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桑觉寺》的情感叙事与读者的审美焦虑

来源 :外国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gb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问题自古就是中外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在叙事文学中,情感是表现的对象和驱动力,也是激发读者审美焦虑和审美共情的要素.在情感叙事领域,奥斯丁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开拓者.在小说《诺桑觉寺》中,她倾注自己的情感,生动描述了婚龄女性在走向成熟、走向婚姻中的情感历程,并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在主题思想、人物刻画和叙述策略等方面设置了复杂精致的情绪结构,在单一的婚恋题材中表现了并不单一而又主次分明的主题,刻画了一个真实而又不同于传统的女主人公,综合运用了第三人称、自由间接引语和作者介入多种叙述手法,具有独特的审美情绪强度.
其他文献
酒店名作为语言景观的研究对象之一,是城市语言生态与空间再生产面貌的表征,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自贸港建设应注重的空间可视化表达.运用语言景观理论考察当前海南酒店名的存现结构和语言交际模式,命名总体上比较保守,语符使用单一,地域文化特色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海南酒店名的设计应立足海南的城市定位和国家发展战略,注重城市文化形象和地域特色的挖掘.
在对海南苗族早期历史的研究中,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海南苗族进入深山生产、生活是被迫的,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海南苗族进入深山并非是被迫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是由他们传统的游耕生计方式决定的.产生海南苗族被迫进入深山说的深层次原因是汉民族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平原好于山区”的价值判断.
曹植的天人意识表现在他的所谓“求仙诗”和其他文学或政见作品.他的“求仙”创作,实为他个人的灵性化意识对天地万物和人生的综合思考感悟,是受到“原始意象”影响并结合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与见解所形成的具备其自身哲理体系的篇章,是其哲学价值观的表露.其哲学思想体系与哲学家身份,均是存在且不朽的.
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伏波信仰相比较,海南民间的伏波信仰呈现出三点不同:其一,我国大多地区伏波庙主要祭祀马援,有的地方兼祀马援和路博德或有路博德专祠,而海南绝大多数伏波庙兼祀马援和路博德,仅少数伏波庙专祀马援;其二,伏波在唐宋时期是国家先贤、家族祖先,明清时期成为地方保护神,而在海南,伏波在唐宋时期是海神,明清时期既是先贤也是与海南普遍崇奉的峒主相类似的地方保护神;其三,中国其他地区和海南的伏波信仰总体而言均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但在前者,国家对正祀和淫祀的区分是决定因素,而在海南,起源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天妃信仰因
唐末五代以来,交趾逐渐脱离中原王朝,宋代统治者与之确立宗藩关系,广南西路由此成为宋王朝的边疆.在宋朝的招抚政策面前,广南西路众多的“蛮族”纷纷归附,然而“蛮族”与地方政权以及“蛮族”之间的冲突却持续不断.“蛮乱”在影响广南西路社会稳定的同时,也考验着宋朝治边政策的有效性.北宋时期广南西路众多的“蛮乱”反映了朝廷羁縻政策的不完整性以及国家防御体系重北轻南的弊端,而南宋时“蛮乱”减少则见证了朝廷治边政策调整取得了良好效果.
《理想国》和《道德经》中都蕴含着反对国家过度扩张的理论,这有利于抵制西方扩张主义;二者都蕴含着反对纵欲的理论,这有利于抵制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国人的危害;二者都蕴含着重视道德的理论,这有利于提升民众的道德素质等等.
学位
跨文化能力是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必备的专业素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根本,跨文化能力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达标的必由之路.核心价值观整个基本内容涵盖跨文化能力的知识维度,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标准和方向.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力原则制订、教学内容融入、教师力行垂范、课内融入方法和第二课堂活动资源开发等方面.还可尝试构建虚拟仿真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入核心价值观平台.
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形势下,师范教育担负着光荣历史重任.英语(师范)专业需要明确自身的专业定位,其培养定位要体现鲜明的师范特色,培养具备优良师德素养和浓厚教育情怀的英语专业师范生.在推进英语(师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坚持价值引领,努力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雄厚的学科实力是建设一流英语(师范)专业的基本条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