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忏悔录》与古典修辞学

来源 :国外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lovermm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古斯丁融合西塞罗的哲学修辞、罗马第二智术师派的智术修辞与技术修辞以及早期基督教的布道传统,进一步发展基督教修辞学.笔者将分析奥古斯丁在其代表作《忏悔录》中对重要修辞理论的具体运用,并揭示奥古斯丁对相关古典修辞学的承继与创新之处.
其他文献
“绘本是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来拓展幼儿的经验和丰富幼儿的精神,让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责任感教育的核心是绘本和幼儿责任感教育,强调责任感教育的目标就是理解责任,用行动来落实责任,从而产生满足和愉悦,并为责任感教育活动的落实找到一条适合孩子的途径.在内容上以绘本为纽带,为幼儿提供了体验责任感教育的直接与间接经验,有助形成责任感教育主题活动体系.在方法方面,注重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促教.活动的趣味性、体验性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
教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自我完善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估是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学前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雅明1931年3月分四期连载在《法兰克福报》上的《卡尔·克劳斯》涉及到语言危机、媒介技术、战争经验以及都市生活等广泛主题.本文聚焦于其中的语言反思与媒介批评,它们不仅衔接本雅明早期神学范式下的形而上语言哲学思考,也与其后期的马克思主义诉求息息相关,两者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统一于作为“欧洲最后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本雅明的时代关怀中.这在媒体高度饱和以及技术批评此起彼伏的今天,在有关技术时代传统人文精神危机的讨论越发激烈,而知识分子在公共话语空间的式微之态也越发明显的当今社会具有特别的启示意义.
作为书写"爱欲"、"神话"与"流放"等多重主题的"哀歌体诗人",奥维德的生命遭际或不断"变形"都清晰地体现在诗歌流变之中,从而赋予其诗作明显的个人化色彩.他运用哀歌体,着力于个体爱欲并在神话诗中大量塑造"诗人"形象,也借此逐步完成了隐秘的自我"神化",这其实都可以视为诗人在政治、道德等压力钳制下的艺术修辞,意在辨明并维护自由诗人的书写权力、独立人格与不朽声望.
众所周知,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教育的幸福.可是,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中小学教师总是忙于处理这样那样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事务,哪来幸福的味道呢?殊不知,这恰好是幸福的源泉.做课题研究,首先要发现问题,而中小学教师长期置身于真实的教育实践,有着源源不断的教育问题等待解决,这就为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提供了源头活水.
2021年7月21日至25日,迎着夏日的热浪,怀着迫切而激动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毕节市教育局开展的2021年毕节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学习.今年9月,我省将启动新一轮国家高中课程改革,面对新教材的使用和新高考模式的实施,这次学习无疑是适应课程变革,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及时雨.本次培训,专家们的讲座基于自身的成长经历或工作实际,醍醐灌顶、涤荡心灵,让人感慨良多.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前,莎士比亚戏剧的阅读和表演乏善可陈.但到19世纪末,莎士比亚却已经成为美国民间和官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遥远的边疆小城、乡村农场,还是繁华喧闹的都市剧场,19世纪美国读者、观众常常如饥似渴地阅读和观赏莎士比亚戏剧.演员、教育家、政治家、演说家等形形色色的传播者把莎士比亚带到美国的一个个远方.道德考量、修辞术教育、民族化和通俗化等因素是莎士比亚在19世纪美国得以广泛接受和传播的重要原因.
本文以印象/后印象派绘画艺术对美国现代派小说生成与流变的影响为问题轴心建构研究坐标,聚焦詹姆斯、斯泰因、安德森、海明威与福克纳五位小说家,纵向绎解个体作家的巴黎经历、小说理论、艺术批评、文本实践等所标识之印象/后印象派美学指数,横向梳理美国现代主义印象派小说的发展脉络,彰示代表性文本在创作理念、手法与风格、主题与形式方面的印象/后印象主义表征,并据此对其跨媒介美学内涵进行规划提炼,进而实施缘起、承接、巅峰三阶段界分.
雪莱长诗《麦布女王》带有鲜明的空想色彩,其实正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它谱写了雪莱"改造世界"的逻辑.雪莱的素食主张直接反映在该长诗关于田园传统的书写变异中,其背后孕育着浪漫主义普遍的"身体意识".在身体意识下,雪莱刻画的旧世界实际上充满了大量的毒素描写与环境指涉,他设想通过素食主义,使旧世界成为万物和谐的新世界,田园情结在此逻辑中转换为生态理想,从而生成浪漫主义的自然诗歌语境.
简·爱所做三幅水彩画,因其通过文字描述而呈现的独特风格和意象引起评论界瞩目.从故事层面看,三幅画构成简故事的元件之一.而置于话语层面时,三幅画的语象叙事就成为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整体叙事布局的一分子.本文将分析这三幅画的语象叙事,认为其话语潜能在于揭示潜藏文本的存在.《简·爱》的表层文本聚焦于简和罗切斯特的浪漫主义爱情故事;而潜藏文本则影射罗切斯特与伯莎的金钱婚姻,隐含了勃朗特对罗切斯特的批判,以及对婚姻中经济独立和平等重要性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