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细节,都是教育大问题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a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一篇“红旗下的演讲”,红了高二少年江成博。他迅速成为自认同样正被中国教育制度毁灭的中学乃至高校生们的偶像。但在父母眼中,他们并不希望自家孩子具备江成博那样的勇气。尽管在这份4000人参与的网络调查中,71.5%的父母赞同或部分赞同少年的观点。
  “万一学校给孩子穿小鞋怎么办?”“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容忍学生出格的。”“逞一时之快,是不理智的表现。”64.9%的父母们表示自己的担忧。
  不想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失去个性,更希望孩子能平安无风无浪地走进社会,这种矛盾心态不过是父母们教育中的诸多困惑之一。
  “我希望孩子诚实,有一颗公正公平的心,但又常常叮嘱他遇事要看兆头,不要出风头。这也是家长自己的社会经验。孩子对我们的两面派说法很不以为然,有时我也觉得做父母的太多顾虑,太窝囊。可我们能怎么办?”
  在上海丰达玩具厂工作的沉蕾不知如何向孩子解释自己的矛盾心态。和沉蕾一样,越来越多的父母由身边发生的各种问题引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并为此担忧不已:
  即便父母不强调学习成绩,但学校有成绩名次榜,孩子自己都很看重;
  有心不让孩子参加周末才艺班,可不学的孩子在班里就成了少数派,要被排斥;
  孩子不会自己吃饭,在幼儿园会不会被老师歧视?
  孩子的作文父母觉得好,可老师说不好,该怎么劝慰他?教育孩子不要欺负小朋友,但是他不动手就要被其他孩子欺负;
  念初二的儿子收到女同学的情书,青春萌动很正常,可会不会耽误学习?
  
  我们如何在教孩子诚实时让她不遭遇背叛?我们如何在教孩子遵守规范时也享受到公平?我们如何向孩子解释他被教育的这些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以分裂的方式妥协
  几乎所有的家长QQ群都会讨伐学校教育的种种不公,抱怨亲子教育中的种种麻烦。但怒斥和抱怨之后,并没有有效解决方法。
  中科心理咨询所、社会心理学教授王开慧总结说:“现在的教育问题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連吃饭穿衣这些以前很平常的事,都会让家长忧心忡忡。孩子在家庭中地位的提升、社会不公的加剧、教育角色的多成员化,都让家庭教育变得举步维艰。”
  说不尽的“怎么办”却没有答案,超过一半的父母最终都无奈地选择让孩子学会“分裂”,以适应社会现实。作家叶开也包括其中。
  叶开无数次向现行语文教育内容开炮,但最终还是向标准化答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女儿有道试题,为“打量”的“量”找出正确的读音。他认为是四声,老师给的答案是二声。思索后他告诉女儿:在家里就念打量(四声),在学校就是打量(二声)好了。
  同样的事还有很多。和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文学教授交流时,对方告诉叶开,自己儿子小学六年来一直“分裂”得特别好:“学校说一套,家里说一套,从小就学会应付。”
  “ 可以在学校这样, 在家里那样”,中国父母们创造了分裂式教育。
  有限的时间能分几分给孩子?
  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肖力平更看重选择困惑之外的另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和物都成为横亘在父母与孩子交流路上的障碍物。
  “比如爷爷奶奶辈在父母教育孩子时的阻碍作用;孩子在物质方面的成人化趋势;年轻父母本身有巨大的工作和生存压力,他们这一代对个人生活空间的需求也比前几代人都强。”
  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交流,即便是有过独生子女经历的独一代父母,也常常感到困惑和愤怒。按照设定,他们应当与孩子进行轻松愉快的平等、开放式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共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交流的主动权被孩子牢牢掌控,一旦他们感到不自在,一定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
  而遭到冷遇的父母中,有近40%会回应以同样的冷漠。
  “实际上,我们是在求着孩子和我们交流,在父母的世界中,孩子是唯一的,但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是多选项之一。”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讲师陈文山以数据来说明问题:中国双职工家庭中,有71.24%的父母承认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时间严重不足;51%的人觉得自己能与子女交流的话题不多;多停留在询问成绩、了解孩子的人际交往情况上。
  交流时间的严重不足加剧了父母心中的焦虑。他们希望在有限的相处时间里让交流沟通的效果最大化,但良好的意愿总被现实打破。46.7%的父母承认自己因为工作压力、身体状况等原因,无法留足时间并心平气和与孩子交流;32.3%的父母有过以冲动惩罚孩子终结交流的经历;12.8%的父母最后干脆放弃和孩子交流。
  没有真正平等过
  肖力平认为亲子交流受阻,是家庭教育发展到一个瓶颈的表现。70后、80后的父母较之上一代更重视亲子间的互动交流,毕竟交流是家庭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但80%以上的父母依旧会在不自觉中采取家长制教育模式,即父母单方面做出决定,即便他们听取了孩子的意见。” 一方面,父母放不下身段真正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另一方面,他们渴望孩子能主动与自己沟通。“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肖力平更看重另一个问题:中国父母在教育模式上的极端性。一些父母向欧美学习,觉得要给孩子自由,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己解决问题,但自由的度把握不好就变成了放任,最后父母发现孩子是很独立,但他们的交流圈里没父母的位置了。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大包大揽式,父母绝对不放心孩子,孩子无论做什么都要向父母汇报,这种教育模式下,亲子交流看似频繁,实际孩子永远处于附庸地位,无法独立。
  “交流受挫的父母能为自己找到很多理由,他们本身也很努力,购买和学习了各种教育书籍,但别人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更重要的是,这些受挫的父母并不清楚自己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不清楚自己能做和该做什么,不理解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与孩子的沟通小技巧
  1.不说空洞化的套话废话,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的与孩子沟通。
  2.开拓孩子的生活范围,很多沟通都必须有过相应的情景体验才能够理解,才会有效果。
  3.创造多元化的沟通渠道,除了语言沟通渠道,还有更活泼的情景沟通、音乐沟通、兴趣爱好沟通等。
  4.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使其从中获得熏陶,明白事理的同时也消除了部分沟通障碍。
  5.家长自己表现得有追求,有品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孩子,触动其心灵。
其他文献
55岁的乌苏拉·皮耶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保姆,却飞上枝头变成了凤凰,成为德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的老板娘。在丈夫的推動下,她还获得了大众公司监事会的提名,将成为德国商界最强大的女性之一。一个保姆拿什么傍了这么好的老公?    亿万富翁的妻子  2010年秋天,巴黎天气渐凉,蔓延的寒意却被大众集团的派对拒之门外。乌苏拉·皮耶希终于对派对失去耐心了,她轻轻地拉了拉丈夫的袖子,然而他正在跟记者大谈遗
期刊
厚绒绒的肉垫、柔顺光亮的毛发、乖巧讨喜的眼神,面对自己的专属萌宠,似乎贴面拥抱、火热的Kiss都弱爆了。  然而,和宝贝们过分亲密地接触,让我们无法忽视这些字眼:弓形虫病、结核病、骨包虫病……这真是个危险的世界,即使没有拉登大爷、交通事故和食物中毒,我们的宠物甚至我们自己也可能会死于肉眼看不到的各种微生物。想要像童话故事里美满幸福地生活下去,我们得弄明白自己和萌宠的那些事儿。  宠物是宝贝,可病菌
期刊
作为一名性工作者,珍妮弗·汤普森算是出人头地,给家族的人增光了。23岁的她战功赫赫,曾在2010年趁科琳怀孕期间,勾引其夫君鲁尼出钱玩3P,现在又缠上“巴神”巴洛特利,出卖了与其的床事细节,成功登上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3P女郎”、“英超最著名小三”,珍妮弗红极一时,还给自己取了个“果汁珍妮”的艺名。  但她想加入英超太太团成为“正房”的梦想,却注定要落空了。“谁让这个婊子如此猖狂,视英超太太团为
期刊
生活中,我们总有这样的体验,一些态度看上去不温不火的人,却总能轻易把我们搞得气急败坏。特别是一个工作团队里面,很简单的事情,他们做砸了;答应的承诺,却永不兑现……总之,他们就是有办法上演各种不合作的逃避大戏令人窝火。  不得不说,在微妙的人际关系中,每个人其实都充满了攻击性,而最令人头疼的,就是这种并不正面,被称为隐性攻击的秘密武器。    拖延就是杀手锏  生活经验和处世原则告诉我们,不论在哪种
期刊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谁重要?  大多数家长的答案是后者。  南京东路幼儿园每年招生报名时都会让家长填一份宝宝情况表,包括吃饭穿衣作息时间等,“小班一个班15个孩子,我们每年至少有四个班,最小的孩子刚刚两岁,最大的也不超过三岁,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作息时间也不规律,在家里让父母很头痛。”吴邵萍园长说,随着孩子入园低龄化趋势增强,父母们干脆把一些让自己头痛的教育责任托付给老师。“不仅是父
期刊
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爆发频率之快,让人因持续震惊而麻木了。“还有什么能吃的?”这个问题甚至已经不需要答案。  2006年苏丹红,2008年三鹿奶粉,2009年毒餐具,之后是老话重提的农药蔬菜、膨大剂水果,而在2012年,“毒”字一词席卷了我们身边所有与吃有关的领域。皮鞋胶囊老酸奶,保险甲醛白菜,50%不合格却要涨价的问题自来水……掌握一家人健康阀的主妇们绷紧了每一根神经。  “新时代主妇,上得
期刊
“我要杀死你,然后让你下地狱!”6岁女孩宝儿冲着幼儿园老师和刚跟她发生过摩擦的小朋友歇斯底里地大喊。  事后,宝儿的妈妈却很镇定地反问老师:“她说这话怎么了?本来这个世界就是强者生存的,不行就会被淘汰,我女儿是不是班里认字最多的,是不是班里最聪明的?”  宝儿来自高知家庭,妈妈博士毕业,在一个金融机构工作;宝儿爸爸则是软件开发方面的高手。  “知識、技能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文化素养就高。”北京教育科学
期刊
女儿张格嫣予小学读了三所学校,她读初中一年级上学期时,我也试图为她转学,后来发现难度太大,还有,其实也没有任何学校可以转,太相似了。  我坚持从来不为成绩批评孩子。我坚持决不为面子、金钱、焦虑而站到应试教育那一边去。我坚持决不参与到伤害孩子健康、对未来的期待、自我信心的行列中去。有时候我也会坚忍地想到,总之孩子肯定会长大的,我们卡在历史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只能接受与承受。作为父亲,我理解自己的无奈
期刊
关于家庭教育,父母们的诸多问题可以结成一本《十万个怎么办》。中国传统教育、西方现代教育,亚洲父母的严厉、西方父母的开放,成功案例、失败教训,各色教材铺天盖地,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案例越多,父母们的疑惑也越深:这些,是我们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吗?  为人父母,无異于匆忙上阵当代课老师。父母职责是养育孩子,养,不过是供孩子衣食无忧住行有靠,父母天生即会。惟独教之一职,没有培训学校,前人理论教诲更需甄别挑拣。 
期刊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李素青直言,自己和父亲李东方的关系可以用一段三部曲来形容。“年幼时宠爱为主,青少年时管教为主,现在基本是把对我的一腔热情放到孙子多多身上了。”  出生于19 5 2年的李东方吃过许多苦,农民出身的父亲对他最常的教育一般都是在饭桌上,“要牢记共产党的恩情,要热爱劳动,不能忘本……”有父亲以身示范领着种地砍柴,李东方初中毕业当知青时很快就成为农田上的行家里手。但看着大儿子在农村下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