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散公司之诉探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公司出现僵局时,解散公司之诉是对其最佳的救济途径。参考我国公司法及公司法解释相关规定,本文从公司解散之诉的概念、事由、适格当事人及公司解散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入手,探讨公司解散之诉中发生的重要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解散公司之诉 公司僵局 股东
  一、解散公司之诉的概念
  所谓解散公司之诉,是指符合法定条件的股东因法定事由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的诉讼。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强调公司股东间的团结一致,但公司股东常常由于经营理念、公司利润分配等因素,会产生很多矛盾,严重时会导致公司处于僵局之中。所谓公司僵局,是指公司在存续运行过程中由于股东或董事之间发生分歧或纠纷,且彼此不愿妥协而处于僵持状况,导致公司不能按照法定程序作出决策,从而使公司陷入无法正常运转甚至瘫痪的事实状态[1]。公司僵局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股东的利益,都会构成严重损害。基于此,如何挽救公司窘况,如何维护股东尤其是小股东的利益,《公司法》第183条规定了在特定条件下,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即解散公司之诉。
  这是我国第一次通过立法的形式确认了解散公司之诉,为解决公司僵局提供了有效的司法救济途径。但因法律条文规定较为简单,在实践工作中存在许多盲点。所以,随后出台的《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对公司解散的事由、股东的资格等做了较明确的界定。至此,解散公司之诉的存在,不仅有明确的立法规定,更在实践中对公司摆脱困境具有明确的指导和救济意义。
  解散之诉,有其本质上的特殊性,在范畴上属于公司解散中的自愿解散范畴,其存在最大的意义,在于为维护弱势股东利益提供最有力的司法保护和救济措施。公司是各种法律关系交织而成的综合体,解除公司意味着既有公司法律关系的全面终止,这是与解除合同性质类似的诉讼请求[2]。因此,解散公司之诉,既不是确认之诉,更不是给付之诉,而是变更之诉。
  二、解散公司之诉的事由
  关于解散公司之诉的事由,我国《公司法》采用概括式立法,具体表述为“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权益受到重大损失”。由于其缺乏实践操作性,随即《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又予以补充规定,以列举的方式列出四条可以解散的事由:(1)公司持续两年以上无法召开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2)股东表决时无法达到法定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比例,持续两年以上不能做出有效的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3)公司董事长期冲突,且无法通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解决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4)经营管理发生其他严重困难,公司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形。
  综上,《公司法》和《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采用概括和列举相结合的方式,规定了公司解散之诉的事由,既忠实于立法精神,又便于实际操作,为解散公司之诉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三、提起解散公司诉讼的适格当事人
  关于原告资格,《公司法》第183条规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由此,持有公司全部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具有原告资格。之所以规定一个持股比例,是因为《公司法》立法本意在于,为了健全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机制,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同时为了防止个别股东恶意诉讼,希望通过对股东所持股份比例的限制,在起诉股东和其他股东之间形成一种利益上的平衡。基于此,许多人认为,只要公司经营发生矛盾,股东间对公司解散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就可以提起解散公司之诉。但在实践中,想通过诉讼方式解散公司,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公司法》只进行了持股比例的限制,而关于持股期限未作明确规定。所以在司法实践中,选择解散公司之诉还是需要慎重对待。
  关于被告主体资格的确认,《公司法》183条规定了股东请求解散公司之诉的原告,却没有规定被告资格,也没有规定其他利益关系人在诉讼中的地位。随后出台的《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则弥补了这一空白,明确规定解散公司之诉以公司为被告,其他没有提起诉讼的股东可以申请作为共同原告或者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
  综上,在公司解散之诉中,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为适格原告,公司作为被告,公司其他股东为诉讼第三人。
  四、关于公司解散诉讼中的注意事项
  (一)关于公司解散之诉的管辖
  解散公司之诉一般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公司住所地是指公司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公司办事机构所在地不明确的,由其注册地人民法院管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县、县级市或者区的公司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公司的解散诉讼案件;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地区、地级市以上的公司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公司的解散诉讼案件。
  (二)关于解散公司之诉中调解的适用
  一方面,公司作为社会经济主体,涉及的并不仅仅是股东之间的个人利益,更包括公司债权人、公司员工、消费者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其存续和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秩序影响甚大。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股东并不真正希望公司解散,只是希望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因此,法院审理这类案件时,需要考虑解散公司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冲击,尽可能以维持公司存续为目的,充分发挥调解的作用,积极寻找必要的替代方案。调解过程不仅有利于穷尽救济途径,而且有利于高效地解决公司僵局。所以,在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平衡原则,适时行使自由裁量权和释明权,以最终解决公司僵局纠纷为目的,积极采取诸如告知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促成当事人自行救济、提供中间救济等措施[3]。法官一定要重视调解的作用,尽可能通过法院调解,帮助对立双方把争论焦点放在双方真正的利益上,以便尽快解决公司僵局。
  参考文献:
  [1]杨威,郭静.如何打破公司股东僵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0:47.
  [2]齐奇,主编.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M].法律出版社,2006,2:65.
  [3]李永祥,张凤翔.中国民商审判[M].法律出版社,第4卷:158.
其他文献
摘 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一项公民教育。古今中外历来把爱国主义视为凝聚民族精神、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最鲜艳的旗帜。基于初中音乐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更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音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素材,结合近期国内外重大的爱国主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有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 初中音乐课堂 爱国主义 教育  2014年12月13日我国举行了首个
摘 要: 班级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班级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技师学院的班级管理中存在一系列的不足之处,直接影响班级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本文主要对技师学院的班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近几年,我国教育得到飞速的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但在技师学院的班级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技师学院的校园文化、
《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条规定,确定了教师的工作性质和职责,同时体现了教师的地位和应有作用。班主任不但具有《教师法》规定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在整个学校工作中、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有其特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班主任工作是指他在学校及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职能。
摘 要: 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凭干劲和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注重方式方法,才能培养出良好的班集体。因为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园地,是学生发展的沃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班级状况直接影响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与参与度,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水平,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和质量。因此,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小
摘 要: 陶行知早年就提出:手脑并用、教学合一,实行“六大解放”,即解放脑、手、眼、嘴、空间和时间。这一理念虽是针对当时封建传统教育弊端提出的,但对今天的幼儿科学教育仍有很大启示。  关键词: 陶行知 六大解放 幼儿教育  自主探究是幼儿学习科学、培养科学素养、体验科学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由于受接受式教育观的影响,教师一般采用“讲解演示——告知结果——反复训练——记住结果”的
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人格成长的关键期,对幼儿道德行为的教育愈早愈好。因此,培养幼儿的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为形成高尚品德打基础,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幼儿园如何实施品德教育呢?我从以下三方面谈谈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环境,潜移默化,渗透教育  新《纲要》告诉我们:“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并为幼儿提供表现能力
摘 要: 《幼儿园教育纲要》提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也要求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
<正>近年来,我军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适应完成多样化任务和新军事变革战略需求,加强了针对性军演和日常训练[1],尤其是实现军事训练的信息化和技术创新,维持全员作战能力,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