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里的国学瑰宝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so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一个穿越几千年的历史沧桑得以生存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历经千年而不衰的优秀文化,具有蓬勃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关系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我们作为中国人,有责任和义务学好我们历代祖先所创造下来的经过了千年历史考验的优秀文化,所以国学教育就成了传统文化学习,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通过国学教育来让子孙后代了解我们中国文化,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那么,如何在出众语文教学里渗透国学文化教育呢?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目前,国学教育在我国初等教育中遭遇了严重危机,很多中学生对国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课本教材范围内,远远达不到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
  一、基础教育里的国学
  语文教育是进行文字和语言学习的主要科目,也是进行国学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国的文字是一种智慧的符号,每一个汉字都饱含着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体现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字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意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学会从文字的组成结构及音、形、意的不同角度阐释民族文化,进而进行国学教育,使学生真正去了解每一个汉字,喜欢每一个汉字,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写好、用好每一个汉字。“弟子规”中说“字不正,心先病”,写好、用好每一个汉字,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字如其人”。
  二、阅读教育里的国学
  古书籍方面国学大师钱穆曾提出《论语》《庄子》《六祖坛经》等七部“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程度和阅读现状,教师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篇幅适中、文字浅显的读本供学生入门学习。在教学中,我选择了儒家学派的经典代表著作《论语》和道家的经典作品《道德经》作为学习内容。一方面,《论语》是语录体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表述比较生活化,具有感情色彩,而且篇幅短小,一般在幾十字左右,文义不会晦涩难懂,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伦理及教育方面的思想,适合初中生阅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中也涉及了《论语》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道德经》篇幅也比较短小,采用对偶和韵文的文体,充满警句和格言,而在内容上采取了逆说法,学生从中能感受到神奇的激励。
  三、语言教育里的国学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读文章,写文章来学习和使用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不同人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折射出了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我们通过学习这些文章,不仅是学习语言和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文章去了解当时的人文思想和民族文化,从而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和文化,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四、营造国学教育的氛围
  1.学校要在校园布局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楹联文化、篆刻文化、园林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等在校园美化方面的特殊作用。国学经典名句、书法篆刻与墙体文化紧密结合,诗词歌赋充溢眼帘,古色古香的教育设施之间散发着浓郁的国学气息,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举手投足之间随时随地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2.利用历史人物、典故、古代诗歌等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古诗词、文言文,还有更多介绍中国传统民俗、独特风情的文章。这些传统的内容的本身就来源于祖国大地,甚至是来源于我们身边,让学生们用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心态和思想去体会、去欣赏,定会在学到语文技能技巧的同时为我们祖先的智慧而感叹和震惊,为生在这样一个文化资源丰富、山河壮美、人民勤劳的国家而深感荣幸和自豪。因为这些精髓的内涵就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是沉默寡言为家人辛苦奔波的父亲,也可能是任劳任怨为家人操劳的母亲,也许更是田间地头老农们嘴里随便吼出的一段秦腔,这随处可见的点滴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质,都是中华文化的一支血脉。当我们把学生引导到这里,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就渐渐走入学生的内心。
  五、从唯美的国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气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像这样优美的诗句,美妙的修辞,深刻的含义,正是孩子平时很难接触到的。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给孩子们挑选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经典作品,通过有感情诵读,使学生感悟我国所独有的诗词歌赋优美的语言、韵律,体会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学校和班级的布置中也可以随处体现这些内容,像板报、手抄报、文化墙都可以作为宣传阵地,校园广播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甚至可利用放学时整队出校门间隙以班为单位进行经典诵读,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长期坚持经典诵读,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能让国学的儒雅恬淡、坚韧含蓄走进学生的心灵,内化为高贵的气质,使其受益终生。当前,新的课程、新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话题和新的思维方式,提供给老师和孩子们一个新的平台。国学的研究和实践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在语文课教学中加强国学教育,方法思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细雨润物,潜移默化地进行国学思想教育的原则永远不会改变。
  初中生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教学贯穿国学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有效地利用好每一个语文教学资源,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培养合格的民族后人,让我们的中华文明代代流传,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纵观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日益被大家所重视与实践应用,但探究性学习举步维艰。究其原因,除了探究学习的组织与引导有一定的难度外,还有许多老师误解探究性学习为科学研究,认为探究是科学研究领域的事情,致使探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缺席。  其实探究性学习,并非要求学生搞科学研究,而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类似于科
语文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即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可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应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摘要: 文化是教育的灵魂与血液,是教师个体超越平凡、升华自身的根本。乡村教师的发展问题实质上是文化问题。而当代乡村教师面临一系列的文化困境,其根源仍然在于文化。只有重新审视乡村教师的文化境遇,同时立足于乡村现实参与文化创造,实现文化重构,乡村教师才能改变目前的被动处境,提升自身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文化境遇 文化重构  新农村建设是惠及亿万农民的壮举。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摘 要: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大力弘扬改革创新主旋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实现五个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主”,教学载体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协作共进”,教学方式从“直接给予”转变为“探究引导”,教学点拨从“教师总结”转变为“辩论明晰”,教学拓展从“局限课堂”转变为“内外融合”。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彼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是架在川上的桥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缺乏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获得生命的发展呢?我认为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
摘 要: 审视近几年的语文学科考试说明,无论是从考试范围还是题型特点,都在逐年发生变化。找出近三年考试说明的变化,特别是新增加的考试内容和新的题型,通过比较分析,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可以提高中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初三语文复习教学 有效策略 中考考试说明  随着中考的临近,初三复习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对多本教材和多樣资料,如何正确把握复习方向,如何准确解读考试说明,如何提高复习效率,
摘要: 当前学生的厌学现象普遍存在,表现为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颓靡、消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针对这种现象,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关键字: 中小学生 厌学 对策  厌学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自身成长,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并将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由厌学引起的弃学,更会给社会带来负能量。弃学青少年流向社会,增加了社会负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厌学现象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