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压力变化在肝淤血对大范围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损害的作用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q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门静脉压力变化在肝淤血对大范围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损害的作用。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9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每组30只大鼠。非淤血组大鼠行70%肝脏(中叶+左叶)切除;淤血组大鼠行70%肝脏(中叶+左叶)切除,结扎肝尾状叶静脉使尾状叶淤血(淤血体积占剩余肝脏体积约1/3);淤血+脾切除组大鼠行70%肝脏(中叶+左叶)切除,结扎肝尾状叶静脉使尾状叶淤血,再切除脾脏。(1)每组20只大鼠用于术后生存分析。每组10只大鼠用于实验,术后12、24 h两个时间点各取5只大鼠用于门静脉压力测定,压力测定完毕以后,抽取血液,采集肝脏标本。(2)门静脉压力测定:检测术后12、24 h门静脉压力变化情况。(3)临床生化检测:检测术后12、24 h TBil水平变化情况。(4)病理学检查:通过肝组织切片HE染色了解肝脏病理损害。(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检测表达CD68的巨噬细胞。(6)Western blot检测:检测术后24 h Cleaved Casepase-3、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7)RT-PCR检测:检测术后12、24 h血管调节相关基因[内皮素-1(ET-1)、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炎症因子(TNF-α、IL-6)的mRNA相对表达量。(8)ELISA检测:检测术后12、24 h透明质酸变化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大鼠术后5 d生存曲线,生存情况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

(1)生存分析:非淤血组、淤血组、淤血+脾切除组大鼠术后5 d生存率分别为75%、10%和55%,3组大鼠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1,P<0.05)。(2)门静脉压力和TBil水平变化情况:术后12 h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大鼠门静脉压力分别为(15.77±0.67)cmH2O(1 cmH2O=0.098 kPa)、(18.33±0.28)cmH2O和(14.87±0.58)cmH2O,术后24 h分别为(13.49±0.45)cmH2O、(16.96±0.82)cmH2O和(15.69±0.85)cmH2O,3组大鼠12、24 h门静脉压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6.53,29.01,P<0.05)。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大鼠术后12 h TBil分别为(1.48±0.10)μmol/L、(1.76±0.15)μmol/L和(1.62±0.11)μmol/L,术后24 h分别为(1.47±0.11)μmol/L、(1.94±0.07)μmol/L和(1.67±0.11)μmol/L,3组大鼠术后12、24 h TBi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1,27.85,P<0.05)。(3)病理学检查结果:与非淤血组大鼠比较,术后24 h淤血组大鼠未淤血的肝组织出现大量空泡样变性细胞,肝细胞肿胀严重,肝窦拥挤;与淤血组大鼠比较,淤血+脾切除组大鼠未淤血的肝组织空泡样变性有一定改善。(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与非淤血组大鼠比较,术后24 h淤血组大鼠未淤血的肝脏CD68阳性标记巨噬细胞增多;与淤血组大鼠比较,淤血+脾切除组大鼠未淤血的肝脏CD68阳性标记巨噬细胞减少。(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大鼠Cleaved Case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3±0.05、1.17±0.18和0.95±0.17,3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2,P<0.05);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大鼠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3±0.14、1.48±0.08和1.13±0.17,3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8,P<0.05)。(6)RT-PCR检测结果: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大鼠术后12 h ET-1/eNOS分别为1.01±0.63、2.09±0.27和0.82±0.12,术后24 h分别为0.73±0.17、2.16±0.94、0.80±0.24,3组大鼠术后12、24 h ET-1/eNO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91,10.65,P<0.05);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大鼠术后12 h TNF-α分别为0.99±0.08、127.80±13.15和7.34±1.56,术后24 h分别为0.99±0.06、116.62±13.32和58.62±12.12,3组大鼠术后12、24 h TNF-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36.77,154.54,P<0.05);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大鼠术后12 h IL-6分别为0.98±0.06、1.87±0.34和1.54±0.15,术后24 h分别为0.99±0.05、2.02±0.27和1.51±0.11,3组大鼠术后12、24 h IL-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08,46.71,P<0.05)。(7)ELISA检测结果: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大鼠术后12 h透明质酸水平分别为(149±9)ng/L、(200±19)ng/L和(174±9)ng/L,术后24 h分别为(136±16)ng/L、(202±13)ng/L和(91±11)ng/L,3组大鼠术后12、24 h透明质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23,34.68,P<0.05)。

结论

在大范围肝切除的基础上,较大范围的肝淤血通过进一步升高门静脉压力导致肝脏微循环紊乱、组织缺氧、炎症、剩余未淤血肝细胞空泡样变性、细胞凋亡增加、肝功能受损加重、大鼠病死率增加,脾切除可以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改善肝淤血造成的肝组织损伤,提高大鼠生存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修补术相关血管损伤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2016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2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1)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管并发症情况:血管损伤、腹膜前间隙出血或血肿形成、血栓形成或血管栓塞。(2)治疗情况。(3)随访情况。出院后15 d,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一般状况
主持人说:  不久前,“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将其源代码NFT(非同质化代币)拍卖。作为万维网的发明者,他于1989年首次提出“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同年的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Web浏览器,将这一发明正式命名为“WorldWideWeb,更重要得是他放弃了发明专利权,可以说彻底改变人类信息的共享和创建方式。个体的“声音”从未像今天一样那么得重要,但“语言”本身作
期刊
目的探讨网膜囊外入路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5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网膜囊外入路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网膜囊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2)术后情况: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3)术后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清扫数目。(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及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巨大腹壁疝修补术中采用主动减容手术防治术后腹腔内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62例巨大腹壁疝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腹壁疝修补术中采用主动减容手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切除肠管长度、术中出血量。(2)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前后膀胱内压变化,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期刊
万岁  “万岁”乃是华夏子孙极其熟悉的一个词。  寰宇之内、古往今来,万人之上的帝王将相们从来不乏“我真想再活五百年”的“惧亡者”。而在被这些“肉食者”鄙视为蝼蚁的平民百姓间,“嫦娥奔月”为代表的长生仙人神话也从不乏受众。  作为死亡的镜像,永生对人类的诱惑,一如人对死亡的恐惧般强烈而深刻。  比如“论资排辈”甚至稳压华夏文明一头的古埃及,就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期,形成了一套高度关注死亡、复活与永生的
期刊
自1997年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引入国内,我国疝与腹壁外科领域飞速发展,但由于操作不规范,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复发、慢性疼痛、补片感染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我国疝与腹壁外科诊断、治疗和研究水平,外科医师必须从基础、临床技术及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努力。重视对疝的病因学研究才可能提出创新的治疗方法;注册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总结临床治疗经验;疝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和执行才能保证诊断与治疗效果;腹腔镜技术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PP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PPH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解放军第四○一医院收治的70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胰头及壶腹部恶性肿瘤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良性肿瘤及十二指肠乳头肿瘤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H采用对应的治疗方法。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
创伤性腹壁缺损的修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复杂课题,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标准,多根据患者病情行个体化治疗。根据创伤性腹壁缺损的特点,可将其修复方式分为4种类型:(1)创伤性全腹壁缺损的修复。(2)创伤性腹壁肌筋膜缺损的即时修复。(3)创伤性腹壁缺损的延期修复。(4)创伤性腹腔间隙综合征腹壁开放后缺损的处理。笔者相信随着新技术及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创伤性腹壁缺损的治疗理念和实践将会逐步改进和完善。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在年龄≥70岁患者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675例行腹股沟疝日间手术患者及同时期464例行腹股沟疝住院手术患者(年龄≥70岁)的临床资料。675例日间手术患者中,594例年龄<70岁的患者设为日间<70岁组,81例年龄≥70岁的患者设为日间≥70岁组;464例年龄≥70岁的住院手术患者设为住院≥70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