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让遗址静静地烂掉?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wing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围绕圆明园是“存”还是“修”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据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回忆:周恩来曾对他讲有条件时可重建圆明园。但曾任新闻出版署署长、浙江省省长的周建人也在《北京晚报》载文指出,“周总理曾当面嘱咐我:雷峰塔万万不能重造。鲁迅曾经写过文章,说雷峰塔的倒掉象征了妇女的解放,你有权阻止它的重造”,“我们的经济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修缮古迹文物应该有所选择,要有利于教育人民,团结人民……圆明园目前不宜重造”。
  自此,关于圆明园问题的“整修派”与“废墟派”基本形成,围绕“存”与“修”展开的学术辩论也在各媒体的普遍关注中拉开帷幕。
  
  1583人签字的整修倡议书
  
  已故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建筑学家汪之力,早在1980年圆明园被毁120周年之际,便牵头起草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的倡议书》,号召对圆明园进行保护、研究和整修。在倡议书中,汪之力写道:“我们有志气、有能力,在帝国主义破坏的废墟上整修、重建圆明园这一优秀的历史园林,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贡献。”倡议书后附有来自建筑界、城建界、园林界、文物界、历史界、文学界、艺术界及其他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签名,共计1583人。
  同年12月,《人民日报》以读者来信的形式高调质疑“整修”的合理性:“我国近十亿人口,现在还很穷,问题成山,需要大量经费解决。”这在当时是颇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复圆明园的历史也被人重新提起。
  时隔半年,圆明园管理处和当时正在筹建中的“中国圆明园学会”也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对是否重建一事做出回应,称:“是逐步整修,不是马上复原”,“整修圆明园是可能的”。据悉,当时曾有专家估计,重修圆明园需1.6亿元、耗时10年。
  在当时的各种的争论声中,圆明园的遗址依旧静静荒废着,而与此同时,各种利益群体则在觊觎着这个占地达5200亩约合600个足球场面积的巨大遗址。跑马场、图腾园、野生动物园、水上摩托艇、儿童游乐场、西洋楼前抬花轿……商品社会下的各种产物在圆明园内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萌生。一些近在海淀,远至门头沟龙泉镇,甚至内蒙古的单位及个人,纷纷找到圆明园管理处搞“联营”。圆明园作为一处具有历史记录意义的园林遗址,在各种商业化的诉求中,越发被建设得不伦不类。
  
  贯穿90年代的学术之争
  
  整个90年代,“整修派”和“废墟派”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辩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书》、《北京晚报》、《中华读书报》、《首都博物馆丛刊》等专业期刊都发表了各种观点。
  其中,著名建筑学家叶廷芳曾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美是不可重复的——圆明园遗址前的叹息》,文中尖锐指出:“圆明园废墟已经永远是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庄严的凭吊之地。然而一些目光短浅的急功近利者,他们连听一听社会声音的耐心都没有就贸然开始了圆明园的‘修复’工程,果然,仅仅几年工夫,圆明园内帆船点点,绿树丛丛,歌声笑语,鼓乐喧天,甚至在‘西洋楼’前抬起了‘花轿’,把象征国耻的重要文物变成了生财不息的摇钱树。”
  此时反对重建的“废墟派”已不再将理由局限于重建的经费问题,而是扩展到文化学以及美学角度,这无疑使关于圆明园的争论具备了更多的专业性。后据相关人士透露,因为反对复建圆明园,叶廷芳还因此遭受过“人身攻击”。
  与此同时,“整修派”内部关于具体修复多少的争论也一直在进行着,主张全部重建圆明园的人士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主张部分整修。在他们的计划中,已经成为圆明园名片的著名的西洋楼遗址废墟也应该保存。但尽管内部存在争论,也并不影响他们面对“废墟派”时的一致,那就是至少要复原圆明园中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
  这种有关圆明园是否应该整修,整修到何种程度的争议,直至200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正式提出之时,也并未完全止息。
  2010年,叶廷芳就反对整修一事再次发表文章《圆明园的美不可重复——复建是另一次劫难》,文章中写道:“昔日皇家园林的圆明园已经被人杀死了,再也不可能复活了!但她的亡灵已涅槃出新的生命,这就是文物的生命。如若把已被毁坏的物件修复了,等于把文物的生命又杀死了,这无异于圆明园的再一次遭劫!美是不可重复的。生前的圆明园乃是中华民族五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的产物,还有151年(1709始建到1860年被烧)国家巨额财力的付出。对于一个自强的民族来说,记住耻辱,比懷念辉煌要有意义得多。”
  但师从梁思成的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则认为,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效果并不是让后人仅看到一片被毁后的荒野,而是应该通过重新修建,部分恢复圆明园鼎盛时期的风貌,让其与西洋楼遗址等处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更有震撼人心的警示意义。
  
  人大提议,风波又起
  
  2011年11月17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九大建议,其中内容涉及圆明园重建议题。
  与以往的学术之争不同,此次的重建观点一出,立即引起了广大社会公众的强烈关注,由于社会情绪、民族情感等诸多原因,公众对于重修圆明园提议出现了一边倒的反对趋势。网络信息的传播使反对情绪在社会上迅速蔓延,甚至有人将重建圆明园贴上了“制造假古董”的标签,认为此提议的发起者有借重建知名谋取私利之嫌,少数支持重建的网友也呼吁在重建款项上,应该公开透明,做到每一笔钱的来龙去脉皆有据可查。学者吴祚来也在微博上发文:“重建圆明园,纳税人同意吗?应该提交全国人大通过,北京市无权重建圆明园。”
  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明确提出个人观点,认为:“重修圆明园是错误!”谢辰生告诉记者:“圆明园是清代皇室通过100多年努力,举全国财力、会天下能工巧匠建设而成的伟大工程,现代人不可能将其复原,照猫画虎再现不了辉煌!况且在资金技术层面也不允许。”
  采访中谢辰生进一步提到:“除大家可见的西洋楼遗址外,圆明园的很多区域里均埋有一些文物遗址,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但就目前国内考古技术及资金情况来看,自己不提倡在此时对其进行发掘。发掘开采需要资金和技术支持,发掘出土的文物在保护上有需要大笔经费支出。综上所述,对于这些现存于地下的文物遗址,出于保护目的,还是现将其埋与地下的好。留给后人在条件允许时在做发掘计划。”
  同时,谢辰生也提出,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的美学价值已经在英法联军入侵时就已被损毁,其现在的价值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国耻纪念地,承载着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因此,圆明园在接待游人时应将自身定位成爱国主义教育的纪念地,并不是供人消遣娱乐的公园。
  与谢辰生的观点不同,作为梁思成弟子的罗哲文则一直主张重建圆明园,在谈到重建的具体细节时,罗哲文提出应该以恢复中国式建筑为主,至于西洋楼遗址则无法修复,只能保持原貌。此做法也便于人们将鼎盛时期的圆明园和被破坏后的遗址进行对比,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来得更加深刻。
  在谈到重建的具体操作时,罗哲文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告诉记者:“如果决定要恢复重建,那么所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均要有专家制定详细的方案,并不是无凭无据地随意修建。至于学术界普遍担心会在重建中遭到破坏的含经堂遗址,由于长期的自然侵蚀,使其即使不面临重修的毁坏,也无法长久保存,个人观点是将其放弃。”
  在关于圆明园地下遗址的发掘计划上,罗哲文观点与谢辰生基本一致,认为对于目前没有条件发掘的遗址,不可急功近利盲目开发,应该留给后人去完成。
其他文献
宜家风波的喜剧色彩应该是明快而驳杂的,又蕴含了八卦精神,所以动静不小。一杯免费咖啡,居然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嬉笑怒骂中还有读者拍案而起:“真是坍足了上海人的台!”  不错,上海人历来精明,天上掉馅饼,岂有不争之理?现在还有“会虫”呢,比如房产展上拎马夹袋,再比如在画展开幕式上不请自来,为的就是喝喝饮料吃吃小点心,展厅里的写实或抽象连瞄一眼的兴趣也没有。  而这一次在宜家风波中,我看到了更理
放到中国的语境里,趋优消费的背后,是中产者面临的财务和情感上的压力。“既然省下一件LV也买不起房,何必委屈自己这么点爱好?”    这是个奢侈品成为“白领标配”的年代。  2010年11月23日,香港、杭州、上海、北京各地H
最近,旅日学者张明杰主编的《近代日本人涉华边疆调查及其文献》丛书即将在国内出版,这套书的价值,对中国重新认识日本以及中国的自我认识,将会有一定的启示。  据张明杰统计,清末民初,日本的一些组织和个人在中国内地、边疆从事形形色色的调查及其他活动,留下大量调查报告、见闻游记等文献资料。张明杰说,这些活动既有政治、军事目的的侦察,也有以“学术考察”为名的各种调查。他说,仅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就留下二三百种
观念到底是什么?耳熟能详的词汇,却没有几个人能作具体的解释。过于执著于搞清楚这个词,没有多大意义。但,观念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人生、交际、恋爱……及生存在全球化、世界化的快节奏时代,确实重要。    文化评论高手杨照,见证台湾民主转型,积极参与其中,反思现代公共领域的意识形态变迁,提炼我们不时遇到的公共概念,作出一种新的解读。他健笔纵横,睿智激荡,采取说故事的形式,在《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
作为海派足球和国际大都市的一张体育名片,申花足球俱乐部在亚洲足坛也是一支知名度颇高的传统劲旅,具备了让许多商家艳羡不已的商业价值。尤其是在中国足坛经历了“从大乱到大治”、开始重归有序之后,2011年新年前后申花俱乐部居然也成为了东南亚“他信财团”重点投资的首选对象,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拥有17年历史的“申花”再次成为商界热议的话题……    申花的身价    与价值18.35亿美元的曼联相比,申花俱
在国家博物馆里就可以看到英国画家霍加斯的代表作品《浪子生涯》,今天正在成长的几代人真是前所未有的幸运。  一睹欧洲大师的原作,对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美术爱好者来说,曾是那么难以企及的梦想。我很难忘记,父母的一位好友已届中年才终于获得机会到法国参观卢浮宫,归来之后兴冲冲向知己讲述观画经过,他当时那种“我终于没有白来世上一遭”的伤感而又欣慰的神态至今历历在目。直到十来年前,“到欧洲去看博物馆”还是艺术
法院审理案件受到各种法外因素的干扰,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也历来备受社会的关注和诟病。每当有成为“公共事件”的审判不公案例呈现在舆论聚焦之下时,除了法官自身法律专业素养不足的因素之外,人们大多都更看到来自个人或者公权的影子。  人们通常基于生活常识或者工作经验,强调法官应当坚守中立的立场,做到不偏不倚,因为中国还是一个法治初建的社会,纲常伦理的传统文化渊源深厚并且不断地获得代代传承。法官也是“人
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时候说“不”,什么时候该走的。    “在好几个月的深思和祈祷之后,我决定在下一季,也就是第25季结束《奥普拉脱口秀》。”在各种猜想沸沸扬扬之后,11月20日晚,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宣布,2011年9月9日,开播了25年的王牌脱口秀节目《奥普拉·温弗瑞秀》将永久告别荧屏。  “你们一定会问,为什么把下一季定为最终季?真正的原因是,我爱这个节目,这个节目是我的生命。我爱它
坊間说全运会已经变成了“钱运会”、“药运会”、“黑运会”、“权运会”的别称。    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以来,赛场内外的各种乱象成了人们的谈资:奖牌内定、兴奋剂、足球运动员集体追打主裁判、“假摔”、“黑哨”、“默契球”、“权钱交易”、武术套路比赛“断棍”、男子3000米障碍赛“绊腿”、观众用螺丝刀捅山地越野赛选手的轮胎、柔道裁判根据观众的声音高低来判定谁赢谁输,乃至抽签名次等咄咄怪事层出不穷。《南方
日本所以频频向韩国释出善意与歉意,有其长远和近期考虑。    2010年8月29日,是日本强迫韩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100周年的日子。正是这个条约使朝鲜半岛(包括现在的朝鲜和韩国)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35年。1945年日本投降,朝鲜半岛光复,韩国得以摆脱日本殖民统治。1965年,韩国与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走上了正常化道路。  然而,殖民地时期遗留下的很多历史问题不时会在两国政府及国民之间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