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技艺非遗传承人保护新路径r——以内蒙古农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班为例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deng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保护,必须根植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并且非常有必要从传承人的“活态性”传承、“地方知识”保护、“地域性”特质三个方面对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在国家有关政策倡导下,展开了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以传承人“研培计划”保护文化遗产的新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其他文献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是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首先提出,得到全国人民广泛认同,成为党的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的先进集体,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危机与新起点:教育人类学论稿》是战后德国著名的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的重要作品.作为一名“半路出家”的教育人类学者,博尔诺夫从整体的人类学观出发,将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必要条件,将人类学看作为教育提供特定的理解与认识方式.在承认人的可塑性为教育学前提的基础上,博尔诺夫将教育视为一个非直线的、可逆的过程,其中危机、死亡等非连续性形式构成了促进个体成长教化的重要方式.在博尔诺夫看来,教育应当是开放的,应当关注生活、关注当下的现实.博尔诺夫所开创的教育人类学话语框架为此后德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提
埃及互联网发展迅猛,网络安全态势严峻.当前埃及网络安全问题凸显,具有被攻击频次高、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来源多样化等特点.近期埃及加快了网络安全治理进程,通过立法机构、政府机关、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公民等多方协作对网络安全进行治理.同时,埃及构建了以最高网络安全委员会为主导并凭借国家计算机应急反应小组为技术核心,同企业、公民多方联动的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并针对网络安全威胁制定实施了网络安全治理战略计划.埃及作为中东地区互联网应用大国,亦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重要国家,随着中埃双边数字经济贸易增长,双边面临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较大冲击.在微观层面对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民俗文化变迁过程展开科学分析,应当将该过程置入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考量,充分认识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变化对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发展和变迁产生的深刻影响,积极消除民俗文化同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矛盾,主动适应各种变化,使民俗文化在发展中生存并且焕发旺盛的生命力.宏观层面,达斡尔族、鄂
在教师、学生、教材、课堂等层面,从课程维度研究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师是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首要因素,学生是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因素,教材是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因素,课堂是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情景性因素.教师主导性发挥不够、学生主体性表现欠佳、教材建设存在问题、课堂供需矛盾突出,构成了课程视野中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挑战.破除课程因素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挑战,我们必须以课程改革创新助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在提升教师素质的基础上加强教材编审,拓展课堂平台,打造各类含金量高的课程,最终形成课程
本尼·以色列人是印度犹太人的一支,关于其起源,存在多种争论,由于缺乏文字记录至今无法确切描述.本尼·以色列人曾一度不为外界所知,18世纪被发现时,是一个带有犹太特征的印度种姓.之后,他们接受宗教指导,努力复兴犹太教、建设自己的犹太社区,甚至在20世纪后半期接受犹太复国主义,回归故土.在这一过程中,印度独特的社会环境为其犹太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前提,科钦犹太人与新教传教士是关键助力,而印度的政治变迁则是催化剂.
作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田间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作了一批反映边疆各族人民生活的诗篇,是他创作的主要成就.其中关于内蒙古书写的作品主要包含如下内容:首先,展示内蒙古工矿业的发展,尤其赞美了边区人民和拓荒者为祖国工业发展的辛勤付出;其次,描绘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变迁,主要涉及到人们艰难地从旧社会步入到新社会,歌颂了蒙古族的英雄和蒙古族人民勇敢而善良的性格特征;最后指出内蒙古作为边疆地区在中外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及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对诗人创作的启示.了解田间诗歌中的内蒙古书写,不仅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诗人田间,而且
民族旅游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国内相关文献数量较多,现有综述研究存在文献梳理不全和研究方法落后等问题,未能清晰勾勒领域知识生产的全景特征.运用CiteSpace5.6.R3软件,以CSSCI数据库收录的808篇刊文献为研究对象,从研究主体、知识基础、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对近二十年国内民族旅游的整体研究历程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民族旅游研究具有“跨学科、开放性”的特征和“轻理论、重应用”的倾向,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出现了若干代表性研究团队、研究成果、研究议题,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旅游研究
作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锡伯族文学的发展日渐式微.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生态文学的兴盛,为激发锡伯族文学的活力带来新方向,这使得从生态美学的视阈出发考察锡伯族文学史成为必要.从民间文学到作家文学,锡伯族文学史呈现出侧重不同的生态美学特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到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这无疑为发展锡伯族生态文学提供了文学史的坚实基础,有助于开拓锡伯族当代文学的新空间.
高等教育要关注各种社会思潮及社会生活偏重功利化价值取向等现实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要充分重视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加强人文精神育人功能;充分领会文化育人的根本性,让学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性关怀去关注社会深层问题;充分认识理想信念教育的紧迫性,引领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培养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努力奋斗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