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要求出发,从总结分析现行教学模式入手,遵循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容的贯彻实施,提出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理论性结构基础。
关键词:健康;新课程;教学模式;理论结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给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央在《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贯彻落实中央的《决定》,教育部于2000年12月颁发了新制定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并决定于2001年9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提出了新的标准,同时也为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从全局出发,总结十年来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经验及存在不足,抓住体育教学的内在本质规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1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
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应该具有不可或缺性、不可替代性。笔者认为,“理论基础”、“功能目标”、“活动程序”三个要素,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1.1 理论基础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体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正如乔以斯和威尔所说:“每一个模式都有一个内在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它们的创造者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说明我们为什么期望它们实现预期目标的原则。”教学模式所赖以建立的教学理论或思想,乃是教学模式深层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方向性和独特性。理论基础在体育教学模式结构中既自成独立的因素,又渗透或蕴含在其他因素之中,其他因素都是依据理论基础而建立的。
1.2 功能目标
体育教学模式都是指向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的功能目标,“功能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能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和‘有多少的’效用所作的预先估计。”它在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成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因素具有制约作用,是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体育功能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人们对体育教学目标认识的发展,往往又作为一种反馈信息,帮助人们调整或重组结构程序使体育教学模式日臻完善。
1.3 活动程序
体育教学模式应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详细具体地说明体育教学活动的逻辑步骤,以及步骤所要完成的任务等。由于体育教学过程中,既有体育教材内容的展开顺序、体育教学方法交替运用的顺序,又有内在的复杂的心理活动顺序,所以人们常常从不同侧面提出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阶段及其逻辑顺序。新课程标准下的活动程序只能是基本的和相对稳定的,而不应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
2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2.1 操作性
体育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操作性,是因为一方面体育教学模式总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立场和侧面来揭示体育教学的规律,比较接近体育教学实际而易被人们理解和操作;另一方面体育教学模式的产生不是为了空洞的思辩,而是为了让人们去掌握和运用某种运动技术,因此它有一套操作的系统要求和基本程序,体育教学模式的操作性特点,使得体育教学模式可以被传授和学习、被示范和模仿,使得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成为一种技术、技能和技巧,而被体育教师用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获得预期的效果。
2.2 针对性
每种体育教学模式都有它特定的作用,即明确的针对性。正如教育活动中没有包治百病的教育处方一样,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也不可能有一种普遍有效的可以对一切体育教学内容都适用的万能模式。当然,可能有些体育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更宽广一些,但也有些模式只能适用于极为特殊的教学情境。因此,“使用教学模式需要有鉴别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的能力,以便选用与特殊的目标相适应的特定模式。”如果超越教学模式的运用范围,或者不具备相应的教学条件,就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3 整体性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各个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本身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在运用时,必须整体把握,既透彻了解其理论原理,又切实掌握其方式方法。如暗示学,是以无意识心理学为其理论根据的;又有其独特的策略方法,如暗示教学三原则、放松练习和瑜珈调息、教材的编选、情境的创设以及音乐的转换等。如果不能很好地领会其理论的精微,或不能严格按要求操作,都只能降低教学效果而不能发挥教学模式的应有功能。那种无视教学模式的整体性,放弃理论学习而简单套用其程序步骤的做法,是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害无益的。体育教学模式也一样,把体育教学的各个要素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3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的功能
3.1 描述组建功能
体育教学模式筛选了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加以概括和简化,组建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用来描述体育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教学模式的描述组建往往是围绕某一具体的运动项目进行的,这就使模式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独特的个性特点。经过体育教学模式描述组建的理论,是精练浓缩的;经过体育教学模式描述组建的实践,则增强了典型性和优效性。体育教学模式描述组建功能的发挥,可使成功的教学经验得到整理加工,提高了体育教学理论的概括层次,使体育教学方式趋于结构化、稳定化。优秀体育教师可借助体育教学模式的描述组建功能,将个人教学经验进行积累、加工、升华,使之转化为一般理论。
3.2 咨询阐释功能
体育教学模式作为体育教学理论的简化形态,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动作语言以及相关的教学程序,来阐释体育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使教师直观而迅速地把握和领会其精神。体育教学模式咨询阐释功能的发挥,有利于体育教学理论的普及与传播。实践者能够对体育教学模式理论要点的理解和操作要领的把握,增强其驾驭体育教学模式的信心和选用体育教学模式的针对性。体育教学模式具有了咨询阐释功能,便成了体育教学理论的“解说员”和“宣传员”,使其内蕴的体育教学理论随着体育教学模式的被选用,而进驻实践者的头脑,并说服实践者,自觉接受体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克服体育教学实践的盲目性而增强其有效性。
3.3 示范引导功能
体育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规范了较为完备、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掌握不同的常用的体育教学模式,青年教师初登讲台就有了进行教学的“常规武器”。在规范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示范引导下,可以很快地过渡到独立教学,从而大大减少盲目摸索、尝试错误所浪费的时间和精力。体育教学模式的示范引导功能,旨在交给体育教师教学的“基本套路”,并不限制或扼杀体育教师的创造性。体育教师在运用这些“基本套路”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条件或情境灵活调整,形成适合体育教学实际的“变式”。体育教学模式示范引导功能的发挥,对于青年教师尽快独立教学、学校教学工作规范化、正常教学秩序的建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4.1 从体育教学模式的总体种类看,趋向多元化
有的学者把体育教学模式理解是教学思想的“终身体育教学模式”;把体育教学模式理解为教学目标的“发展运动能力的教学模式”;把体育教学模式理解为教学方法的“程序教学模式”;还有把体育教学模式理解为教学风格的“乐趣教学法”等等。这些都给体育教学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为进一步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做好铺垫。
4.2 从教学模式的师生地位看,趋向合作化
上世纪50 年代以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师生合作关系的形成,传统教学论中的“教师中心论”逐渐被现代教学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所取代。这种新的教学观反应到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中,就导致了由教师中心体育教学模式向师生合作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
4.3 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发展看,趋向精细化
如今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精细化的表现之一,就是除继续研究一般的体育教学模式外,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项目教学的课堂模式以及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什么篮球教学模式、排球教学模式等各球类教学模式;什么田径教学模式;还有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以教学思想为主要的教学模式等等。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精细化趋势的出现,必将促使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5 结束语
随着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逐渐实施,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会更加的蓬勃发展。体育教学的改革也会随之得到相应促进,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将加大体育教学的深入开展与创新。科学化、人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将会蓬勃发展,随着体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体育教学也将呈现出一片阳光灿烂的境地,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将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
[2]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8
[3]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4]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大象出版社,2001.3
[5]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5
[6]夏思永.体育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7]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重庆邮电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体育学院)
关键词:健康;新课程;教学模式;理论结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给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央在《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贯彻落实中央的《决定》,教育部于2000年12月颁发了新制定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并决定于2001年9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提出了新的标准,同时也为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从全局出发,总结十年来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经验及存在不足,抓住体育教学的内在本质规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1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
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应该具有不可或缺性、不可替代性。笔者认为,“理论基础”、“功能目标”、“活动程序”三个要素,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1.1 理论基础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体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正如乔以斯和威尔所说:“每一个模式都有一个内在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它们的创造者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说明我们为什么期望它们实现预期目标的原则。”教学模式所赖以建立的教学理论或思想,乃是教学模式深层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方向性和独特性。理论基础在体育教学模式结构中既自成独立的因素,又渗透或蕴含在其他因素之中,其他因素都是依据理论基础而建立的。
1.2 功能目标
体育教学模式都是指向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的功能目标,“功能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能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和‘有多少的’效用所作的预先估计。”它在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成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因素具有制约作用,是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体育功能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人们对体育教学目标认识的发展,往往又作为一种反馈信息,帮助人们调整或重组结构程序使体育教学模式日臻完善。
1.3 活动程序
体育教学模式应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详细具体地说明体育教学活动的逻辑步骤,以及步骤所要完成的任务等。由于体育教学过程中,既有体育教材内容的展开顺序、体育教学方法交替运用的顺序,又有内在的复杂的心理活动顺序,所以人们常常从不同侧面提出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阶段及其逻辑顺序。新课程标准下的活动程序只能是基本的和相对稳定的,而不应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
2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2.1 操作性
体育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操作性,是因为一方面体育教学模式总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立场和侧面来揭示体育教学的规律,比较接近体育教学实际而易被人们理解和操作;另一方面体育教学模式的产生不是为了空洞的思辩,而是为了让人们去掌握和运用某种运动技术,因此它有一套操作的系统要求和基本程序,体育教学模式的操作性特点,使得体育教学模式可以被传授和学习、被示范和模仿,使得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成为一种技术、技能和技巧,而被体育教师用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获得预期的效果。
2.2 针对性
每种体育教学模式都有它特定的作用,即明确的针对性。正如教育活动中没有包治百病的教育处方一样,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也不可能有一种普遍有效的可以对一切体育教学内容都适用的万能模式。当然,可能有些体育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更宽广一些,但也有些模式只能适用于极为特殊的教学情境。因此,“使用教学模式需要有鉴别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的能力,以便选用与特殊的目标相适应的特定模式。”如果超越教学模式的运用范围,或者不具备相应的教学条件,就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3 整体性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各个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本身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在运用时,必须整体把握,既透彻了解其理论原理,又切实掌握其方式方法。如暗示学,是以无意识心理学为其理论根据的;又有其独特的策略方法,如暗示教学三原则、放松练习和瑜珈调息、教材的编选、情境的创设以及音乐的转换等。如果不能很好地领会其理论的精微,或不能严格按要求操作,都只能降低教学效果而不能发挥教学模式的应有功能。那种无视教学模式的整体性,放弃理论学习而简单套用其程序步骤的做法,是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害无益的。体育教学模式也一样,把体育教学的各个要素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3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的功能
3.1 描述组建功能
体育教学模式筛选了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加以概括和简化,组建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用来描述体育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教学模式的描述组建往往是围绕某一具体的运动项目进行的,这就使模式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独特的个性特点。经过体育教学模式描述组建的理论,是精练浓缩的;经过体育教学模式描述组建的实践,则增强了典型性和优效性。体育教学模式描述组建功能的发挥,可使成功的教学经验得到整理加工,提高了体育教学理论的概括层次,使体育教学方式趋于结构化、稳定化。优秀体育教师可借助体育教学模式的描述组建功能,将个人教学经验进行积累、加工、升华,使之转化为一般理论。
3.2 咨询阐释功能
体育教学模式作为体育教学理论的简化形态,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动作语言以及相关的教学程序,来阐释体育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使教师直观而迅速地把握和领会其精神。体育教学模式咨询阐释功能的发挥,有利于体育教学理论的普及与传播。实践者能够对体育教学模式理论要点的理解和操作要领的把握,增强其驾驭体育教学模式的信心和选用体育教学模式的针对性。体育教学模式具有了咨询阐释功能,便成了体育教学理论的“解说员”和“宣传员”,使其内蕴的体育教学理论随着体育教学模式的被选用,而进驻实践者的头脑,并说服实践者,自觉接受体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克服体育教学实践的盲目性而增强其有效性。
3.3 示范引导功能
体育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规范了较为完备、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掌握不同的常用的体育教学模式,青年教师初登讲台就有了进行教学的“常规武器”。在规范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示范引导下,可以很快地过渡到独立教学,从而大大减少盲目摸索、尝试错误所浪费的时间和精力。体育教学模式的示范引导功能,旨在交给体育教师教学的“基本套路”,并不限制或扼杀体育教师的创造性。体育教师在运用这些“基本套路”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条件或情境灵活调整,形成适合体育教学实际的“变式”。体育教学模式示范引导功能的发挥,对于青年教师尽快独立教学、学校教学工作规范化、正常教学秩序的建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4.1 从体育教学模式的总体种类看,趋向多元化
有的学者把体育教学模式理解是教学思想的“终身体育教学模式”;把体育教学模式理解为教学目标的“发展运动能力的教学模式”;把体育教学模式理解为教学方法的“程序教学模式”;还有把体育教学模式理解为教学风格的“乐趣教学法”等等。这些都给体育教学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为进一步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做好铺垫。
4.2 从教学模式的师生地位看,趋向合作化
上世纪50 年代以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师生合作关系的形成,传统教学论中的“教师中心论”逐渐被现代教学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所取代。这种新的教学观反应到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中,就导致了由教师中心体育教学模式向师生合作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
4.3 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发展看,趋向精细化
如今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精细化的表现之一,就是除继续研究一般的体育教学模式外,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项目教学的课堂模式以及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什么篮球教学模式、排球教学模式等各球类教学模式;什么田径教学模式;还有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以教学思想为主要的教学模式等等。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精细化趋势的出现,必将促使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5 结束语
随着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逐渐实施,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会更加的蓬勃发展。体育教学的改革也会随之得到相应促进,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将加大体育教学的深入开展与创新。科学化、人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将会蓬勃发展,随着体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体育教学也将呈现出一片阳光灿烂的境地,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将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
[2]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8
[3]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4]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大象出版社,2001.3
[5]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5
[6]夏思永.体育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7]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重庆邮电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