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土碳氮磷比值及其环境因子沿海拔变化——以湘东大围山为例

来源 :山地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g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入理解山地表土和底土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元素化学计量比与环境因子沿海拔带的关系,可揭示山地土壤养分产生空间变异的限制因子.目前,研究的对象多为表土和整个土壤剖面,对于底土的相关研究较少,且没有综合考虑海拔、植被、坡度和坡向对碳氮磷比值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湘东典型花岗岩大围山为研究对象,野外沿垂直带设置20 个调查样地,结合实验分析土壤 SOC、TN 和 TP含量,探索土壤 C、N、P化学计量比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 )土壤剖面上 SOC、TN 和 TP含量均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且土壤 SOC、TN 和 TP含量两两均呈显著正相关,揭示了土壤 C、N、P 元素存在耦合关系.(2 )表土 C∶N、C∶P 和 N∶P 分别为1 2. 3 ~97.8、30.6 ~367.3 和0.5 ~1 6.9,表土 C∶N∶P平均值72∶3.8∶1 ,明显高于底土平均值(1 8∶1 .4∶1 ).(3)环境因子中的地形(海拔、坡向)和土壤理化性质(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质地)是影响垂直带土壤 C、N、P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子.本研究有助于认识土壤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并为科学保育山地土壤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基于水轮机饱和非线性比例积分(proportional-integral,PI)调节系统,建立了色噪声激励下的水轮机调节系统,研究了该系统的随机分岔行为.利用统一色噪声近似原理将系统简化为一个等效非线性白噪声模型;利用中心流形定理对系统降维处理,依据随机平均法得到了伊藤微分方程及FPK方程,讨论了系统的随机分岔条件;通过数值模拟,分别讨论了系统在不同自相关时间及噪声强度影响下的随机分岔行为,验证了随机平均法理论的有效性及分岔现象的发生.
研究了具有生育脉冲和收获脉冲的阶段结构种群系统的复杂动力学特性.通过频闪映射确定系统的离散动力模型,并讨论了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应用中心流形理论研究了平衡点的倍周期分岔.数值仿真发现,随着参数的改变一系列的倍周期分岔级联串联在一起形成Feigen-baum树联,并且在二维参数空间这些Feigen-baum树形成的周期岛拓扑是按照Stern-Brocot树排列,而不是熟悉的Farey树.
讨论包含Euler函数φ(n)、广义Euler函数φ2(n)与Smarandache函数S(n)的2个方程的可解性,基于Euler函数φ(n),广义Euler函数φ2(n)与Smarandache函数S(n)的性质及其各自的计算公式,利用初等的方法与Guass函数[n]的性质,得到方程3φ(n)=φ2(n)+5(n30)无正整数解,以及方程2φ(n)=φ2(n)+S(n28)仅有正整数解n=288,1083,1444,2166.
为了计算M-矩阵线性方程组的解,本文基于M-矩阵的性质以及矩阵分析技巧,提出了一类非定常迭代法以计算方程组的解,并给出了相应的收敛性分析.理论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二次收敛率.数值实验表明,新方法是可行的,而且在一定情况下也是较为有效的.
采用由Eringen非局部理论和梯度弹性模型相结合的统一应力应变梯度弹性模型,推导了置于Kelvin-Voigt粘弹性基础上的碳纳米管在力-热-磁耦合场中的振动控制方程.考虑单壁碳纳米管的小尺度效应、粘弹性阻尼和力-热-磁耦合场因素,得到了初始轴向应力、温度、磁场强度和非局部系数等参数对振动频率的影响.通过与已有文献结果对比,证明了所建立方程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长江的形成演化长期以来一直是地貌学界关注的热点.论文在构造—气候—地貌耦合体系的框架下,通过长江上游不同类型河流阶地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推演新生代以来长江上游的水系演化过程.古近纪长江上游地区为断陷湖盆内流水系,长江尚未形成.古老的长江形成于新近纪,川江是古长江的上游,在乌江汇口涪陵附近南流,沿乌江—沅江—洞庭湖汇入长江中游河段.这一时期,金沙江南流入海,未东流汇入川江.三峡贯通大致发生于新近纪—第四纪之交(年轻的三峡),原沿乌江南流的川江被袭夺东流,四川盆地内的川江及支流下切,形成连续稳定分布的基座阶地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互补供电装置,并提出基于该装置的控制方法.通过安装在高速公路附近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互补发电,采用蓄电池储存电能,灵活使用蓄电池或市电为用电器供电.蓄电池作为主要供电电源为高速公路上的设备供电,市电在特殊情况时辅助供电.本装置交流输出端使用无线供电装置调压后为用电器供电,该技术方案在节约电能的同时保障了用电安全.
首次在NICER对中子星双星系统4U 1608-52的观测中,探测到毫赫兹频率上的准周期振荡(mHz QPO)信号,该信号非常显著且具有倍频谐波成分.进一步研究了mHz QPO信号的均方根振幅随能量的分布关系,结果显示,其均方根(rms)振幅-能量关系与在双星系统4U 1636-53中得到的结果一致,表明rms振幅-能量关系可能是这类mHz QPO信号的一种本质属性.
为了研究可见光下,GdVO4/g-C3N4复合光催化剂对水体中盐酸四环素(TC-HCl)的光催化降解效果.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可见光响应的GdVO4/g-C3N4,并采用多种仪器对所制备材料的性质进行表征,分析不同质量分数(10% ~ 50%)GdVO4/g-C3N4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对TC-HCl的光催化降解效率.结果 表明:本研究成功制备了高效的可见光响应能力的GdVO4/g-C3N4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珊瑚状GdVO4成功负载到片状g-C3N4上.与其他质量分数相比,40%GdVO4/g
岗日嘎布山区是海洋型山地冰川集中发育地区之一.海洋型冰川对气候变化敏感,藏东南多云雨天气使可用光学遥感影像数据少,限制了该地冰川变化遥感监测研究,雷达数据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基于2000 年 SRTM DEM与201 4 年 TerraSAR/TanDEM-X雷达数据,采用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方法,研究岗日嘎布山区东南段冰面高程变化及冰储量变化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 )研究区2000—201 4 年冰储量变化为 -1 .69 ± 0.1 2 Gt,冰面高程年均变化为 -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