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种动物》教学实录与评析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1989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一种动物》是《动物》单元中的一课,是在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基础上,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集中对某一种小动物进行观察。我们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对身边常见的蜗牛进行观察。在对蜗牛的观察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指向本单元的核心目标。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从肉眼到使用工具、从结构到功能的顺序,有效培养学生观察动物的习惯和方法,并在指导观察中适时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帮助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通过对蜗牛的观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动物的兴趣,为后续喂养动物并给动物建个“家”作铺垫。
  通过课前问卷及访问得知,一年级的学生都见过蜗牛,知道蜗牛有壳、比较软、会爬、喜欢吃菜叶等,但对其身体结构不清楚,没有认真地对蜗牛进行过观察,他们更多的是对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有些学生对它的柔软、蠕动爬行的样子感到害怕,不敢触碰。因此,细致地观察,充分地表达观察到的信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开展观察活动时,教师要对学生提供指导,不仅要调动他们多感官地观察,还要指导他们有顺序地观察,从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到观察蜗牛的运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在认识中建构,在建构中提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儿歌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可爱的动物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它,请看大屏幕!(播放音频:《蜗牛与黄鹂鸟》)这个小朋友有点害羞,在跟大家捉迷藏呢!它还不肯出来,那你们先猜一猜,它是谁?
  生:我觉得是蜗牛。
  生:我也认为是蜗牛。
  师:你们都觉得它是蜗牛吗?为什么说它是蜗牛?
  生:因为只有蜗牛才背着重重的壳。
  生:蜗牛也爬得很慢。
  师:对啦,这个可爱的动物朋友的确就是蜗牛。
  (2)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它是蜗牛,你们见过蜗牛吗?在哪里见过?
  生:我在墙边上见过蜗牛。
  生:我在植物的叶子上见过。
  生:有一天下雨后我见过蜗牛。
  师:看来,蜗牛其实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评析:教师通过儿歌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猜测动物名字,導入本课观察的对象——蜗牛。通过交流蜗牛的生活环境,认识到动物要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
  2.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1)探究蜗牛的壳
  师:刚才你们说“蜗牛背着重重的壳”,蜗牛的壳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把它画下来吗?请大家取出笔和纸,看谁画得又好又快!
  (学生画蜗牛的壳,教师拍照上传,通过大小屏互动。)
  师:看来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蜗牛的壳真的跟你画的一样吗?老师今天也把蜗牛带到了教室里,待会儿请小组长先把蜗牛盒拿出来,打开盖子,但不要把蜗牛拿出来,然后静静地观察,看谁发现得最多。
  (学生分组观察。)
  师:大家观察得这么仔细,肯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谁来说说看?
  生:壳上面有点状花纹。
  生:壳是一圈一圈的,上面很尖。
  生:蜗牛的样子像棒棒糖。
  生:蜗牛像海螺。
  生:蜗牛的壳有点硬。
  师:你们很会观察。回想一下,你刚才观察到的蜗牛壳和我们画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下面请大家迅速地改一改,把它画得更好,然后贴到黑板上。
  评析: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不善于做复杂的记录,绘画是简单有效的记录方法。画记忆中蜗牛的壳,然后实际观察、交流及再画,能有效促进他们前概念的转变,也为后面细致观察蜗牛的身体构造做好了准备。
  (2)探究蜗牛的身体
  师:关于蜗牛的壳有这么多发现,蜗牛的身体又是什么样子?我们继续观察。怎样观察呢?把盖子打开,用手轻轻捏住它的壳,拿出来。蜗牛是非常温顺的小动物,它不会伤害我们(把蜗牛放在自己手臂上)。看不清楚的可以借助放大镜,认真仔细地观察,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新奇的发现。
  评析:一年级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的指导很重要,学生通过多感官有序地观察,会获得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从而了解它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这里“很温顺”“放在手臂上”的举动,非常必要,消除了学生对蜗牛的畏惧感,增强了他们的探究兴趣,让他们敢于去亲近蜗牛,为后续的观察活动奠定了基础。
  师:现在,请组长把蜗牛放进盒子里,盖好盖子。刚才我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说看,你最大的发现是什么?
  生:我发现了它的触须。
  师:你发现触须在哪里?上来指一指。
  (学生上台指着两根长触角。)
  师:你们说的触须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的触须一碰就缩进去了。
  生:我补充,有时候整个身体都缩进壳里面去了。
  师:怎样缩进去的?我们来模仿一下,同学们自己来当一只小蜗牛吧,伸出你们的小手当作触须,我碰碰你左手(学生演示缩进去)。他这样做对吗?
  生:他做得不对,应该是缩左边的。
  师: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再来一次,现在我要碰碰你的右手。
  (学生演示。)
  师:真不错,大家都是聪明的“小蜗牛”。刚才大家说的触须,准确名称应该叫触角。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了蜗牛的眼睛。
  师:哪里有眼睛?
  生:在触角的上面。
  师:凭什么说是眼睛?
  生:因为用小棒一碰它就躲开。
  生:我们组用放大镜观察了,触角顶上有个黑点,圆溜溜的。   生:仔细看有个洞,和我们的眼睛一样。
  生:我们还发现了蜗牛的嘴。
  师:在哪里,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在短触角的下方,因为我看见有一条小口子。
  生:我们还发现它一动一动的。
  生:我们反对,我们认为蜗牛的嘴在蜗牛的壳和身体挨着的那个部位,那里有个洞。
  师:有没有好办法证明呢?
  生:我们给它一点食物就可以了。
  师:这个办法可行,我们来试一试。你们看见小蜗牛吃菜叶了吗?
  生:我们组看见了,是触角下面。
  生:我们组没有看见。
  生:我们组也没有看见,它不吃。
  师:怎么不吃呢?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是它不饿,或者累了。
  生:也可能是它很害怕。
  生:可能是光线太亮了。
  师:大家说的对不对呢?回去后继续观察研究。
  评析:这里教师很好地抓住了在寻求证据中产生的“蜗牛怎么不吃菜叶”这一生成。学生有很多好的想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现场实验,但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去探究,让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师:其实,我前几天也在家喂养了蜗牛,还拍了一段蜗牛吃东西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小视频:蜗牛吃菜叶。)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看见蜗牛吃菜叶的样子,触角下面的确就是它的嘴。
  师:在科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口。我们观察了蜗牛的触角、眼睛,还有口。刚才有个同学说,蜗牛会爬,它是用哪个部位爬的呢?
  (学生上台指出来。)
  师:你们猜一猜这个部位是什么?
  生:是蜗牛的脚。
  师:大家想不想见识它走路的本领?请组长把蜗牛取出,分别放在塑料板、树枝和线上,再静静地观察。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取出蜗牛,观察蜗牛运动。教师指导观察,拍视频上传。)
  评析:教师多次使用视频教学,合理地应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及时捕捉到了有效证据,增强了可视性,为学生充分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师:来说说你们的观察发现。
  生:蜗牛爬行时身体吸住物体,触角探一探后,身体往前慢慢地蠕动,再把触角探一探,再往前蠕动。
  生:树枝上的蜗牛是裹着树枝前进的,把树枝竖起来蜗牛不会掉下来,还会往前爬,很稳。
  生:它在玻璃上身体伸得很开,也爬得很慢,爬过后有黏液。
  生:把玻璃竖起来,蜗牛也不掉下来。
  生:在玻璃上爬时,吸得很紧,我们用手向上提蜗牛的壳还提不动。
  生:我们发现蜗牛在线上也能爬。
  生:在線上爬时,它的身体紧紧地裹住线。
  师:看来蜗牛的爬行本领很大,为什么这么大呢?
  生:可能是蜗牛的脚很软。
  生:应该与黏液也有关。
  生:还可能与脚的形状有关。
  师:你们不仅知道了蜗牛的脚,而且发现它爬行的本领很大,为你们点赞。在科学上我们把蜗牛的脚叫腹足。
  评析:通过观察,学生认识了蜗牛的触角、眼睛等身体部位。教师利用小实验、小视频进行验证或补充,让学生获得更多、更丰富的有关蜗牛身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信息。
  3.模型建构,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认真观察了蜗牛,你们能把它的样子画或拼出来吗?请一组同学上台拼一拼,并把它身体部位和名称联系起来。其他同学请拿出活动记录单,根据我们今天的观察,在壳的下面把蜗牛的身体画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拍照上传展示。)
  师:你们觉得这些拼得或者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拼得有点问题,口太下了点。
  生:我觉得第一幅画好,第二幅画的触角太长了。
  生:我觉得第四幅画的腹足有点小。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建议吗?请你们再修改一次。
  (学生修改。)
  师:现在怎么样?
  生:很好了。
  师:(出示小盒子的蜗牛)上面拼的蜗牛和盒子中的蜗牛一样吗?
  生:还有不一样的。
  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盒子里的蜗牛是有生命的,而画的不能动,没有生命。
  师:既然蜗牛是有生命的,现在观察完了,你们打算把这些蜗牛怎么办?
  生:把蜗牛放到校园里。
  生:放到草地上、树丛中。
  师:好,那就请各小组同学跟着组长去把小蜗牛送回家,送回大自然的怀抱去!
  评析:学生通过拼接或绘画完整的蜗牛图,并在评价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修改,完善并加深了对蜗牛结构特征的了解。课后教师让学生把蜗牛“送回家”,与课前学生交流蜗牛的生活环境相呼应,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
其他文献
“教什么”是对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和本质挖掘,“教什么”定位不同,教学目标就会不同,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也就不同。我在教学《拧螺丝》一课时,准确定位“教什么”,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分类活动,认识螺丝  师:在生活中,我们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螺丝,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螺丝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螺丝顶端上都有花纹。  生:我发现螺丝上面都有一圈一圈的纹。  生:螺丝都有一段
《三十六计》中的“空城计”原文为: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思是在敌众我寡、缺乏兵备的情况下,而故意示人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在科学课堂上,“空城计”不是为了迷惑学生,而是让学生暂时离开实验器材,脱离材料的诱惑,减少动手的干扰,让思维聚焦到问题上来,聚焦到概念发展的箭头指向上来。  一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实验的过程
科学论证是利用证据建立科学的理由以支持科学观点。从形式上看,科学论证大体包括个体论证和个体间的论证两类,前者是指个体通过科学推理,利用证据建立自己的科学主张,后者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辩论、争论等形式,对相互对立的主张进行辩驳,从而巩固个人主张。科学思维是核心素养的核心,科学论证是当前课程改革提出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科学思维与创新”所包含的要素,学生在每个探究环节都要有着眼整体的科学论证过程。在引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观察常常不够深刻,且具有片面性,不够客观,缺乏耐心和持续性,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呢?  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准备材料  学生的课堂观察活动与教师准备的材料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准备好实验材料,让他们更好地开展观察学习活动。  在准备三年级上册《蚂蚁》一课的材料时,为更方便观察蚂蚁,教师可制作能长时间观察蚂蚁的容器——将矿泉水瓶的
《航海家的发现》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由猜想到实地勘察,再到运用现代技术准确测绘,才使得我们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概貌有了越来越准确的认识。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本课设计了5个活动:交流对地球的认识;古人认识地球的历程;历史上人们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历程:麦哲伦环球航海、做个航海家自由活动;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有哪些;拓展活
“上屋抽梯”属于《三十六计·并战计》中的一计,原文为:“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意思是给敌人一些方便(即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绽),以诱导敌人深入我方,乘机切断他的后援和前应,最终陷他于死地。在科学课堂上,没有必要让学生的身体“陷之死地”,却有必要让学生的思维“陷之死地”。因为极尽困惑之后,提问对于学生思考的冲击力才最大。本文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阐述如何通过教师的“诱”
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郁波老师在新教材培训会上建议,科学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学生:一是学习进阶的思想;二是幼小衔接的措施;三是如何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下面以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用手来测量》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基于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他们的科学学习习惯。  分解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低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在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
两年里第三次走进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中心小学),笔者的心中依然会荡起层层涟漪。  和刘建平校长聊起中心小学的“全人课程”,谈者和听者都兴致盎然,感觉十分投缘。刘校长说: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中心小学基于塑造精神生命、开琢自然生命、构建社会生命,进而培育“完整的人”这一哲学思考,每一个五年都确立了一个工作抓手:学校课程再造、教师生态发展、教学方式变革。从课程
“欲擒故纵”是《三十六计》里“攻战计”中的一计,是为了进一步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的计谋。该计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先故意给对手好处,使其在思想上松懈,进而以预先设计好的策略将其擒获。探究式教学的组织对教师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如何指导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是一个难题,需要教师掌握很好的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技巧。本文以此计策来谈谈科学探究指导的放手策略。  案例一:完全不放开的课堂  这堂课研究的
癌症是一个全球性的流行病,影响所有年龄层次的人,但是患上癌症不等于被判了死刑。很多人被查出癌症后过度恐慌,精神溃败程度甚至大于身体遭受的创伤,不能够配合医生的治疗。日前世界抗癌联盟在全世界42个国家所做的社会民众对“得了癌症等于死亡”的观点的认知调查显示,中国有43%的人认为该观点正确,而在西方国家,平均只有13%的人认为此观点正确。在中国存在着例如忌讳讨论癌症,认为癌症等同绝症、得不到有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