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照片回家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ct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我们仿佛钻进了一个漂浮的世代,城市日益膨胀,人心却疏离而冷漠;老家渐行渐远,叮咛却苍凉而无力。放眼这个被金钱与野心撕裂的当下,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是那么赤裸裸,那么不真实。人们在欲望的河里随波逐流,无力自主,梦想在“骨感”的现实面前早已输得精光,只剩下对物欲的无度渴求和现世享乐倒映出人性的荒芜。回望自己,当诗与远方都被现实和岁月埋藏时,仅有照片留下时光的碎片。而这些碎影浮光,于我是一种抵抗时间的卑微的力量,是一株自我救赎的纤弱的稻草。
  曾几何时,摄影已不再是追逐艺术的道具,而成为我联结他人、观察事物、了解自我、收藏过去的一种方式。在精神与物质同样匮乏的年代,我曾将照相机视若珍宝,因为只有相机才能任由我切下时间的片断,纂在手里揣摩,放在枕头下私藏。每每我看到照片被照相机从时间的河流里捡拾起来的时候,总感觉那是无比神奇的一瞬,即使这种感觉在今天被数码相机所消解,但我仍对摄影心存敬意。带着那种执念,我把对家的感受、对生活的感受,释放在《弄堂碎语》系列照片里,用它们来记录老弄堂里的市井乡音,记录那些家长里短的的氤氲气息,回溯童年的懵懂岁月。而在《农民工》的故事里,照相机成为我结识这群外来务工者的“介绍信”,让我看见他们苦乐悲欢生活的一角,窥探游走在都市光鲜背后的他们的故事,为我们留存一些向农民工致敬的影像片断。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依然无法绕开生与死,绕开孤独与伤痛。2003年的一场病痛让我体验到生的无力和意志的柔软。幸好相机留住了自己的影子,当我许多次面对那些照片时,总能看见柔软从身体的深处泛出光芒,我仿佛灵魂出窍,我仿佛坐着照片回“家”了。《他境》就是想借着那片光回到我或者他者曾经抵达的情境,以此找寻平静与慰藉,找寻时间的奇点。
  世间有太多太多的美景,有的永远在那里等你,而有的稍纵即逝。人的悲哀在于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即使风景不变,人情在变,心境在变。《暗风景》让我重又听到老母亲在洗衣板上洗衣服的“沙沙”声,重又嗅到医院病房里消毒水淡淡的味道,重又看到小河里那段枝桠倒映出的寂寥。当风景牵连着自己隐匿的心绪时,风景才会成为身体记忆的另一部分,成为我们曾经存在的另一件物证,如此风景才会在人生的不远处暗自发光。
  照片是一剂良药,治愈的不仅仅是遗忘,还有虚妄。当天亮重新上路时,我仍愿坐着照片回家。












  点评
  被忽略的风景:一个摄影师的城市心像
  对于城市,本雅明创造过一个词—漫步者。漫步者与旅游者并不相同,他是城市的原住民,对于名胜不感兴趣,而是“专嗅被历史扔掉的东西”,寻觅城市中的“蛛丝马迹”去发现隐藏的秘密。摄影者唐浩武就是这个漫步者。在城市生活了半辈子,他的相机始终对准城市的柔软之处,通过照片尽力挽救记忆深处的东西。
  一座城市的个人版本,带着耳鬓厮磨的力量,带着生活重压的印迹:隐忍、梦想、自嗨,疏離,寓言体式影像语言。
  它是当代中国城市婵变的影像志。
  唐浩武的城市敏感而多维,包含怀疑精神和历史意识。现代都市强悍的表面对应着内心孤独本质—繁华无力排遣城市现代化另一面虚无力量的侵蚀。因而,城市尽管喧哗舒适,街头看见的个体永远是内心焦虑的精灵,其挥之不去的生存孤独感,阴郁漫漶般寻找出口。一如森山大道拍摄的东京,自我压抑的夜行者才有的魔幻视角,是对于荒诞最好的描绘。


  城市里的人是城市精神塑造者,作为城市的镜像,也是对城市最好的批判者。有时,他们与城市逆向运动,收藏起城市与人的惺惺相惜。湖岸、水边、海滩,人们逐水而戏,为自己的精神塑像,积聚了人生搏击后的重重能量剩余:喘息焦虑,无聊亢奋。于人造景点前,安居乐业亦是想象性满足。真实感驱离,时空感扯平,世界需要仿像替换差距—城市焦虑症的某种体现。
  某种程度上,城市犹如冷漠巨兽,只有人类赋予温情才得以伟大。摄影师便是这样的人文工作者。我们可以在唐浩武的照片里发现镜头背后的道德勇气与人生况味:酷暑夜晚席地乘凉的人们,却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干着最苦脏累的活,怀揣梦想,佯装不去理会路人的眼光;玻璃门迷离而脆弱,象征生命某个关口,等待着又看不清,无法把握的结果—与生命过程同步。小河,家乡感十足,内心纤细荏弱,上面漂浮的断枝,无辜静寂,长久与我们的欢笑对视,回忆中婉自零落,成就一个少年成长的种种终将远去的疯狂念头。


  世纪转换的十年,一个迅速成长的城市,曾经发生过些什么,里面有自以为是的“自然与风景”,自我覆写,螺旋游戏,为摄影师捕获。像电影画面快速闪回,定格,放大。随机挪用拼贴出来的城市影像,日常,尘埃般无意义,是现代化的另一番心像。摄影师一次又一次用对历史碎片的凝视,守住城市的记忆。
  照片是摄影师关于城市的内心独白。摄者忠实于自己的发现,揭露现代化对人性的剥离、对无聊的逢迎,对孤独的逃离,对良知的疏漠。这场阵痛也许本不可避免,但人们常常熟视无睹。这恰似对莺歌燕舞式风光照片的一次抽离,提供了属于作者自己的判断,注入了与城市多种对话的可能。
  等这一页翻过去时,历史会成就遗忘。作者质疑了只问结果的流行价值观,选择为感性易逝的时代记录,为宏大叙事以外的记忆留痕。保留一个影像,如同新生了一段历史。同时,摄影者也在为自己内心的风景画像,为迷惑又荒诞不经的人性求证。
  黑白照片带来的冷峻绝非偶然,城市若成为理性工具,走得太远,导致人心荒芜,寂寞将永远如影随形。摄影者立此存照。—徐 杰(影像评论家)

其他文献
1855年,黄河突然决口改道,伴随黄河堤防工程不断修筑,山东省境内黄河沿岸,数十万人成了滩区居民。黄河水养育了这些滩区居民,同时又让他们祖祖辈辈饱受水患困扰,长期面对&#39
我们的世俗社会如何管控它的遗产,以及这些遗产会被带去的未来?答案是以近乎宗教狂热式的热忱收集和归档资料和数据:以脐带碎屑、牙齿样本和精子的形式存在的人类DNA,已经灭
2012年10月10日,金沙江上最末一级仅次于三峡电站的水电站—向家坝电站蓄水发电,随着江水不断上涨,我的家乡'烟囱坝'连同我家祖屋沉入了湖底。家乡,永远回不去了.家
2018年12月12日开幕,持续到12月末的这场第七届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依然是以'一条大河'为总题,主要就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自然、民族、文化等维度进行图像展演,从
青年摄影师肖童不仅与国内多个知名商业品牌及时尚杂志进行合作,还经常现身直播网站在线分享商业摄影的实践经验。每当谈到"如何选择器材"时,作为尼康拥趸的他都会饶有兴致地介
我以前是从事工程建设的,在广州生活了20多年,摄影一直是我的业余爱好。2008年后,我专注于人文纪实摄影,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拍摄。其间,逐渐认识到摄影的力量不在影像本身,而在于影像牵扯出来的现实生活、时代的精彩。这让我把镜头聚焦在当下,聚焦在我生活的广州,这座城市化、全球化最典型的城市。经过多次比选,我选中了位于广州市中心的宝汉直街,这里是广州最大的非洲人聚居地,又被称为非洲人街。上世纪90年代后
视角与观察的弹性视角,在这里可以首先理解为一种观察者记录所见时,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位置与角度。当然,这是一个从观察者出发的较为狭义的定义,不过,也因为如此,我们得
一、概述(一)监狱工作社会化的内涵监狱工作社会化是指在刑罚执行系列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使监狱工作逐步以开放的姿态与社会有机融合,创造条件让社会团体和公众广泛参
一是关于司法所组织机构。除按行政区划每个乡镇、街道设置司法所外,根据需要在经济开发区、大型集贸市场、风景旅游区等区域设置司法所。司法所所长应当从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
<正>当我看到自己制作的第一张铂金印相作品的时候起,我就一直使用铂金工艺和一系列19世纪的摄影印相工艺来制作自己的艺术作品,例如树胶重铬酸盐工艺、蓝晒法和棕色范&#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