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c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 EPVS)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的相关性。

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组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完成头颅MRI检查并进行EPVS分级,在发病3个月时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进行PSD评定,分析EPVS与PSD之间的联系。

结果

共入组249例患者,其中62例(4.9%)在3个月时发生PSD。PSD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4(3~6)分对3(2~5)分;Z=–2.950,P=0.003]以及半卵圆中心(χ2=14.370,P=0.001)和侧脑室旁(χ2=11.590,P=0.003)EPVS分级患者构成比与非PSD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半卵圆中心EPVS2级[优势比(odd ratio, OR)3.8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59~9.56]和3级(OR 3.28,95% CI 1.04~10.33)与PSD显著相关;侧脑室旁EPVS 2级(OR 0.72,95% CI 0.27~1.91)和3级(OR 2.24,95% CI 0.68~7.37)与PSD无关。

结论

半卵圆中心EPVS与PSD独立相关,而侧脑室旁EPVS则不然。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I)和(或)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 LA)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的分布,分析CMBs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方法38例LI和(或)LA患者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结果分为CMBs组和非CMBs组,记录各脑区CMBs病灶数量,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
期刊
目的探讨血浆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史、基线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和Hcy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动脉狭窄组和非狭窄组,动脉狭窄组进一步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组,分析血浆Hcy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47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
颅内巨大动脉瘤自发性完全血栓形成伴载瘤动脉闭塞较为罕见。我们报道了1例罕见的椎动脉巨大动脉瘤完全血栓形成及载瘤动脉自发性闭塞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讨论其发病率、临床表现、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
期刊
血管性认知损害是近年来神经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是针对轻度认知损害的一种快速筛查工具,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血管性认知损害的评价。文章对该量表的内容、特点、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等进行了综述。
近年来,重型卒中患者的血管性认知损害已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和小卒中因其症状轻微且持续时间短,其认知损害常被忽视。文章对近年来有关TIA和小卒中患者认知损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的重视程度,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
有效的预防是减轻卒中负担的最佳途径。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降低高危患者首次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复发性卒中风险。在卒中预防方面,他汀类药物治疗已成为继阿司匹林和降压治疗之后的最重要进展。文章对他汀类药物在卒中预防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目的探讨大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END定义为入院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值增加≥2分。利用颅脑血管成像对大脑中动脉和颈
脑缺血诱发的炎症级联反应会加重神经组织损伤并破坏血脑屏障,而缺血后血管发生可改善神经功能。抑制卒中后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发生和保护血脑屏障可减轻神经组织损伤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蛋白可通过降解促炎性细胞因子mRNA从而抑制炎症信号通路,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也提示其在脑缺血中具有潜在的保护效应。文章重点讨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蛋白在脑缺血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