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redien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关村第四小学地处海淀区高科技园区,成立于2003年。由于所处区位的缘故,学生家长呈现“三高”(高新产业、高薪、高学历)的特点。于是,一方面,家长的视野和学识成为学校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高期待也给老师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迅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学校工作的核心与关键。学校在发展之初就确立了以教师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思路。五年来,循着这个思路,学校品质迅速提升,得到了家长、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在共商与对话中凝人心智
  学校的发展规划需要每个人的思考和倾心倾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拥有不同价值观的教师在一起如何形成合力,凝聚心智?学校决定从共商与对话开始,通过共商与对话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让大家的智慧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画面1:学校发展规划论坛
  2008年初的“学校发展规划论坛”是在北京师范大学楚江亭和陈锁明两位教授引领下的一次活动。专家跟教师们一起共同商讨学校的发展大计,活动从早上八点开始持续将近九个小时,其间除了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之外,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从学校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分析学校的现状。
  画面2:“你在这里还好吗”
  在学期初与学期末,全体教师常常开展以“你在这里还好吗”“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这一年”为题的交流活动,校长提出对学校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未来发展的设想。大家在对话中意识到,我们是在为未来培养人,是在为祖国和世界培养人,是在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做教育。
  画面3:成长基于变化——见证中关村四小的发展
  2008年和2009年,陈锁明教授两次带领教师们反思四小的成长。其中,有一次是与全国校长研修班的校长们面对面互动,回顾四小走过的路程。对话中,很多教师谈到了合作研究课堂和学生,谈到了同事的创造性做法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教师们意识到彼此的支持成就了师生成长,成就了学校发展,也更加清晰了应该坚持和摒弃的东西。
  【观点】形成共同愿景的过程不能靠自上而下的灌输,而要在对话中达成共识。通过一系列的共商与对话,教师们倍感亲切的同时也树立了一种信念——我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的顶梁柱和“代言人”。
  二、课堂教学研究:主题与系列
  学校教学研究形成主题,构成系列,让大家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更聚焦,对话有交叉、有共鸣,着眼细节,学习捕捉课堂上的问题,建立课堂上的现象之间的联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画面4:“我们的困惑与行动”
  2008年,学校分别于2月23日、3月24日和7月9日开展了三次研讨活动,活动围绕“我们的困惑与行动”“课例研讨,深度对话”两个主题展开。教师提出自己困惑的问题,然后大家一起筛选真问题,结合新课程理念的关键词,最终确定该学期教学研究的主题,结合教学研究案例,分享对有效课堂对话的探索。这一系列构成了该学期的研究主题——课堂中的对话。
  画面5:“做有激情的教师”
  2010年3月3日、3月16日和7月7日的活动又构成另一个系列的课堂研究——决战课堂:做有激情的教师。一是引进了采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分析课堂片段的做法,该分析法引起了教师的兴趣,期末进行了“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的课堂观察技术培训。培训之后,课堂教学的研讨也渗透进了好课堂的元素,比如“不重复别人的发言”“你的发言要基于刚才的讨论”“小组内轮流说”“说说你同伴的观点”等,教师们逐渐开始自觉地把这些元素带到自己的课堂上。
  画面6:“教研组跟进”有策略
  2011年4月至6月,经过出台中关村四小课堂教学标准和跟进评课等实践探索,教研组形成了六条操作性较强的“跟进策略”:(1)组长向上课教师反馈,根据评课表得出在哪一项得分较高,在哪一项得分较低;(2)上课教师向组长提出希望在哪方面获得支持,商讨形成跟进措施;(3)组长综合听课小组的文字意见,为上课教师提供反馈;(4)针对抽签课中的具体问题,选择一个课例做讨论素材,如选择一节好课视频,研讨其教学目标是什么,是怎样实现教学目标的;(5)选择身边的一位教师,观摩其课堂教学组织,这适用于形成正常教学秩序方面方法有限的教师;(6)由个别问题形成共同问题,组内成员或邀请种子教师同上一节课并研讨。
  【观点】教师的成就感往往来自于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的自如应对,因而教师常态的教学研究和项目运作应该扮演一个中转作用,帮助教师建立起理论和真实情境的联系。
  三、教师研究需要“梳子”与“风向标”
  教师研究需要“梳子”做梳理,也需要“风向标”指明方向,教师研究经典活动承载了这两个功能。“我们作为研究者”是中关村四小教师基于“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LDC)研究”的经典活动,至今已举办了八届。八届“我们作为研究者”,八个值得纪念的脚印。而一年一度的“中关村四小教学风格研讨月”则是教师常态教学研究的阶段性呈现。
  画面7:“我们作为研究者”
  “我们作为研究者”是LDC平台经典的教师互动活动。2005年至今,八届“我们作为研究者”活动记录了教师们原生态的研究历程。《海淀教育》大篇幅报道了第六届的全程活动。《现代教育报》在报道第七届“我们作为研究者”中写道:教师培训在今天变成了一个“大课堂”,两位教师当班主任,其他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参与,教师有机会体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思考自己的教学,这是一种创新的教研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杂志发表了刘可钦校长、康长运博士、李玉平老师在英国牛津大学“国际教育年会”上的发言,“LDC学习发展共同体项目”这一中加澳三国的合作项目在中国取得的经验受到了世界教育领域的关注。
  画面8:“教学风格研讨月”
  第三届“风格月”活动的组织采取了项目运作的形式。项目运作对一个团队来说意义非凡,它旨在使每一个人对问题都能够理解消化。“风格月”的内容由备课小组磨课(两周时间)、集中上课、各组说课、讲备课经历、基本功测试五部分构成,这五部分有清楚的意图:(1)备课小组磨课。每个备课小组由6—7人构成,适合讨论,每个小组由一位教师选题上课,其他教师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帮助其设计教学。教学设计填写在学校统一的“备课和观课模板”上,其中增加了对学习活动的设计和评估。根据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时出现的不同意见和共识,在试讲后及时评课调整,讨论确定最终的设计。(2)集中上课。引入《中关村四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每一位听课者都参与评价。邀请相应的学科专家评课指导,评课指导面向全体教师,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有机会学习、迁移和借鉴。(3)说课。说课的任务由本组的年轻教师承担,目的在于让他们通过说课梳理教学技能,锻炼表达能力。(4)讲备课经历。主讲者通过抽签的方式来确定,这种分享的形式既可以考验每一个小组的参与程度,也能够鼓励教师展示特色。(5)基本功测试。考查教师三笔字等方面的基本功。   【观点】教师研究经典活动是一次经验与精神的盛宴,而在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参与中,教师更是主角,教师在活动中既锻炼了能力,又培养了自主研究的意识。
  四、与大学同事“做朋友”
  大学同事的到来、跨文化的交流,让教育实践的土壤不断得到理论的滋养。来到四小的专家悉心、平等地与教师对话,让教师感觉到所谓的理论并不遥远。
  画面9:大学同事
  来到四小的专家都被真诚地称为“大学同事”。郑国民教授的“美国教育所见”让教师意识到教室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王云峰教授的“高中课程在选修制和学分制方面的举措”启迪教师们对小学教育的取向进行了深入思考;芦咏莉教授结合课例分析阐述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教育理念,让教师们明白了课堂设计要抓住哪些关键点;张东娇教授讲到的“鲸鱼哲学”常常被教师用来说明自己的做法;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田慧生博士为教师们解读了与他们的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报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让人意犹未尽……
  【观点】来到四小的大学同事丝毫不居高临下,给予学校很多切实的指导,倍受教师们欢迎。从此,中关村四小的教师们少了盲目跟从,学校的教师研究变得更加自主。
  五、分享——且行且思
  身边同事的经验更容易引起教师的共鸣,“且行且思”作为一种教师分享智慧的机制已坚持了五年。渐渐地,教师的分享不再需要固定的场合,教师的互助不再需要提醒,他们已经将分享与互助当做一种自觉,一种默契。
  画面10:且行且思
  “且行且思”机制是教师分享经验的“场合”。《从一个苹果的故事看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毕业生》《墙壁文化》《我们的社团》《学具摆放图》《作业完成表的策略》《给孩子讲故事》等就是历次“且行且思”的题目,既有个人分享,也有团队汇报。
  教师在分享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做法和策略,还有思维方式的转变,教师不会用“术语”取代鲜活的表达,而是敢说“自己的话”,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做出专业的判断。渐渐地,有了这种氛围,教师就自觉地把分享放在了日常,放在了身边,并从中获得了成长的自信。
  【观点】唯有尊重教师鲜活的语言及其特有的话语体系,尊重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创造教师分享的机会,教师的实践才有可能闪烁理性的光辉。
  六、“剥洋葱”的勇气
  教师反思需要勇气,一位教师是否有勇气,和自身的气质性格有关系;一群教师有勇气,则是学校包容开放的文化与机制“给力”的结果。
  画面11:“彩色洋葱”
  这是一位工作了四年的英语教师的反思日记:
  “面对这颗彩色洋葱,我开始一层一层拨开,一片一片品味其中的辣与甜。在看自己的课堂实录时,就像在剥开这头彩色洋葱,问题清清楚楚、真真切切,让我着实大吃一惊,我剥开了洋葱的第一层:提问。这堂课我一共提了129个问题,只有75%的问题(97个)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关系密切。带着眼泪,我剥开洋葱的第二层:课堂活动。活动环节略多,哪个也没舍得删去,表面上看起来活动紧凑,但实际上有重复,整节课像个‘大拼盘’。正是这些‘得意’的设计,使得洋葱的第三层特别辣眼:操练。我是以教师为主体,一直带领学生在学习,机械训练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少。此时的我已经泪流满面,鼓起勇气刨开洋葱的第四层:教师语言。重复性的无效课堂用语频繁出现,长时间等待学生的回答、重复学生的回答,随意性的语言也不少。洋葱虽然‘辣眼’,但是嚼一嚼,又能尝出一股甜味,这种清新的甘甜就是思考问题后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由易到难,活动环节要有梯度,要求精而不能贪多;在环节实施上,要体现对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拓展;在教学方法上,单词不能总是齐读,而且要‘词不离句’;少用中文,多用动作和示范让学生明白;教师课堂用语要简洁、少重复,一定要说正确,避免口误,语速要慢一些。”
  【观点】一个优秀的人,能很好地区分“规律”与“习惯”。而事实上,什么是习惯,哪些是规律,常常让教师感到纠结。当教师能知无不言地说出真心话,用鲜活的经验深入而灵动地反思自己的习惯时,才能发现共同规律。在一个安全、开放的群体中,教师才有机会勇敢地面对习惯,睿智地找到规律。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王逸灵)
其他文献
文章针对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诸如:学术水平不高、影响因子偏低、出版时滞长、编辑人才缺乏、编辑现代化发展不平衡等,认为出版过程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课程建设是学校创建特色品牌的关键。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对“基于学生发展的自主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近年来已初具成效。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四个策略。  一、确立与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建设目标  学生培养目标必须与课程建设目标相一致。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学校课程目标体系建设的前提,而学校课程目标的设定又是对学生培养目标
自从2009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开设“一题多解”专栏以来,全国各地的美术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呈现了三十多个同课异构研究案例.这些案例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方案
近3年高校发展速度是建国以来少有的,在短短3年里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翻了一番多,需要大量投入作支撑.按现行标准计,扩招1名学生基础设施建设费需增加5万元左右.以山东省为例,
两年前,亳州市第五中学的乔春侠老师曾执教《椅子的鉴赏与制作》一课,作为我省初中组的代表,参加了“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选”活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清楚地记
高校建设筹资融资,需要引入经营高校的理念.所谓经营的理念,就是按市场经济规律激活学校的经济运行,学校不是主要靠政府的投入,而是以资本的集聚、重组、营运和资金的良性运
教材分析rn《我的牙刷》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9课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牙刷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品,但是,生活中
摘要: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培训高素质的教师,不但要培养大学生的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要培养其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生;培养  作者简介:霍颜艳(1975-),女,河南西平人,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河南开封475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等学校在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作业,作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个顽疾.教师对作业、有效作业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未能掌握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是造成作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