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国家与中东地区格局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exv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位于波斯湾沿岸的六个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阿曼,历史上曾是殖民帝国和超级大国控制下的地区。随着石油探明储量和产量的激增,它日益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敏感地区。海湾国家利用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大力发展经济,并在对外交往中逐步形成一股独特的综合力量,越来越对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他文献
<正> 自去年八月二日至今年二月二十八日持续达七个月之久的海湾危机是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大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建立世界新秩序中的一段插曲。从这场国际性危机中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促使未来世界新秩序形成的矛盾、利益差别与力量组合。未来世界新秩序已内在于海湾危机之中。奥地利人说,伊拉克是世界新秩序的试金石。布什说,海湾危机是世界新秩序的第一次考验。海湾危机是世界新秩序
<正> 由海湾危机导致的海湾战争已经结束了。近几年国际格局的剧变为这次战争提供了全新的国际背景。本文试就国际格局的演变和海湾战争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讨。二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是以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为主线展开的,即一般所称的两极格局。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问里,这种两级格局是不均衡的。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具有战略上的优势。直到七十年代,苏联、东欧国家的实力才达到真正能与北约国家形成战略均
<正> 历时四十二天的海湾战争终于落下帷幕,这场一度引起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局部性战争,势必对交替转换中的国际格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主要大国开始侧重于综合国力的竞赛。这种多层次的竞赛不仅包括军事和政治,而且更包含经济与科技。海湾战争后的国际格局,是一种以美国为主导的多极世界。这种格局包含着以下三个层次——军事上,美国为强有力的一极;政治上,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苏中英法为五个主角;经济上,则以日美德为三个中心。
<正> 1990年8月2日,萨达姆的伊拉克大举入侵科威特,随后宣布科威特成为伊拉克的一个省,从而引发了举世瞩目的海湾危机。海湾危机最终转变成一场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联合国678号决议的旗帜下对伊拉克开战。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伊拉克不得不在1991年2月28日宣布接受联合国的所有决议,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并与多国部队谈判。美国总统布什也于同一天宣布中止海湾战争。
<正> 海湾冲突指的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及由此引起的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同伊拉克的冲突,包括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海湾冲突,特别是今年1月17日到2月28日的海湾战争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心。美苏两国在这场国际冲突中的相互关系也令人注目、耐人寻味。
<正>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执行联合国十二项决议的名义,经过大规模的空袭和地面战,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并重创伊拉克军事力量,结束了海湾危机。海湾危机的解决与以往地区冲突相比明显的特点是:国际社会团结反对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入侵和兼并,其中尤其以美苏合作最为突出。苏联未向海湾派出一兵一卒,但从危机一开始苏联与美国的合作决定了海湾危机的最终结局。美苏合作占重要地位的海湾危机的解决方式,不仅影响到海
<正> 自从二战后形成"冷战"体制以来,以美苏为首的两个敌对的集团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激烈争夺。在地区冲突中,美苏之间进行对抗。1990年8月海湾危机爆发后,美苏两国第一次携手合作。本文试图探讨美苏处理海湾危机的新特点及其原因,并对美苏处理地区性冲突的前景谈谈看法。
<正> 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把伊拉克赶出科威特,而告结束。曾与美国并称为世界超级大国的苏联在这场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是人们看法的问题。苏联一直坚持伊拉克必须从科威特撤军的立场,同时又积极努力,坚持和平解决海湾危机,制止战争爆发。战争开始以后,戈尔巴乔夫又三次提出和平计划,想及早结束战争,均被布什拒绝。戈尔巴乔夫调停的
<正> 海湾战争结束后,一度被搁置的阿以冲突重新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如何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再次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战后两个多月来,美国国务卿贝克四次出访中东,奔走斡旋于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企图制订出一个有关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以便开始阿以之间酝酿了十年之久的和平谈判。然而,事情的发展看来并不那么顺利。迄今,贝克的
<正> 一九九○年八月二日,伊拉克侵入科威特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立即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美国公开申明希望伊拉克内部政变,推翻萨达姆。随着海湾战争结束,伊拉克陷入政治经济困境。北部什叶派和南部库尔德民族骚乱使萨达姆政权风雨飘摇。萨达姆政权在内外交困中仍能存在原因何在?本文拟就从历史心理,萨达姆个人政绩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对此作一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