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许多初中美术教师总是抱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应试理念影响美术学科教学工作等,将教学成效低下的原因全部归结于客观因素,而忽略最为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自己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教学改革不够透彻,教学设计与组织环节还存在问题,影响了教学效率。笔者长期从事初中美术教学工作,针对当前美术教学成效低下的困境进行分析研究,对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走出教学困境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让教学内容从教材拓展开去
初中美术教学中,如果教师局限于教材的信息量,必将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之中,只有为美术教学补充大量生动信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增加美术课堂内容的容量,既可以运用信息手段展示各种美术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将一些工艺品引入课堂,提高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如在教学《丰富多彩的现实,多种多样的表现》时,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形式美的欣赏能力,以及美术学习的兴趣与信心,笔者在结合具体作品引导学生掌握写实造型、变形造型和抽象造型的区别,并运用所学知识识别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欣赏《伊莎贝拉·勃朗像》、《橡树》,分析这些绘画作品包含哪些造型要素和表现手段?作品着重再现对象的什么特点?理论结合作品欣赏,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实现抛砖引玉的教学之后,笔者运用多媒体投影手段,向学生出示普鲁东的《皇后约瑟芬在丛中》、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杜米埃的《三等车厢》等油画艺术精品,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相互讨论和感悟,从而实现艺术鉴赏能力的促进与提高。以教材为中心,补充生动的教学信息,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意义,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让教学空间延伸到生活之中
美术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又反映生活的艺术,有效开展初中美术教学,应当强化教学活动与生活的联系,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构建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悟直观性,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如在《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器物的欣赏与设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掌握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的技巧要点。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活用品的精美图片或实物进行教学引导,如精美的茶具、餐具、艺术屏风等,这样的生活用品容易让学生产生生活感知,在对其进行欣赏与分析时有更多的基础与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色彩、造型、质地等角度,对这些生活用品的美观性、实用性进行全面分析评价,从艺术眼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及创造运用技能,教师还可以发散教学思维,要求学生以生活中的某一件器物为对象,相互分析、研究如何更好地进行设计,可以从色彩、功能及造型等多方面加以改进,说明自己的设计创意及理由,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之中得到能力提升。
三、让教学手段体现信息化特色
美术教学工作最显著的特色就是艺术感染力较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艺术世界中自由遨游,感悟艺术的魅力,提高欣赏能力与创造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需要给学生展示更多的艺术精品,原件固然无法实现,即使是复制件,也有较大难度,许多学校受制于教学投入等方面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难以获得满足教学需求的资料,更多时候陷入尴尬境地之中。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丰富美术教学的信息容量,以生动的演示形式增强教学感染力,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发挥信息媒体的作用,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搜集大量教学信息资料,无论是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还是具体作品的影像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获得。通过网络途径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与补充,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另外,教师在运用信息手段辅助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自主性和创新性,教学课件的设计要兼顾学生的艺术感知基础,尽可能自主设计,使其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让教学氛围更加体现竞争性
初中生是极具活力的群体,他们积极向上、乐于竞争,学习积极性能够较好地调动出来。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尤其搭建竞争的氛围与平台,鼓励学生相互比赛,体现以赛促学的效果。首先,教师在艺术鉴赏及创造设计等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或是项目小组,将学习目标交给小组之后,鼓励小组之间开展竞争活动。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会深入思考、积极创新,无论是领悟艺术的精华还是动手操作、创新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会得到明显调动。其次,教师要善于通过比赛、展览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可以举办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或者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成向上的动力。另外,教师还可以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兴趣组织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为自身发展拓宽空间。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多措并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吕静春.美术教学方法浅析[J].新课程(下),2011,1.
[2]韩玲.有效美术教学:框架与探索[J].新课程(新高考版),2008,4.
[3]张淑娟.美术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J].美与时代(中),2011,1.
[4]武晓东.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的实践[J].甘肃教育,2011,16.
[5]李宏.美术课堂改革教学中“言传身教”新的意义和要求[J].考试周刊,2010,31.
[6]王可强,田鹏,董长翠.培养美术兴趣,突显学生个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7]李辉.探究性美术野外写生教学设计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9,1.
一、让教学内容从教材拓展开去
初中美术教学中,如果教师局限于教材的信息量,必将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之中,只有为美术教学补充大量生动信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增加美术课堂内容的容量,既可以运用信息手段展示各种美术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将一些工艺品引入课堂,提高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如在教学《丰富多彩的现实,多种多样的表现》时,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形式美的欣赏能力,以及美术学习的兴趣与信心,笔者在结合具体作品引导学生掌握写实造型、变形造型和抽象造型的区别,并运用所学知识识别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欣赏《伊莎贝拉·勃朗像》、《橡树》,分析这些绘画作品包含哪些造型要素和表现手段?作品着重再现对象的什么特点?理论结合作品欣赏,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实现抛砖引玉的教学之后,笔者运用多媒体投影手段,向学生出示普鲁东的《皇后约瑟芬在丛中》、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杜米埃的《三等车厢》等油画艺术精品,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相互讨论和感悟,从而实现艺术鉴赏能力的促进与提高。以教材为中心,补充生动的教学信息,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意义,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让教学空间延伸到生活之中
美术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又反映生活的艺术,有效开展初中美术教学,应当强化教学活动与生活的联系,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构建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悟直观性,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如在《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器物的欣赏与设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掌握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的技巧要点。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活用品的精美图片或实物进行教学引导,如精美的茶具、餐具、艺术屏风等,这样的生活用品容易让学生产生生活感知,在对其进行欣赏与分析时有更多的基础与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色彩、造型、质地等角度,对这些生活用品的美观性、实用性进行全面分析评价,从艺术眼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及创造运用技能,教师还可以发散教学思维,要求学生以生活中的某一件器物为对象,相互分析、研究如何更好地进行设计,可以从色彩、功能及造型等多方面加以改进,说明自己的设计创意及理由,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之中得到能力提升。
三、让教学手段体现信息化特色
美术教学工作最显著的特色就是艺术感染力较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艺术世界中自由遨游,感悟艺术的魅力,提高欣赏能力与创造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需要给学生展示更多的艺术精品,原件固然无法实现,即使是复制件,也有较大难度,许多学校受制于教学投入等方面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难以获得满足教学需求的资料,更多时候陷入尴尬境地之中。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丰富美术教学的信息容量,以生动的演示形式增强教学感染力,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发挥信息媒体的作用,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搜集大量教学信息资料,无论是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还是具体作品的影像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获得。通过网络途径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与补充,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另外,教师在运用信息手段辅助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自主性和创新性,教学课件的设计要兼顾学生的艺术感知基础,尽可能自主设计,使其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让教学氛围更加体现竞争性
初中生是极具活力的群体,他们积极向上、乐于竞争,学习积极性能够较好地调动出来。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尤其搭建竞争的氛围与平台,鼓励学生相互比赛,体现以赛促学的效果。首先,教师在艺术鉴赏及创造设计等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或是项目小组,将学习目标交给小组之后,鼓励小组之间开展竞争活动。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会深入思考、积极创新,无论是领悟艺术的精华还是动手操作、创新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会得到明显调动。其次,教师要善于通过比赛、展览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可以举办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或者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成向上的动力。另外,教师还可以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兴趣组织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为自身发展拓宽空间。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多措并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吕静春.美术教学方法浅析[J].新课程(下),2011,1.
[2]韩玲.有效美术教学:框架与探索[J].新课程(新高考版),2008,4.
[3]张淑娟.美术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J].美与时代(中),2011,1.
[4]武晓东.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的实践[J].甘肃教育,2011,16.
[5]李宏.美术课堂改革教学中“言传身教”新的意义和要求[J].考试周刊,2010,31.
[6]王可强,田鹏,董长翠.培养美术兴趣,突显学生个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7]李辉.探究性美术野外写生教学设计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