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一篇“红旗下的演讲”,红了高二少年江成博。他迅速成为自认同样正被中国教育制度毁灭的中学乃至高校生们的偶像。但在父母眼中,他们并不希望自家孩子具备江成博那样的勇气。尽管在这份4000人参与的网络调查中,71.5%的父母赞同或部分赞同少年的观点。
“万一学校给孩子穿小鞋怎么办?”“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容忍学生出格的。”“逞一时之快,是不理智的表现。”64.9%的父母们表示自己的担忧。
不想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失去个性,更希望孩子能平安无风无浪地走进社会,这种矛盾心态不过是父母们教育中的诸多困惑之一。
“我希望孩子诚实,有一颗公正公平的心,但又常常叮嘱他遇事要看兆头,不要出风头。这也是家长自己的社会经验。孩子对我们的两面派说法很不以为然,有时我也觉得做父母的太多顾虑,太窝囊。可我们能怎么办?”
在上海丰达玩具厂工作的沉蕾不知如何向孩子解释自己的矛盾心态。和沉蕾一样,越来越多的父母由身边发生的各种问题引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并为此担忧不已:
即便父母不强调学习成绩,但学校有成绩名次榜,孩子自己都很看重;
有心不让孩子参加周末才艺班,可不学的孩子在班里就成了少数派,要被排斥;
孩子不会自己吃饭,在幼儿园会不会被老师歧视?
孩子的作文父母觉得好,可老师说不好,该怎么劝慰他?教育孩子不要欺负小朋友,但是他不动手就要被其他孩子欺负;
念初二的儿子收到女同学的情书,青春萌动很正常,可会不会耽误学习?
我们如何在教孩子诚实时让她不遭遇背叛?我们如何在教孩子遵守规范时也享受到公平?我们如何向孩子解释他被教育的这些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以分裂的方式妥协
几乎所有的家长QQ群都会讨伐学校教育的种种不公,抱怨亲子教育中的种种麻烦。但怒斥和抱怨之后,并没有有效解决方法。
中科心理咨询所、社会心理学教授王开慧总结说:“现在的教育问题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連吃饭穿衣这些以前很平常的事,都会让家长忧心忡忡。孩子在家庭中地位的提升、社会不公的加剧、教育角色的多成员化,都让家庭教育变得举步维艰。”
说不尽的“怎么办”却没有答案,超过一半的父母最终都无奈地选择让孩子学会“分裂”,以适应社会现实。作家叶开也包括其中。
叶开无数次向现行语文教育内容开炮,但最终还是向标准化答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女儿有道试题,为“打量”的“量”找出正确的读音。他认为是四声,老师给的答案是二声。思索后他告诉女儿:在家里就念打量(四声),在学校就是打量(二声)好了。
同样的事还有很多。和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文学教授交流时,对方告诉叶开,自己儿子小学六年来一直“分裂”得特别好:“学校说一套,家里说一套,从小就学会应付。”
“ 可以在学校这样, 在家里那样”,中国父母们创造了分裂式教育。
有限的时间能分几分给孩子?
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肖力平更看重选择困惑之外的另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和物都成为横亘在父母与孩子交流路上的障碍物。
“比如爷爷奶奶辈在父母教育孩子时的阻碍作用;孩子在物质方面的成人化趋势;年轻父母本身有巨大的工作和生存压力,他们这一代对个人生活空间的需求也比前几代人都强。”
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交流,即便是有过独生子女经历的独一代父母,也常常感到困惑和愤怒。按照设定,他们应当与孩子进行轻松愉快的平等、开放式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共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交流的主动权被孩子牢牢掌控,一旦他们感到不自在,一定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
而遭到冷遇的父母中,有近40%会回应以同样的冷漠。
“实际上,我们是在求着孩子和我们交流,在父母的世界中,孩子是唯一的,但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是多选项之一。”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讲师陈文山以数据来说明问题:中国双职工家庭中,有71.24%的父母承认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时间严重不足;51%的人觉得自己能与子女交流的话题不多;多停留在询问成绩、了解孩子的人际交往情况上。
交流时间的严重不足加剧了父母心中的焦虑。他们希望在有限的相处时间里让交流沟通的效果最大化,但良好的意愿总被现实打破。46.7%的父母承认自己因为工作压力、身体状况等原因,无法留足时间并心平气和与孩子交流;32.3%的父母有过以冲动惩罚孩子终结交流的经历;12.8%的父母最后干脆放弃和孩子交流。
没有真正平等过
肖力平认为亲子交流受阻,是家庭教育发展到一个瓶颈的表现。70后、80后的父母较之上一代更重视亲子间的互动交流,毕竟交流是家庭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但80%以上的父母依旧会在不自觉中采取家长制教育模式,即父母单方面做出决定,即便他们听取了孩子的意见。” 一方面,父母放不下身段真正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另一方面,他们渴望孩子能主动与自己沟通。“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肖力平更看重另一个问题:中国父母在教育模式上的极端性。一些父母向欧美学习,觉得要给孩子自由,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己解决问题,但自由的度把握不好就变成了放任,最后父母发现孩子是很独立,但他们的交流圈里没父母的位置了。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大包大揽式,父母绝对不放心孩子,孩子无论做什么都要向父母汇报,这种教育模式下,亲子交流看似频繁,实际孩子永远处于附庸地位,无法独立。
“交流受挫的父母能为自己找到很多理由,他们本身也很努力,购买和学习了各种教育书籍,但别人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更重要的是,这些受挫的父母并不清楚自己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不清楚自己能做和该做什么,不理解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与孩子的沟通小技巧
1.不说空洞化的套话废话,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的与孩子沟通。
2.开拓孩子的生活范围,很多沟通都必须有过相应的情景体验才能够理解,才会有效果。
3.创造多元化的沟通渠道,除了语言沟通渠道,还有更活泼的情景沟通、音乐沟通、兴趣爱好沟通等。
4.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使其从中获得熏陶,明白事理的同时也消除了部分沟通障碍。
5.家长自己表现得有追求,有品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孩子,触动其心灵。
一篇“红旗下的演讲”,红了高二少年江成博。他迅速成为自认同样正被中国教育制度毁灭的中学乃至高校生们的偶像。但在父母眼中,他们并不希望自家孩子具备江成博那样的勇气。尽管在这份4000人参与的网络调查中,71.5%的父母赞同或部分赞同少年的观点。
“万一学校给孩子穿小鞋怎么办?”“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容忍学生出格的。”“逞一时之快,是不理智的表现。”64.9%的父母们表示自己的担忧。
不想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失去个性,更希望孩子能平安无风无浪地走进社会,这种矛盾心态不过是父母们教育中的诸多困惑之一。
“我希望孩子诚实,有一颗公正公平的心,但又常常叮嘱他遇事要看兆头,不要出风头。这也是家长自己的社会经验。孩子对我们的两面派说法很不以为然,有时我也觉得做父母的太多顾虑,太窝囊。可我们能怎么办?”
在上海丰达玩具厂工作的沉蕾不知如何向孩子解释自己的矛盾心态。和沉蕾一样,越来越多的父母由身边发生的各种问题引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并为此担忧不已:
即便父母不强调学习成绩,但学校有成绩名次榜,孩子自己都很看重;
有心不让孩子参加周末才艺班,可不学的孩子在班里就成了少数派,要被排斥;
孩子不会自己吃饭,在幼儿园会不会被老师歧视?
孩子的作文父母觉得好,可老师说不好,该怎么劝慰他?教育孩子不要欺负小朋友,但是他不动手就要被其他孩子欺负;
念初二的儿子收到女同学的情书,青春萌动很正常,可会不会耽误学习?
我们如何在教孩子诚实时让她不遭遇背叛?我们如何在教孩子遵守规范时也享受到公平?我们如何向孩子解释他被教育的这些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以分裂的方式妥协
几乎所有的家长QQ群都会讨伐学校教育的种种不公,抱怨亲子教育中的种种麻烦。但怒斥和抱怨之后,并没有有效解决方法。
中科心理咨询所、社会心理学教授王开慧总结说:“现在的教育问题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連吃饭穿衣这些以前很平常的事,都会让家长忧心忡忡。孩子在家庭中地位的提升、社会不公的加剧、教育角色的多成员化,都让家庭教育变得举步维艰。”
说不尽的“怎么办”却没有答案,超过一半的父母最终都无奈地选择让孩子学会“分裂”,以适应社会现实。作家叶开也包括其中。
叶开无数次向现行语文教育内容开炮,但最终还是向标准化答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女儿有道试题,为“打量”的“量”找出正确的读音。他认为是四声,老师给的答案是二声。思索后他告诉女儿:在家里就念打量(四声),在学校就是打量(二声)好了。
同样的事还有很多。和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文学教授交流时,对方告诉叶开,自己儿子小学六年来一直“分裂”得特别好:“学校说一套,家里说一套,从小就学会应付。”
“ 可以在学校这样, 在家里那样”,中国父母们创造了分裂式教育。
有限的时间能分几分给孩子?
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肖力平更看重选择困惑之外的另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和物都成为横亘在父母与孩子交流路上的障碍物。
“比如爷爷奶奶辈在父母教育孩子时的阻碍作用;孩子在物质方面的成人化趋势;年轻父母本身有巨大的工作和生存压力,他们这一代对个人生活空间的需求也比前几代人都强。”
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交流,即便是有过独生子女经历的独一代父母,也常常感到困惑和愤怒。按照设定,他们应当与孩子进行轻松愉快的平等、开放式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共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交流的主动权被孩子牢牢掌控,一旦他们感到不自在,一定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
而遭到冷遇的父母中,有近40%会回应以同样的冷漠。
“实际上,我们是在求着孩子和我们交流,在父母的世界中,孩子是唯一的,但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是多选项之一。”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讲师陈文山以数据来说明问题:中国双职工家庭中,有71.24%的父母承认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时间严重不足;51%的人觉得自己能与子女交流的话题不多;多停留在询问成绩、了解孩子的人际交往情况上。
交流时间的严重不足加剧了父母心中的焦虑。他们希望在有限的相处时间里让交流沟通的效果最大化,但良好的意愿总被现实打破。46.7%的父母承认自己因为工作压力、身体状况等原因,无法留足时间并心平气和与孩子交流;32.3%的父母有过以冲动惩罚孩子终结交流的经历;12.8%的父母最后干脆放弃和孩子交流。
没有真正平等过
肖力平认为亲子交流受阻,是家庭教育发展到一个瓶颈的表现。70后、80后的父母较之上一代更重视亲子间的互动交流,毕竟交流是家庭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但80%以上的父母依旧会在不自觉中采取家长制教育模式,即父母单方面做出决定,即便他们听取了孩子的意见。” 一方面,父母放不下身段真正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另一方面,他们渴望孩子能主动与自己沟通。“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肖力平更看重另一个问题:中国父母在教育模式上的极端性。一些父母向欧美学习,觉得要给孩子自由,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己解决问题,但自由的度把握不好就变成了放任,最后父母发现孩子是很独立,但他们的交流圈里没父母的位置了。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大包大揽式,父母绝对不放心孩子,孩子无论做什么都要向父母汇报,这种教育模式下,亲子交流看似频繁,实际孩子永远处于附庸地位,无法独立。
“交流受挫的父母能为自己找到很多理由,他们本身也很努力,购买和学习了各种教育书籍,但别人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更重要的是,这些受挫的父母并不清楚自己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不清楚自己能做和该做什么,不理解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与孩子的沟通小技巧
1.不说空洞化的套话废话,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的与孩子沟通。
2.开拓孩子的生活范围,很多沟通都必须有过相应的情景体验才能够理解,才会有效果。
3.创造多元化的沟通渠道,除了语言沟通渠道,还有更活泼的情景沟通、音乐沟通、兴趣爱好沟通等。
4.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使其从中获得熏陶,明白事理的同时也消除了部分沟通障碍。
5.家长自己表现得有追求,有品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孩子,触动其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