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里人人都有皮鞋穿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fg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小的时候,没有文化的父亲教育儿子:长大了穿皮鞋,当城里人。父亲说,他早年间到城里人家要饭,狗咬他,他拿打狗棍往狗嘴里戳,主人就拿穿皮鞋的脚踢他。
  在上世纪80年代的鲁南农村,皮鞋是个稀罕物。“大皮鞋,呱呱叫,上火车,不要票。”小孩们几乎都会唱这段顺口溜。而对于像父亲这样穿了半辈子草鞋、布鞋的泥腿予们来说,皮鞋就是吃香喝辣过好日子的代名词。
  记忆里,我第一次穿皮鞋是在1982年。那年我4岁,玩耍时不小心掉进了邻居家的地瓜窖里,摔断了腿。父亲用地排车把我拉到15公里外的县城医院里,医生说,这孩子的腿保不住了,恐怕要截肢。父亲跪下就给医生磕头,磕了一头血泡,医生只是叹息。父亲疯了一样地拉着我换了一家又一家医院一孩子的脚都没有了,拿什么来穿皮鞋呢?
  后来,几乎绝望的父亲把我抱到城郊医院的老先生面前,老先生在我腿上捏了几下,说,这孩子的腿能治。父亲一下子又给老先生跪下了。
  穷人家的孩子生命力就是顽强,同病房的几个城里断胳膊的人每天猪肉炖苔菜加白面馒头养着不见好,我吃着母亲从老家送来的地瓜煎饼和成菜,腿却奇迹般地好起来。住了20多天,医生就通知我们出院了。
  我在床上躺了3个月。一天中午,父母从地里回来,把我抱出来晒晒太阳。院子里有棵小槐树,我扶着它,慢悠悠地站起来,又试着向前挪了一步。“我能走路了!”听到我的喊声,父母从厨房里冲出来,看到我,他们泪水哗哗地往下淌。
  那天的午饭,父亲买了5毛钱的豆腐,一家人改善生活——为了给我冶腿,我们家已经是赤贫了。下午,父亲没有下地,挎着炒好的一篮子花生进了城。在我出院后的每周里,父亲都要去这么一趟,先到工人文化宫前卖掉熟花生,再到医院里去拿我一周用的药品。
  那晚天黑很久了,父亲才顶着一头冰霜回来,进门就到我床前,满脸挂着笑。他变戏法似的从篮子里摸出一双鞋——皮鞋,又从被窝里掏出我的小脚丫,给我穿上,然后心满意足地欣赏着。“我儿子能穿皮鞋了!”他对母亲说。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父亲说那句话时的样子。父亲的话给了我巨大的动力,几年后,我上学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的成绩一路扶摇直上,到高一那年,周围几个村子的人们都提前喊我大学生了。
  腊月二十七是我们镇上的大集。我穿着拖鞋,把自己唯一的一双白运动鞋洗了,准备过年。父亲杀了家里的一只羊,到集上卖肉换年货。下午的时候,他给我买了一双皮鞋——实际上是人造革的,喜滋滋地进了门。人家要20块,父亲还价10块,最后14塊钱成交。他一高兴,拿成了两只一样的。父亲不肯吃饭,执意要骑着自行车去换。他回来的时候,外面纷纷扬扬飘起了大雪,饭已经凉了。
  那是我穿的第二双皮鞋。看着头发眉毛上挂着雪花的父亲,我在心里发誓:将来挣了钱,一定给父亲买一双真正的皮鞋。
  60多岁的父亲瞒着我到滕州城里收破烂,人家当破烂扔了一双皮鞋,父亲拾回来,准备回家擦洗一下,穿在脚上过年。晚上,一家人围在火炉边烤火,父亲宝贝似的捧着鞋擦洗。那年我上高三,印象里是他穿过的第一双皮鞋。可父亲说,他年轻的时候,走南闯北,到大上海时脚上穿过皮鞋的。看我不信,他有些生气,说:“等你小子将来出息了,就给我买双皮鞋,要最好的!”
  我不知道父亲年轻时穿没穿过皮鞋,只是知道,爷爷去世早,父亲跟着奶奶到处逃荒要饭,再后来挑着货郎担子走街串巷,挣钱养活年幼的叔和姑,并给他们成了家,自己到30多岁才找到我的母亲。儿子还没长大,父亲已经老了。
  我大学毕业领了第一个月的工资,给父亲花80多块钱买了一双百货大楼里打折的皮鞋。父亲不舍得穿,只在过年或走亲戚时穿穿,就收起来。2002年国庆长假,父母一起来济南,父亲脚上穿的就是我给他买的那双皮鞋。他们在我家住了一周,就嚷嚷着回去,父亲说,皮鞋有什么好,捂脚!哪有俺在老家穿布鞋舒服。父亲不知道,儿子买的鞋质量太差,好皮鞋是不捂脚的。我就想着给父亲买双好皮鞋,这一想两年过去了,留给儿子一辈子的遗憾。
  2004年3月,父亲走亲戚路上摔倒,高血压引发脑血栓,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最终没有站起来。到了中秋节,我从济南回老家看他,他已经瘦得皮包骨。他抓住我的手,要我给他买的那双皮鞋。母亲从柜子里翻出来给他,他拿着鞋哭了。皮鞋,对他来说,已经没有用了。
  一个多月后的10月12日的夜里,叔家的大哥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去世的消息。200多公里路,我哭着赶回家。母亲说,父亲弥留之际,母亲给他穿鞋,说,老头子,你这辈子落下个残废,到那边一定得穿鞋走路啊!
  那是一双我早就给他准备的送老鞋——一双布鞋,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人走是不能穿皮鞋的。
  父亲下葬后的第二天,我把当年给他买的那双皮鞋以及他的衣物在他坟前烧掉。火光里,晃动着父亲当年冒雪给我买鞋时的情景。想起那句话: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我止不住落泪。
  父亲,你知道吗?在城里,也有人穿布鞋,也许只有在那美丽的天堂里,人人才都有皮鞋穿。
其他文献
近日,美国学者苏珊尼诺瑟提出,美国政府在外交战略上要发挥“巧实力”,即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当用硬实力时用硬实力,当用软实力时用软实力,或是同时运用、混合运用,从而实现外交战略的转型,摆脱当前的困境。从硬实力到软实力,再到巧实力,人们对实力的认识日益深化,更科学也更全面。其实,“巧实力”并不是一种单独的实力,而是对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巧妙使用。不仅一个国家的外交有“巧实力”,军事有“巧实力”,每一个
第一次在语文课本上读到余光中的诗歌《乡愁》的时候,我还是个叛逆的小女生,对近在咫尺的故乡不仅没有怀想,而且还一心一意地想要离开。对于养育了我十几年的小镇,我生不出任何的感情,只想着赶紧生出一双有力的翅膀,扑啦啦飞出去。而且父母亲朋也总在耳边吹风,说起那些走出小镇去见大世面的人家的孩子,一脸地羡慕,于是一脸青涩涉世不深的我,也被这样“走出去才是英雄”的观念鼓动着,一颗心离那小镇愈加地远。   我记得
我读高中的那所学校,前清的时候,是一座叫伏虎寺的僧院,上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于1902年改作新式学堂。学校的四周极其幽静,有清流环护,绿树绕廊。后来我云游四海,还没见过如此充溢书香气息的环境。可惜处于那样的年代,却没能让我们那一代学子静下心来融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学习氛围。  1957年,那一年中国发生的骤变,对于刚入高一的我,还无法弄清是怎么回事。只是隐隐约约地觉得,虽然是夏天,却透着秋天的
在林林总总的汉字中,我对“度”可谓情有独钟。这不仅是因为学哲学初识了它的“不凡”,更是由于多年来生活实践的亲身感受。在我眼中,“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哲学概念,而是一把影响人与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和谐发展的“双刃剑”。凡事有度,适之最难。“度”的这一边可能是阳光灿烂,“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砒霜性太毒,适度能救命;人参本大补,多食亦伤人。过失过失,一过就失;过错过错,一过就错。我们任何一个人都
儿时,曾留心过燕子飞行的过程,它们也是呈弧线飞行的,每次高飞前,总是要向下滑落一段,然后再奋力向上飞。起初我不明白其中的缘由,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燕子下滑的过程是积蓄力量,是为了下一次飞得更高、更远。我幡然醒悟,原来人生的低处只是力量的一种蕴藏,是为了走向另一个更高的顶点。那么当我身处低处时,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  通常当人们处于人生的高处时,总是志得意满,颐指气使,恃才傲物,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
前言  很多年前,当乔布斯第一次在他的Macintosh台式计算机中捆绑预装了文字处理软件WordStar后,就自豪地说,这是为apple用户准备的一个伟大的思维工具。  现在WordStar早已成为了历史,因为Word、WPS等功能更加强大的文字处理软件已经代替了它。然而,大家可能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软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能够为我们做什么。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时代的来临,基于云平台的多媒体
这位老板有句口头禅:“你拉过几年砖坯?”此语出自他当年竞争当砖瓦厂厂长时说的。  他原是一家砖瓦厂临时工,干的是拉砖坯的活。这一年,老厂长要退下来,上面决定公开招聘新厂长,报名竞争的有本厂几个副厂长,还有镇工业办公室几个干部。那天下午,他拉了两车砖坯,把车子往路旁一摔。组长问:“你把车子摔了干什么?”他说:“不干了,我想当厂长。”说着,朝会议室走去。  按招聘通知上的程序、规则,先由竞聘者各自演说
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短短40分钟要完成很多事,笔者想把它们全部解决,总是怕来不及。于是不知不觉中课堂教学进入了“飙车”状态。可是,学生并没有因为“秒教”而“秒会”,反而感到疲惫、疑惑,因此,教学工作不得不经常停下来返工重做。快速并没有带来高效,可谓欲速则不达。看来该试着放慢教学的节奏了(如下页图1)。  ● 慢慢来,从容学  慢教学不是纵容学生拖延时间,怠惰偷懒,而是一种从容、平和的心态。过快的教
摘要:随着“互联网 教育”的快速发展,开放式教育供给、跨学科教学内容以及多元化智慧教学空间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研究以新入职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内驱力不足、培养路径单一以及信息意识不强等问题,基于SPOC视角对新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在培训过程中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路径进行探讨,并提出加强教师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推进教师培养可视化管理以及构建教学研究共
古人说:“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处读书。”如果上天给我机会,跨越时空,广交古今中外名士为友,我会不遗余力“高攀”这样九位朋友,以他们为师,为他们自豪,以能与其交往为荣。  喝酒时,我最想与李白共饮,结为酒友。李白不仅酒量大,“会须一饮三百杯”;酒风爽,“但愿长醉不复醒”;酒德好,“人生得意须尽欢”,从不耍赖装假;而且酒后常有名句佳作,即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最让人动心的是,弄不好他就会把你写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