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在教科文组织的影响力看联合国的现状与未来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bin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教科文组织成立以来,美国在其中影响力的变化为案例,结合国际关系具体理论,论述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思想在当今国际社会的交错和冲突,并试图揭示民族观念与全球意识在世界一体化时代的矛盾和妥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当代国际关系特征,探究联合国在新时代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07-0000-00
  作为联合国系统内最大的国际智力合作机构,教科文组织负责思考事关全球局势的大方向和大问题,是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不可或缺的灵魂与中枢。然而,它既为各个国家共同促进文化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公共平台,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强权政治所控,打上了时代民族观念的深深烙印。本文梳理了美国在教科文组织中自创立始至今影响力的强弱变化,并从中探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理论在国际关系实践中的交锋,反映出民族观念与世界一体化趋势在国际舞台的起伏消长。
  1 美国在教科文组织中影响力的变化
  美国在教科文组织中话语权力的变化受到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组织内部成员结构和国际局势的变动起着关键作用。教科文组织在成立最初基本上处于美国的操控之下;七八十年代,随着美国在美苏冷战中失去优势地位,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获得成员国地位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教科文组织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独立性作用;冷战结束,联合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发展的作用,美国也于2003年重新加入教科文组织。2017年,美国再次退出教科文组织,掀起国际社会又一波澜。
  1.1 1945-1965年代 受美国操控的教科文组织
  1945年盟国教育部长会议通过了美国关于宪章的草案,使教科文组织在机构设置理念、运行模式上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强权色彩。在1945-1954年间,只有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加入了该组织,第三世界的许多来自拉丁美洲的成员国深受大国影响。在冷战局面下,教科文组织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输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成立之初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传统的个体人权,而美国借此推动了教科文组织揭露苏联违反人权的工作计划;教科文组织也常常被迫卷入国际政治事件的漩涡中,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负责公共事务的官员发动了一场“朝鲜的真相运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此被迫成为动员政治事件的主体。1954年后,苏联及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该组织,造成其成员结构的显著变化,这一阶段教科文组织的议程越来越多地关注到苏联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
  综上,美国从建立初期拥有绝对话语权到1954年后影响力部分消退,教科文组织内部成员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主要原因。苏联阵营在国际组织中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在该组织中倡导非殖民化思想都预示着教科文组织走向开放的发展方向。然而总体来看,政治事件介入多元和开放的环境,这一时期教科文组织远没有获得独立自主性。
  1.2 1965-1984年 美国实质性影响力的减退
  二十世纪60-80年代,教科文组织继续扩大成员国范围,调整成员国结构,并通过改革增强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权力和威信,成功争取到了超過美国宪章草案中所规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地位。到1974年,教科文组织成员数已增加至136个,其中绝大多数来自苏联阵营和第三世界国家。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以色列在考古挖掘时更改了“耶路撒冷的历史特征”,并且在被占领区域内对阿拉伯人进行“洗脑”为由,将以色列从地区工作小组中驱逐出去。以色列的盟友美国对教科文组织态度自此逐渐恶化。为了巩固美国在教科文组织中的影响力,美国要求其为西方国家提供有效的否决权,这一提案受挫后,又通过预算工具迫使教科文组织进行改革。但美国最终不满意在教科文组织中的地位,1984年底,里根政府正式结束了美国在教科文组织中的会员国身份。
  在国内经济危机和来自苏联、第三世界等国际势力的压力下,美国分身乏术,无力继续支撑其在教科文组织中的霸权地位,不能实质性地改变其议程和意愿,也无法阻止美国反对的议案的通过。由此可见,美国惯用的通过经济外交获得支持手段在这一年代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多极化趋势正在凸显。
  1.3 2003年至今 美国的重新加入和再次退出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人类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时代,而联合国也在国际局势的动荡中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教科文组织在其内部经历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革后,在世界遗产、教育和人权问题上逐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意识到教育和文化在其反恐战中的重要作用,于2003年重新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志着美国希望通过自己的优势地位重新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施加影响。而2011年美国政府因抗议教科文组织接纳巴勒斯坦为会员国再次停止缴纳会费,以至于2013年教科文组织宣布拖欠2.2亿会费的美国丧失一国一票的投票权。2017年10月12日,美国以教科文组织内存在“反以色列倾向”为由再次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色列随后也宣布离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 联合国的未来
  2.1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交融与冲突
  自修昔底德时代以来,现实主义逐渐获得发展并形成完整的系统。二战后,现实主义指导下利益原则和重建权力均匀一致的设想在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回答中自成一派。联合国“不是以道德和法律的理论为基础,而是以力量平衡为基础的”1。霸权国可以通过控制联合国运行不可或缺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或是通过经济外交手段获得其他会员国的支持,来对联合国的运行和决策过程施加影响。教科文组织各种议案的提出和执行处处体现出权力-利益关系。现实主义理论解释了美国在教科文组织成立初期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现象,在冷战时期更是被几乎所有国家奉为外交政策的主导思想。   与之相对的理想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却是道义与法律。理想主义者主张,通过某种世界政府、世界组织,或创造对各个主权国家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准则,来促进国际社会的合作,巩固国际秩序,永久地避免战争。联合国的孕育诞生、联合国宪章的颁布和实践集中反映了战时盟国和世界人民设想未来国际秩序时的理想主义成分。教科文组织既是促进作为实现人权、正义及和平的工具的社会科学的国际机构,也是一个国家发挥文化影响力的阵地,其自身就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体。理想主义的构想一旦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文化事件的实践中,便会与现实主义交错折中。联合国将长期展现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交锋与融合。
  2.2 民族主义与全球观念的矛盾与妥协
  若蜕去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理论外壳,当今民族意识与全球观念的现实矛盾便露出眉目。不可否认,一些国际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国际合作的力量,例如维和、核安全、气候变化、国际传染病防治、国际人道主义行动等,一个国家就能够独善其身的时代已经远去。人类的历史发展经历了组织化的过程,国内社会从家庭、宗族到各种团体,上升至整个民族国家,国际上从封建领地到民族国家,到专业性和地区性联合,再到全球性国际组织,其背后正是人类在交往中为了促进共同利益、处理公共问题或对付共同威胁所做出的努力。教科文组织正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教育、科学、文化领域合作共赢的职能,也负责思考事关全球局势的大方向和大问题,是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不可或缺的灵魂与中枢。
  然而,全球一体化的概念时时受到狭隘民族观念的冲击,美国对教科文组织不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无法在此贯彻自己的意志,从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与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的机制不同,在教科文组织一国一票的投票机制下,美国不享有否决权,却承担起该组织22%的经费,拖欠会费和退出机构都是其表达不满的方式。在教科文组织外,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举动都表现出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和抵制: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要挟退出历史悠久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宣布将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反对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规则中不符合美国利益的部分,悍然挑起中美贸易战……特朗普在这些国际举措中,成为反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的化身,“美国优先”的方针正是民族观念和情感的体现。现阶段超级大国在国际新形势下的重新定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到全球化进程。
  3 结语
  教科文组织乃至整个联合国作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理论交锋之地,其背后蕴藏着民族观念与全球一体化的矛盾冲突。美国两次退出教科文组织,体现出权利关系的变化和民族观念的显露;美国再次加入联合国既有国际一体化趋势的必然,也暗含着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因此,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只是一个暂时性的策略,正如1984年美国的退出和2003年美國的重新加入一样,世界局势的变化会引发各国对国际合作、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共同需求,一段时期内被冷落的国际合作框架,在关键时刻会得到再次利用。只要人类不放弃通过一个有效的国际组织来实现建立秩序,保障世界和平与安全、发展与繁荣的愿望,只要关于全球共同体的理想点亮在人们心中,联合国就将同其使命共存。
  参考文献
  [1]李铁城.联合国的历程[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2][美]保罗·肯尼迪.联合国过去与未来——联合国与建立世界政府的构想[M].卿劼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3][法]让-巴蒂斯特·迪赛罗儿.外交史(1919-1984)下册[M].王绍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杨春白雪(1998—),女,湖南汨罗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正如爱献生所感叹的: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文化是对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且文化对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文化的研究对研究整个人类社会或是人类个体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故而对于文化之滥觞的追寻和对文化的发展探索展望便是在文化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文化;起源;发展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
从发展科普产业的必要性入手,讨论了发展科普产业的政策依据和经验战略,指出:发展科普产业的目的在于让科技馆通过经营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获得经营性收益,让消费者通过市场购
战略信息管理的调控能力是指企业对实施战略信息管理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纠错的能力。本文分析了调控能力的内涵和作用,并从外在表现和内部结构两个角度阐述了调控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文章根据院士亲身经历与成长历程中的体会,从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创新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坚定的自信;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强烈的创新愿望;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实践技能;掌握
光纤通信发展现状及其未来1.时代背景2007年2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公开发表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该宣言认为,“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不懈追求真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能耗大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紧迫需求出发,启动实施全省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对如期完成江苏省“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他认为语言符号是音响形象和概念的结合,是人的一种心理印象。颜色词作为语言中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语言
4.3.2耐洗牢度测试后,印花胶膜无黏结、变色、缺损、脱落、开裂等现象。[理解要点]印花胶膜即印花胶浆干燥后形成的涂层,是通过有机聚合物黏附在纺织品上,绝大部分的纺织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