对基础好的同学则没有必要,对基础一般的同学则不利于唤起他们对已经遗忘知识的深层记忆。所以,复习时笔者采取了让学生回顾实验过程,请一个学生演示,再结合教师提问的方式拓展实验启发学生思维。
  案例1 复习杠杆的定义、五要素、平衡条件,分类并回顾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回顾实验时,让学生说明实验过程,请一个学生演示,教师适当提问。   先给学生足够的钩码,不给弹簧测力计。
  学生演示:先把杠杆挂在铁架台上,然后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教师提问:此时为什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呢?
  学生演示:在杠杆10 cm的位置挂上3个砝码,在杠杆的另一侧挂上4个砝码,然后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根据演示,学生发现很难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为什么用弹簧测力计就可以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呢?现在我们怎么做这个实验?
  学生演示:先保持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保持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不变,改变弹簧测力计的位置,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保持弹簧测力计的位置和钩码的数量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让学生记录数据到表格1中)
  教师提问:根据数据,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提出问题:但是,有一位同学得到的结论却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是否合理?怎么操作才能验证这个结论不合理?
  学生回答:将弹簧测力计斜着向下拉(图3)。
  学生演示,教师提问:我们发现这个力比原来怎样了?为什么?
  教学行为的选择及其依据:杠杆的教学主要采用了实验教学行为。通过学生演示、说明,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复习旧知识,同时进行拓展,锻炼学生的思维。
  案例2
  教师提出问题:1.用杠杆提升重物(图4),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
  2.什么是额外功?
  3.三者什么关系?
  练习:假设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5 N,钩码的重力为1.0 N,钩码上升的高度为0.1 m,测力计移动的距离为0.3 m,杠杆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教学行为的选择及其依据:杠杆的机械效率并不是本课的重点,在杠杆中通过问题串和例题简单复习杠杆的机械效率,帮助学生回顾机械效率的知识。
  3.3 “滑轮”和“机械效率”整合复习,串联问题帮助回忆旧知
  问题行为是复习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行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难度不大,没有必要采用实验行为。“再探动滑轮”是建立在“探究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基础之上的。此时,学生已经有了《功》一节的知识储备,教师采用问题行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复习旧知,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计算机械效率,这样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案例3 教师让学生判断图5和图6中的滑轮分别是哪种滑轮,并让学生回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工作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要测量图6中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要测量哪些物理量?用到哪些实验器材?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怎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学生交流,展示汇报。
  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记录数据并计算机械效率。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哪个功是有用功?哪个功是总功?哪个功是额外功?如何求出该动滑轮工作时的机械效率?(学生回答、计算)
  教师评价:不同组的机械效率不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办法能提高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教学行为的选择及其依据:该教学片断中主要采用了问题行为、实验指导行为等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唤起定滑轮、动滑轮和机械效率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实验。
  3.4 结束语
  “简单机械和功”的复习,教师把重点放在了“杠杆”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上,复习过程以问题行为贯穿教学的始终,还采用了实验行为、多媒体教学行为、活动行为等教学行为,采用多种感官刺激,帮助学生缓解课堂疲劳,集中注意力,锻炼思维,提高复习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施良方,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栏目编辑 刘 荣)
其他文献
学习提示  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它的一般形式是ax2 bx c>0或ax2 bx c<0(a≠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 要] 根据人教版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了解和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之后,学习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学习这些基础图形面积的过程中,要注重与以前学习的图形相联系,需转换思维,将要求解和学习的图形进行分割、移补等,转换为已经掌握的图形,从而求解其面积.  [关键词] 小学数学;多边形面积;转换思维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转换能力、动手能力、实
设计背景:  教材用直观的圆试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目的是希望学生从分数意义的角度去展开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涂色学生都会,但难点是怎么解释为什么这样涂?尤其是在表示时,为什么会用两个圆?通过前面3个圆的涂色,学生潜意识里知道是由5个组成,把1个圆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了4份,每个圆只能表示4个,一个圆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圆的。在此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例3,只需加强学生对和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一个正数x的两个平方根分别是a l与a-3,则a值为()  A. 2 B. -1 C. 1D. 0  2. 如图1,若AB=AC,BG=BH,AK=KG,则∠BAC为()  A. 30°B. 36°C. 32°D. 40°  5. 已知一次函数y=ax 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且与x轴交于点(-2,0),则不等式ax>b的解集为()  A. x>2?
直角三角形是初中几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其他几何问题的工具. 从2008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对直角三角形的考查除了注重基础知识外,还注重对实际应用的考查.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同学们应该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一、利用勾股定理求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或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确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二、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并会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确定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三、掌握特殊直角三角形
[摘 要] 启发式教学既不是舶来之物,也不是凭空捏造的产物,而是衍生于本土且历经千年检验的有效教学方式,而且初中生张扬的个性以及活跃的思维特征,再加上初中数学课程本身所独具的特性,都决定了“启发式教学”理应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 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是通过自身的悟性和经验来获取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但那些学生无法领悟或无法通过自我经验认知的知识领域,
在西方婚礼上都会有一个漂亮体面的结婚蛋糕,甜甜的蛋糕象征着婚姻甜蜜幸福。既然结婚时能有结婚蛋糕,离婚时就不能有离婚蛋糕吗?近年来,随着离婚率飙升,“离婚蛋糕”成为新的商机。  英国女面包师费伊·米拉尔最近设计出多款形态各异的离婚蛋糕,她希望这些甜甜的蛋糕能够安慰两颗破裂的心,米拉尔制作的蛋糕价格不等,介于675元~900元。米拉尔表示:“离婚本来就是一件令人感到痛苦的事情,而这种滑稽可笑的蛋糕也许
《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一节较为特殊的教学内容。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教材中对三角形的知识要素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学生能对三角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教学本课时,笔者参考了很多的教学设计,发现大多将课堂关注点放在三角形的高的作法上面,对于高和三角形的动态联系揭示得不够。  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并深入研读教材,把握好垂直、平行、做高等旧有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领着学生步步深
题目 在场强为B的水平匀强磁场中,一质量为m、带正电q的小球在O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曲线如图1所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书摘书评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很多。  ——卢梭  荐书:《失落的优雅》  作者:阮义忠  读书笔记:burning    优雅的定义  对于优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阮义忠说“优雅该是本分真诚地面对自己,坦然无碍地面对他人”,这真是深得我心。  翻开阮老师的这本《失落的优雅》,他用黑白的影像,淡雅朴素的文字,分享了他当年遇到的这样一些优雅的人事。阮老师书中记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