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历来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由此成立四川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期建成西部乃至全国的中医药发展高地和全国重要的中医药区域中心,实现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服务龙头单位,如何担当责任使命增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保障能力;如何弘扬公益办院,服从医改大局,当好省部级“医疗作战区”领头羊;如何谋划“十三五”,构建中医药健康服务新格局,助力中医药强省战略?《当代县域经济》记者围绕上述问题对四川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了采访。
截至目前,四川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已建成集医疗、教学、科研、养生、保健、康复“六位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国家中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全国中医眼病医疗中心,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和感染病临床基地。已经成为西南地区临床学科门类最全、综合服务水平最高的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科教中心和治未病中心。
“三名”工程 提供优质健康服务
着力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切实增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保障能力,四川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十二五”期间秉承特色立院,科教兴院,人才强院,文化树院,管理治院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名医、名科、名院”工程。

坚持科教兴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成绩斐然。医院现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卫生部重点学科,6个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基地,6个四川省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大疾病防治中心,1个省级治未病中心,12个省级重点专科。形成了以国家级为龙头,省部级、厅局级、校级、院级为支撑,自上而下的重点学科群。
坚持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持续推进西部唯一的国家中药GCP 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1个二级实验室、1个省级科普基地的内涵建设;“十二五”期间共承担国家重大专项、攻关计划、支撑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近400项;新增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累计发表论文1374篇,其中SCI收录17篇;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37项获省、市以上科技进步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医院制剂,现有16种剂型、100个疗效卓著的特色制剂。
坚持人才强院,人才队伍建设硕果累累。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拓展人才管理与开发思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实效。目前,医院在编职工1128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291人,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1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中药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新药评审专家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3人,国医大师2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3人,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5人,四川省名中医48人。在国家级、省级学会担任理事、委员以上职务239人次。
坚持优势突显,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该院于2008年12月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建设单位,围绕糖尿病及以眼肾等微血管并发症为重点,在全国首创糖尿病集约型诊疗模式,初步搭建起学科、专科、研究室、实验室四位一体的基地临床研究体系;建成区域伦理审查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医疗科研信息共享、质量管理、中医传承研究等平台;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糖尿病临床研究队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 荣获2013年度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在2013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第一阶段的验收。
坚持科学规划,着眼长远发展战略。医院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抢抓资源,占位布点,拓展医院发展空间,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在新疆布局若羌分院、同黑山共和国共建黑山分院、在马来西亚筹建大马糖尿病中心等。
公益办院 融入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深化医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优质资源下沉,让更多群众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健康服务,四川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积极发挥中医药龙头单位作用,服从医改大局,切实当好省部级“医疗作战区”领头羊,积极开展帮扶基层工作,努力搭建全省中医药健康服务生态体系,形成中医药健康服务合力。

在医联体建设方面,该院积极推动医联体建设,目前“牵手”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医院战略联盟”正在全面推广,已发展医院80多家。推进构建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分工协作机制,实施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四川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将充分发挥在医院战略联盟中的医疗专业优势和区域医疗中心带头作用,与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形成“首诊在社区、慢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的新型诊疗秩序,完善双向转诊、专科对口帮扶、远程会诊、人才培养等机制,为战略联盟区域内居民提供方便、连续、高水平的医疗健康服务。
对口支援和帮扶方面,该院积极发挥中医药龙头作用,与全省59家市县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帮扶协作关系,与成都市30家社区签订了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和技术支援协议。2013年至今,医院已向西昌市中医院、盐源县中医院、米易县中医院、红原县藏医院、雅安市中医院派出医务人员共计48人。
作为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服务龙头单位,如何担当责任使命增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保障能力;如何弘扬公益办院,服从医改大局,当好省部级“医疗作战区”领头羊;如何谋划“十三五”,构建中医药健康服务新格局,助力中医药强省战略?《当代县域经济》记者围绕上述问题对四川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了采访。
截至目前,四川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已建成集医疗、教学、科研、养生、保健、康复“六位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国家中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全国中医眼病医疗中心,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和感染病临床基地。已经成为西南地区临床学科门类最全、综合服务水平最高的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科教中心和治未病中心。
“三名”工程 提供优质健康服务
着力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切实增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保障能力,四川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十二五”期间秉承特色立院,科教兴院,人才强院,文化树院,管理治院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名医、名科、名院”工程。

坚持科教兴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成绩斐然。医院现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卫生部重点学科,6个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基地,6个四川省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大疾病防治中心,1个省级治未病中心,12个省级重点专科。形成了以国家级为龙头,省部级、厅局级、校级、院级为支撑,自上而下的重点学科群。
坚持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持续推进西部唯一的国家中药GCP 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1个二级实验室、1个省级科普基地的内涵建设;“十二五”期间共承担国家重大专项、攻关计划、支撑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近400项;新增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累计发表论文1374篇,其中SCI收录17篇;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37项获省、市以上科技进步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医院制剂,现有16种剂型、100个疗效卓著的特色制剂。
坚持人才强院,人才队伍建设硕果累累。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拓展人才管理与开发思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实效。目前,医院在编职工1128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291人,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1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中药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新药评审专家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3人,国医大师2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3人,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5人,四川省名中医48人。在国家级、省级学会担任理事、委员以上职务239人次。
坚持优势突显,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该院于2008年12月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建设单位,围绕糖尿病及以眼肾等微血管并发症为重点,在全国首创糖尿病集约型诊疗模式,初步搭建起学科、专科、研究室、实验室四位一体的基地临床研究体系;建成区域伦理审查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医疗科研信息共享、质量管理、中医传承研究等平台;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糖尿病临床研究队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 荣获2013年度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在2013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第一阶段的验收。
坚持科学规划,着眼长远发展战略。医院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抢抓资源,占位布点,拓展医院发展空间,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在新疆布局若羌分院、同黑山共和国共建黑山分院、在马来西亚筹建大马糖尿病中心等。
公益办院 融入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深化医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优质资源下沉,让更多群众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健康服务,四川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积极发挥中医药龙头单位作用,服从医改大局,切实当好省部级“医疗作战区”领头羊,积极开展帮扶基层工作,努力搭建全省中医药健康服务生态体系,形成中医药健康服务合力。

在医联体建设方面,该院积极推动医联体建设,目前“牵手”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医院战略联盟”正在全面推广,已发展医院80多家。推进构建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分工协作机制,实施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四川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将充分发挥在医院战略联盟中的医疗专业优势和区域医疗中心带头作用,与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形成“首诊在社区、慢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的新型诊疗秩序,完善双向转诊、专科对口帮扶、远程会诊、人才培养等机制,为战略联盟区域内居民提供方便、连续、高水平的医疗健康服务。
对口支援和帮扶方面,该院积极发挥中医药龙头作用,与全省59家市县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帮扶协作关系,与成都市30家社区签订了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和技术支援协议。2013年至今,医院已向西昌市中医院、盐源县中医院、米易县中医院、红原县藏医院、雅安市中医院派出医务人员共计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