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9年,我国一共批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江苏沿海地区等11个区域发展规划,批复的区域经济规划数量几乎是过去4年的总和。再加上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沈阳经济区这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现在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已“全面开花”,中国区域经济呈现多极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
那些坐落于经济区内的高等院校,人才云集、科技力量雄厚,如何借助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同时,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既是摆在区域内各高校面前的共同任务,又是高校应该而且必须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对此,笔者认为,高校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这一战略决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牢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使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尽快融入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促进高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建设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其次,各个高校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打好“服务牌”,以服务为宗旨,以科技做后盾,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紧贴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使高校成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服务区域经济的同时,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实践表明,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校的依托,这在世界上已经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例如,美国硅谷的快速崛起得益于斯坦福大学;又如,美国“128公路高科技开发区”的迅速发展,得到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的积极参与;等等。
高校如何抓住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天津市高校参与和服务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实践经验,认为高校必须构建好以下三个平台:
一、构建成果转化平台
1.搞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步伐,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各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积极遴选出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并与区域经济技术创新需要相连接的科技项目,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进而打造出一大批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建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项目,形成区域经济特有的经济优势。为此,各高校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使高校的科技成果率先在区域内转化,促使在区域内建成一批技术一流、关联性强和带动作用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进而加快科技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
为加快天津高校科技成果在滨海新区的转化,2008年6月,天津市教委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中心共同筹建了“天津滨海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中心围绕滨海新区8大优势产业,为天津市高校的500余项科技成果建设了400平方米的高校科技成果展厅,编辑了《天津高校科技成果汇编》。
在天津高校的500余项科技成果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在中谷天科(天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来自天津工业大学科研团队发现企业的废料——“渣油”中可以提取出很多有价值的产品“甾醇”,该项目研究成功,预计可为企业创造每年多达1 000余万的经济效益;在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来自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原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课题组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进行汽车模具模面补偿关键技术研究,可以降低模具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天津中兴通讯公司,中国民航大学教师与公司的研发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对射频识别系统进行研发攻关,该产品开发成功后,不仅会代替国外产品,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甚至通过标准的制定会对国外产品产生技术壁垒,将对提升我国射频识别系统产业的水平产生巨大影响。
2.校企联合建设工程中心、试验中心,力求使企业和高校双赢
为实现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或单位联合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程中心、试验中心,加强对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且具有高附加值的应用技术研究,协同并帮助企业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形成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要充分发挥学校工程中心和试验中心对高科技企业与高科技产品的孵化器作用,大力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校企联合建设能够将企业和高校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如此一来,高校的科研将有的放矢,牢牢抓住和紧跟行业的需求。
高校的相关学科和专业,通过与区域内的企业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与研发,一方面学校可以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同时通过科技成果的研发与创新,可以使广大教师在与企业研发人员的相互学习与合作攻关中,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增强了自身的科研实力,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人员和技术设备,减少资金投入,降低企业单独研发的科技风险,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从而达到企业和高校双赢的结果。
3.设立服务区域经济科技成果专项奖
为了充分利用高校和区域内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不断抢占科技制高点,努力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到高人一筹、领先一步,各高校要支持和鼓励教师和企业科研人员一起,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创新的步伐。为此,学校和区域内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考虑联合或独立设置服务区域经济的科技成果专项奖励基金,对在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高校教职工予以必要的精神支持和物质奖励,对他们在职称评定、职务聘任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努力为高校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以便更好地发挥高校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二、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1.高校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的科研工作
区域内的企业可聘请高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做技术顾问,让他们与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起,解决工厂实际生产中的难题或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联合进行技术攻关等,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2008年,根据滨海新区企业需求,天津市教委组织实施“滨海新区双百科技特派员计划”,即每年从高校遴选100名优秀博士研究生和100名青年教师,到滨海新区创新型或在优势产业中有较大影响的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全脱产入驻企业一年,为企业提供全免费、全方位的科技服务。2008年,共有120余名特派员入驻企业,活跃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为企业提供最直接的智力支持,被誉为“借脑引智”。例如,天津大学科技特派员通过认真研究,为滨海新区临港工业区蓝星化工新材料基地的污水处理项目制订了新的技术方案,此方案的运用,为公司降低了1个亿的建设成本;又如,派驻到天津渤海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的科技特派员,他们促成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与天津泰达环保有限公司共建“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联合实验室”等。
2.科技团队服务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服务区域经济,不能仅是以单个成果转化为目标,而要以全行业的持续发展为志向。高校教师、博士生作为特派员,其身后有着巨大的学科团队的支持。通过特派员,将企业与特派员所在高校的团队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高校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得以挖掘,巨大的科技创新潜力得以释放,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
为此,天津市教委还根据滨海新区重大项目需求,整合高校资源,构建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并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地位且能够对某一行业共性技术实现突破的跨学校、跨学科和联合创新团队。例如,围绕中新生态城建设等项目成功打造了“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团队”,围绕汉沽葡萄产业链升级项目需求组建的“葡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团队”等,均已受到滨海新区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葡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团队”为汉沽区天顺集团提供了集葡萄的培育与种植、葡萄酒的酿造与冷藏、葡萄籽的综合利用、葡萄酒的销售以及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升级技术实施方案,并且双方已签订总额为500万元的合作协议。
3.联合申报科研和技术攻关项目
定期组织重点产品的开发和难题攻关招标活动,可以为高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与技术攻关项目搭建舞台。实践表明,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联合申报科研和技术攻关项目,有利于充分发挥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的互补性,要特别注意发挥高校相关专业学科群的优势,从而形成科研攻关的合力。当然,联合申报的科研和技术攻关项目,必须突出以企业需要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将每一项科技成果最终落脚在企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现象。
三、构建人才培养平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1.根据区域经济的需要调整专业方向
加快区域经济建设,人才是关键。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新人才政策和机制,广纳贤才,用好人才,使本区域成为各类人才聚集的高地,成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各展其能的平台。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高校要围绕区域经济业已确定的行业发展重点,将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做大做强,适时设立并调整相应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各高校成为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这不仅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也会大大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使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稳固后方。
2.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订单式培养紧缺人才
要充分利用高校培养本科、硕士(工程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人才的有利条件,围绕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强高科技创新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此,可在高校相近专业中(包含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的学历层次)开设特定的专业方向,根据工作需要,制订特殊的培养计划,对学生实施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后,按培养协议分配到区域内相应的单位工作。例如,天津科技大学采用“3 1”模式,在本科四年中的最后一年引入企业需求的知识模块,供学生选修,达到要求者被企业录用。该校现与顶新集团、赛闻包装有限公司和SEW-传动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并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
3.利用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要以各高校博士后流动站为依托,在加强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系的同时,亦可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高校中的一些原创性、基础性学科研究或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开发,可直接在区域内进行,从而拓展高层次人才属地化培养的新途径。
4.高校要大力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为全面提高区域内现代企业员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各高校应有计划地搞好对各类人员的技术培训、理论培训及岗位培训,所有的培训工作务必有针对性,培训方式可灵活多样;同时,要鼓励企业的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以便更新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强化企业与高校之间紧密联系的基础上,为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学校可聘请现代企业中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也可以通过遴选高水平的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作导师,实行校企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在研究生撰写论文的阶段,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企业中去,与企业中的导师一起,在帮助解决企业科学和技术问题的实践中,提高论文的水平和含金量。
5.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在实习基地实习,劳动观念和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创新精神初步具备,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生产过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各个工艺中的关键控制点和分析监测环节均有了更牢固、更具体的把握,掌握的知识体系与工厂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实验动手能力普遍提高,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例如,天津科技大学发酵专业的学生在天津市实发中科百奥工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习效果明显,该公司总经理亲自担任实习领导小组组长,由公司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组成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学生通过实习进一步强化了对生物产品生产的厂区布置、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及管理等相关知识的认识;了解了发酵工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培养了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工程实践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又如,学生在丹麦的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实习时,利用参与教师科研的机会,研制了16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获得了“丹尼斯克最佳创新奖”。
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发展区域经济是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高校要抓住区域经济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区域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在参与中不断发展自己,在发展中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梁金)
那些坐落于经济区内的高等院校,人才云集、科技力量雄厚,如何借助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同时,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既是摆在区域内各高校面前的共同任务,又是高校应该而且必须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对此,笔者认为,高校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这一战略决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牢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使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尽快融入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促进高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建设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其次,各个高校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打好“服务牌”,以服务为宗旨,以科技做后盾,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紧贴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使高校成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服务区域经济的同时,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实践表明,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校的依托,这在世界上已经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例如,美国硅谷的快速崛起得益于斯坦福大学;又如,美国“128公路高科技开发区”的迅速发展,得到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的积极参与;等等。
高校如何抓住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天津市高校参与和服务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实践经验,认为高校必须构建好以下三个平台:
一、构建成果转化平台
1.搞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步伐,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各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积极遴选出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并与区域经济技术创新需要相连接的科技项目,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进而打造出一大批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建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项目,形成区域经济特有的经济优势。为此,各高校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使高校的科技成果率先在区域内转化,促使在区域内建成一批技术一流、关联性强和带动作用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进而加快科技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
为加快天津高校科技成果在滨海新区的转化,2008年6月,天津市教委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中心共同筹建了“天津滨海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中心围绕滨海新区8大优势产业,为天津市高校的500余项科技成果建设了400平方米的高校科技成果展厅,编辑了《天津高校科技成果汇编》。
在天津高校的500余项科技成果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在中谷天科(天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来自天津工业大学科研团队发现企业的废料——“渣油”中可以提取出很多有价值的产品“甾醇”,该项目研究成功,预计可为企业创造每年多达1 000余万的经济效益;在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来自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原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课题组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进行汽车模具模面补偿关键技术研究,可以降低模具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天津中兴通讯公司,中国民航大学教师与公司的研发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对射频识别系统进行研发攻关,该产品开发成功后,不仅会代替国外产品,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甚至通过标准的制定会对国外产品产生技术壁垒,将对提升我国射频识别系统产业的水平产生巨大影响。
2.校企联合建设工程中心、试验中心,力求使企业和高校双赢
为实现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或单位联合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程中心、试验中心,加强对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且具有高附加值的应用技术研究,协同并帮助企业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形成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要充分发挥学校工程中心和试验中心对高科技企业与高科技产品的孵化器作用,大力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校企联合建设能够将企业和高校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如此一来,高校的科研将有的放矢,牢牢抓住和紧跟行业的需求。
高校的相关学科和专业,通过与区域内的企业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与研发,一方面学校可以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同时通过科技成果的研发与创新,可以使广大教师在与企业研发人员的相互学习与合作攻关中,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增强了自身的科研实力,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人员和技术设备,减少资金投入,降低企业单独研发的科技风险,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从而达到企业和高校双赢的结果。
3.设立服务区域经济科技成果专项奖
为了充分利用高校和区域内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不断抢占科技制高点,努力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到高人一筹、领先一步,各高校要支持和鼓励教师和企业科研人员一起,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创新的步伐。为此,学校和区域内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考虑联合或独立设置服务区域经济的科技成果专项奖励基金,对在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高校教职工予以必要的精神支持和物质奖励,对他们在职称评定、职务聘任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努力为高校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以便更好地发挥高校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二、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1.高校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的科研工作
区域内的企业可聘请高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做技术顾问,让他们与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起,解决工厂实际生产中的难题或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联合进行技术攻关等,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2008年,根据滨海新区企业需求,天津市教委组织实施“滨海新区双百科技特派员计划”,即每年从高校遴选100名优秀博士研究生和100名青年教师,到滨海新区创新型或在优势产业中有较大影响的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全脱产入驻企业一年,为企业提供全免费、全方位的科技服务。2008年,共有120余名特派员入驻企业,活跃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为企业提供最直接的智力支持,被誉为“借脑引智”。例如,天津大学科技特派员通过认真研究,为滨海新区临港工业区蓝星化工新材料基地的污水处理项目制订了新的技术方案,此方案的运用,为公司降低了1个亿的建设成本;又如,派驻到天津渤海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的科技特派员,他们促成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与天津泰达环保有限公司共建“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联合实验室”等。
2.科技团队服务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服务区域经济,不能仅是以单个成果转化为目标,而要以全行业的持续发展为志向。高校教师、博士生作为特派员,其身后有着巨大的学科团队的支持。通过特派员,将企业与特派员所在高校的团队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高校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得以挖掘,巨大的科技创新潜力得以释放,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
为此,天津市教委还根据滨海新区重大项目需求,整合高校资源,构建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并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地位且能够对某一行业共性技术实现突破的跨学校、跨学科和联合创新团队。例如,围绕中新生态城建设等项目成功打造了“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团队”,围绕汉沽葡萄产业链升级项目需求组建的“葡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团队”等,均已受到滨海新区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葡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团队”为汉沽区天顺集团提供了集葡萄的培育与种植、葡萄酒的酿造与冷藏、葡萄籽的综合利用、葡萄酒的销售以及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升级技术实施方案,并且双方已签订总额为500万元的合作协议。
3.联合申报科研和技术攻关项目
定期组织重点产品的开发和难题攻关招标活动,可以为高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与技术攻关项目搭建舞台。实践表明,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联合申报科研和技术攻关项目,有利于充分发挥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的互补性,要特别注意发挥高校相关专业学科群的优势,从而形成科研攻关的合力。当然,联合申报的科研和技术攻关项目,必须突出以企业需要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将每一项科技成果最终落脚在企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现象。
三、构建人才培养平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1.根据区域经济的需要调整专业方向
加快区域经济建设,人才是关键。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新人才政策和机制,广纳贤才,用好人才,使本区域成为各类人才聚集的高地,成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各展其能的平台。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高校要围绕区域经济业已确定的行业发展重点,将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做大做强,适时设立并调整相应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各高校成为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这不仅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也会大大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使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稳固后方。
2.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订单式培养紧缺人才
要充分利用高校培养本科、硕士(工程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人才的有利条件,围绕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强高科技创新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此,可在高校相近专业中(包含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的学历层次)开设特定的专业方向,根据工作需要,制订特殊的培养计划,对学生实施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后,按培养协议分配到区域内相应的单位工作。例如,天津科技大学采用“3 1”模式,在本科四年中的最后一年引入企业需求的知识模块,供学生选修,达到要求者被企业录用。该校现与顶新集团、赛闻包装有限公司和SEW-传动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并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
3.利用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要以各高校博士后流动站为依托,在加强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系的同时,亦可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高校中的一些原创性、基础性学科研究或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开发,可直接在区域内进行,从而拓展高层次人才属地化培养的新途径。
4.高校要大力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为全面提高区域内现代企业员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各高校应有计划地搞好对各类人员的技术培训、理论培训及岗位培训,所有的培训工作务必有针对性,培训方式可灵活多样;同时,要鼓励企业的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以便更新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强化企业与高校之间紧密联系的基础上,为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学校可聘请现代企业中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也可以通过遴选高水平的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作导师,实行校企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在研究生撰写论文的阶段,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企业中去,与企业中的导师一起,在帮助解决企业科学和技术问题的实践中,提高论文的水平和含金量。
5.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在实习基地实习,劳动观念和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创新精神初步具备,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生产过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各个工艺中的关键控制点和分析监测环节均有了更牢固、更具体的把握,掌握的知识体系与工厂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实验动手能力普遍提高,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例如,天津科技大学发酵专业的学生在天津市实发中科百奥工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习效果明显,该公司总经理亲自担任实习领导小组组长,由公司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组成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学生通过实习进一步强化了对生物产品生产的厂区布置、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及管理等相关知识的认识;了解了发酵工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培养了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工程实践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又如,学生在丹麦的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实习时,利用参与教师科研的机会,研制了16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获得了“丹尼斯克最佳创新奖”。
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发展区域经济是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高校要抓住区域经济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区域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在参与中不断发展自己,在发展中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