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格勃的双面间谍:他是扎进英美心脏的一根针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2月28日,俄罗斯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地在头版上刊登消息:乔治·布莱克于一天前去世,享年98岁。与此同时,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打电话给布莱克的妻子表示慰问。
   一时间,外界都在好奇这个乔治·布莱克是谁,为何能受到这般礼遇?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布莱克传奇般的经历也被披露出来:这位潜伏在英美情报机构,却效力苏联的“伪装者”,无数次向苏联方面提供情报,一生中“出卖”了500多名英国特工,让英美两国的多次重大谍报行动付之东流。颇为滑稽的是,英美一边骂布莱克是“头号叛徒”“西方的头号罪人”,一边不得不承认,他是现代谍报史上宗师级的存在,是扎进美英两国心脏的一根针,甚至送上“莫斯科王牌间谍”的称号。
  怪异情报
   第二次世界战争结束后,德国被分裂为东德和西德。英美两国为了监视东德的苏联军队,将任务分派到了美国驻西德情报部门CIA局长万斯的头上。面对纷杂的头绪,万斯召集了上百人的精干团队,经过探讨,最后决定实施“黄金行动”:在西柏林挖一条通往东柏林的隧道,隧道长2500米,其中有270米在东柏林,用来监听东德苏军的通信。
   监听苏军并不是难事,早在20世纪40年代情报部门就发现,电话通话时,真实的声音就算被加密,在加密的一瞬间,原音仍然会残留在电缆上,只要从电缆线上把加密的电讯信号回波收集下来,再进行技术处理,完全能够把它还原成清晰的原音。当时英国的情报组织MI6就用这种办法展开过“白银行动”,对奥地利的苏联占领区的通信电缆进行过窃听。
   可是让万斯头疼的是,要挖这么长的隧道无论如何是逃不脱苏联方面的眼线的。为了迷惑苏联人,万斯派人在距两德交界处100多米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半地下的大仓库,用来盛放隧道里挖出的泥土,之后万斯还故意放风说他们在建一个雷达站,为了观察东柏林机场附近的交通。
   让人意外的是,就在来万斯担心计划败露时,100米外的苏联岗哨却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只是惯例性地从岗哨看看大仓库,除此之外就三五成群地晒太阳喝酒聊天。万斯秘密聘请的挖掘队夜以继日地挖掘,终于在1955年圣诞前竣工了。不久,万斯组建了一个破译团队,只等着苏联方面的好消息了。
   果然,三天后破译团队获得一条消息,但当万斯看到“情报”时,像是泄了气的皮球,竟然是东德的苏军觉得太寂寞了,向总部提出派送女兵过来。尽管是一条无关紧要的情报,但让万斯释怀的是,只要苏联人没有觉察到隧道的存在,迟早能获得有价值的情报。
   一个星期后,万斯办公室的电话再次响起,破译员莱恩兴奋地说破译了一个绝密情报。根据情报,苏军将在一个星期后换防,这次进驻的除了500人的陆军,还有一个坦克旅。万斯立刻将这一情报汇报给了英美军方,美军如临大敌,他们断定苏军很可能会发起进攻,于是紧急从附近抽调了上千人的部队和上百架飞机。可是让美军失望的是,一周后根本听不到苏军坦克的轰鸣声,岗哨上执勤的依然是之前那几个懒散的士兵。英美的驻军负责人恼羞成怒,抱怨万斯的情报有误,万斯有口难辩。
   然而就在英美军队撤出两天后,万斯再次获得情报,原来苏联方面把换防的时间改到了半个月后。英美军队刚刚撤回营地,又接到开拔的命令,顿时怨声载道。可是更让他们气愤的是,到达目的地后,对面的苏军依然是之前的那一批人。由于来得匆忙,英美军队的后勤没有跟上,上千人的饮食成了大问题,更主要的是当地的气候寒冷,大家再次把怨气发泄到了万斯的头上。万斯困惑极了,情报没有问题,他排查了情报部门,也没有发现内鬼。到底是怎么了呢?
   好在CIA加大了对万斯工作的支持,在仓库里安放了600台录音机,这样每天可以收获800盒录音磁带,4000米长的文传打字带,万斯还派专机来将“破译”的监听磁带运回华盛顿处理。奇怪的是,这些情报除了少之又少的苏军动向之外,大部分都是无关紧要的苏军日常,甚至还有不少苏军士兵和女朋友之间的情话。
   这样的结果让万斯很不甘心,他多次恳请CIA多给自己一点时间。1956年4月,一小队苏联通信兵在东柏林的公路上维修通信线路时,无意间发现了秘密隧道,听到风吹草动的三个美国情报人员仓皇逃走。然而,来不及处理的窃听装置让万斯的计划曝光了。当天下午,苏联方面召集了世界各国的记者前来围观拍照。迫于压力,美国撤销了万斯的局长职务。
   杀人魅影
   经过CIA秘密调查,确认苏联的通信兵是无意中发现密道的,为此排除了内鬼告密的可能。然而就在万斯灰头土脸时,他手下的情报员乔治·布莱克却露出了笑容,原来这一切都是他向苏联方面告的密。作为CIA情报员,布莱克在朝鲜战争时期被派遣到朝鲜,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在被俘虏之后他决定加入克格勃帮助苏联搜集情报。作为战俘回到英国之后,布莱克再次成为英国的情报人员,凭借精通多国语言最后进入万斯的情报团队。
   布莱克知道,要想长期潜伏下来,当务之急是干掉老奸巨猾的万斯。在得知“黄金行动”之后,布莱克立即将这一情报汇报给了克格勃,克格勃欲擒故纵,一边假装毫不知情,一边发送了大量的虚假情报,甚至杜撰了反复的换防计划,将英美军队玩弄于股掌之间。戏耍了万斯之后,苏联的通信兵假装例行检查,“意外”发现了隧道,进而曝光在世界各国的媒体之下,美国情报部门耗资千万美元的窃听工程彻底打了水漂。
   然而,布莱克没高兴多久,就在办公室再次看到了万斯,原来CIA炒掉万斯不过是做给外界看的,毕竟万斯在情报部门干了20年,经验丰富,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布莱克担心東窗事发,万斯却拍着他的肩膀说,鉴于他这几年工作不错,有一个到中东去的机会想给他。原来苏伊士运河危机发生后,英、法、以三国发动侵埃战争,妄图夺取运河,不料遭到失败。英国感到必须派一个掌握多国语言的人到中东去,这样可以在诸如约旦、科威特和其它波斯湾阿拉伯语国家中保持应有的影响。
   布莱克借坡下驴,自然同意前往。然而半年阿拉伯语培训之后,他再次接到了万斯的电话,原来万斯让他到中东是假,让他接受培训多掌握一门语言是真,目的是有朝一日能接自己的班。得知万斯的想法后,布莱克长舒一口气,有了万斯的栽培,掌握核心情报更加容易了。    1960年初,布莱克从克格勃处得知了一个重要的情报:东德国家安全局局长比亚韦克中将叛逃到西柏林,改名换姓之后,被秘密安置在西柏林的一个安全住处。布莱克的任务是找到比亚韦克的住址。
   可是一番调查后,布莱克发现比亚韦克受到特殊的照顾,英国秘密情报局在他的公寓里安装了保险锁,还有与安全官员联系的报警器,即使找到他的住处也无从下手。布莱克脑筋一转,想到一个办法:他以一个情报需要找比亚韦克核实,说服万斯让比亚韦克到秘密审讯点去。万斯考虑再三,同意让比亚韦克前去,但他提醒布莱克做好沿途的安全措施。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像布莱克预料的那样,在比亚韦克刚出门准备上车时,就被突然窜出来的几个人架进了一辆车里,等保卫人员反应过来,车子早就开远了。英美政府多次向苏联政府提出交涉,但苏联一口否认他们知道比亚韦克的下落。万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又大费周折地调查了一番,最后认定是比亚韦克的住处遭到了克格勃的监听,布莱克成功排除嫌疑。
   不久,布莱克接到英国军事使团转交的一封信。打开信,他顿时兴奋了起来,原来写信的是彼得·波波夫!作为克格勃的间谍,1953年在维也纳,波波夫暗中投靠了CIA,并且成为战后为西方效劳的最有成效的间谍。在维也纳工作的两年期间,波波夫提供了400余名潜伏在西方的苏联间谍人员的情报,当他从维也纳调到东柏林后,与CIA失去了联系,于是他给联络人写了一封信,托正在东德访问的英国军事使团转交。
   对于波波夫,克格勃早就欲除之而后快,可是这几年他像是人間蒸发了一样,现在他现身正中布莱克的下怀。半个月后,波波夫出门时,被克格勃抓走,这次苏联不仅承认了抓人行为,还活生生地将波波夫扔进烈火熊熊的炉子里烧死。
   自己精心策反的间谍被克格勃处死,让万斯异常恼火,可是一番调查之后他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更为郁闷的是,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潜伏在西德的双面间谍相继损失了40人,当然这些都是布莱克的杰作。
   1961年初,万斯突然接到波兰总参情报部副部长迈克尔·戈伦涅斯基的密信,称在美国驻西德情报局内部隐藏着一个极为活跃的克格勃间谍,代号为“钻石”。万斯知道迈克尔行踪十分诡秘,连CIA都不知道他的国籍和真正身份,只知道他与克格勃有密切联系。根据迈克尔的密信,所有的线索直指潜伏的“钻石”就是布莱克。万斯不敢也不肯相信自己精心培养的接班人是苏联的双面间谍,于是把信置之一边。
   精心越狱
   然而尽管布莱克小心翼翼,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波兰军事情报局副局长克劳奥叛变,泄密了大量克格勃潜伏在CIA的间谍,其中就有自己。
   被迫接受事实的万斯不想被媒体抓住用人不当的把柄,决定秘密抓捕布莱克,于是他假装让布莱克到自己的办公室汇报工作,埋伏的人趁机将他抓住。面对万斯的审讯,布莱克一口咬定自己是被冤枉的,还发誓自己效忠美国的情报部门。考虑到克劳奥提供的只是一份间谍的名单,并没有其它的证据,万斯一改强硬态度,引导布莱克说:“我们知道你在朝鲜是被逼的,被拷问被折磨,迫不得已才投向苏联的,只要承认,我们会理解你的。”刚刚还冷静的布莱克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他腾地从座位上弹了起来,面色冷峻地看着万斯:“我从来没有被逼过,是我主动去找了苏联方面,也是我主动要为那边工作的!”
   至此,布莱克双面间谍的身份被坐实,尽管他否定和英美双面间谍相继离奇失踪有关,但军事法庭还是判了他有期徒刑42年。
   和布莱克关押在一起的是一个叫帕特的“反核武器运动”领袖,在得知布莱克的传奇经历后,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帕特告诉布莱克,他的朋友正在策划越狱营救,到时可以顺便带上他。可是让布莱克失望的是,一个月后帕特被监狱的工作人员带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布莱克安慰自己,帕特不过是随便说说,像自己这样的重刑犯越狱营救谈何容易。
   但是一周后的一天放风时,一个狱警悄悄塞给布莱克一张纸条。布莱克打开一看,竟然是帕特的营救计划,让他到时配合就行了。布莱克欣喜若狂,他没想到帕特竟然在监狱有关系,而且信守承若。
   1966年10月22日,监狱里放电影,布莱克谎称肚子疼没有到广场上去,晚上8点有人将一根铁棍塞进布莱克的牢房。布莱克用铁棍撬开了铁窗,并从房顶上爬了出来。此时,天色漆黑,大雨倾盆,他快速奔向15英尺外的围墙,抓住帕特早已安放在围墙上的尼龙绳梯,很快就翻过围墙逃走。
   电影结束后,狱警发现布莱克逃走,担心被问责,直到三天后才对外承认布莱克已经逃走的消息。就在这三天时间里,布莱克在帕特的帮助下,先是藏在一辆坐卧两用汽车的床下,经过多佛尔渡口到达比利时,随后经过西德前往东德,在那里,布莱克受到克格勃官员的热烈欢迎,并乘飞机前往莫斯科。
   为了把布莱克抓回来,万斯和英国情报部门制定了猎捕计划,发誓即使是尸体也要把他带回英国。然而到莫斯科之后,布莱克就消失了,忙碌了半年后,万斯不得不取消了抓捕计划,为了挽回颜面,英国的情报部门宣称对布莱克的“逮捕令”终身有效。
   事实上,到莫斯科之后,布莱克就受到了克格勃的严密保护,每次外出还对他进行了易容。稍微稳定之后,布莱克和一个农场主的女儿结了婚,在登记结婚时,克格勃给他提供了一份全新的身份资料,连妻子都不知道他的过往。布莱克也会时常想起远在英国的妻子,更想到老家荷兰看看,但是英国的通缉令始终没有解除,他只能作罢。
   就在布莱克以为这辈子将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时,他在英国的儿子通过多方努力找到了他。暌违多年不见,布莱克有太多想说的,可是当他得知英国的妻子已经去世后,潸然泪下。临别时,儿子盯着布莱克问:“你对自己背叛英美情报部门投诚苏联克格勃是否后悔?”布莱克沉默了片刻说道:“所谓的背叛,是你必须先归属某一方,而我从一开始就不属于英国和美国,何来背叛?”
   如今,布莱克离世,需要盖棺论定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他的双面间谍身份如同他的出身一样,复杂到难以准确界定。但是有一个事实是可以肯定的:一个荷兰犹太人,成了英美情报部门最大的双面间谍,还成为了冷战史上数一数二的王牌间谍,他的种种事迹,注定永载世界间谍史。(摘自《传奇传记文摘》)
其他文献
编者按:  极力倡导并力行写意雕塑的吴为山教授,在培养雕塑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如何渗透人文理想和艺术精神,又如何将“写意”的理念化为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而使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意象”得以承传与发展。应读者要求,我们约请了吴先生进行简要笔谈。  雕塑专业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自觉与广阔的思维而形成具有自我价值判断、技巧娴熟、风格独特的创造性人才。通过对雕塑史的把
重度腹泻要了约翰国王的命,却拯救了《自由大宪章》  英国国王约翰声名狼藉,在人们眼里,他肮脏得就像是一个皇家马桶。按照《英国电讯报》的说法,这位13世纪的英国君主视朋友和敌人为粪土——真是一视同仁啊!他把自己的臣民关进监狱以霸占他们的土地,残忍地将敌人活活饿死,甚至还谋杀了自己的亲侄子。他把英格兰带入战争的深渊,却在战场上临阵脱逃,陷盟友于险境。  这个令人不齿的暴君因拉肚子拉到虚脱而死。1216
贾维克,1979年生于青岛,清华大学研究生。  2002年任北京家本阳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设计部主任。  2002年参与北京市最大雕塑群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建设设计施工。  2006年9月为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设计青铜雕塑《竹藤》。  2006年-2007年创作国内最大花岗岩雕塑群《华夏龙脉》。  2008年为陕西洋县创作青铜雕塑《蔡伦》。  2009年为宁强汉江源创作60m长大型石材浮雕以及人物雕
叶毓山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杰出的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艺术传统,特别是雕塑艺术传统重要的创建者之一。他出生于川北的农家,生性朴实、宽厚,任劳任怨,为人豁达大度而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情感细腻而丰富,禀赋高迈而聪慧过人,横溢的才华在雕塑、书法、绘画、摄影等多个艺术领域都有精彩的呈现,尤其以重大历史题材、纪念碑式的大型创作和深邃的学术见解,以及独到的教学思想而为当世所称誉。  2015年6月2日,是叶毓山先生
     
刘若望雕塑作品一望便知,这人充满英雄情结。儿时对三国、水浒的崇拜、长大对红色宣传的认知,以及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的统帅梦想等等,都让人以为作者在用兵马俑似的语言,塑造草根化的英雄。  其实问题没这么简单。作品在于观看——视觉思维,而不是听作者怎么说。刘若望的确借用传统墓俑的塑造方式,简练、整体、大块面,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但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对墓俑雕塑非真实性的创造性发挥。墓俑的替代性被刘若望极力放大
动物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模仿动物制造了许多对我们有利的东西,例如模仿苍蝇的眼睛,我们发明了蝇眼摄象机;模仿鹰的滑翔技巧,我们发明了滑翔机;利用鸟类的留线造型,我们改变了飞机的外型,使之更符合空气动力学;借鉴鸟类的骨头构造,我们改进了飞行器的骨架结构,使之更轻,强度更高;学习蝙蝠和海豚的声波探测,我们发明了超声波雷达……为此,科学界诞生了模仿生物来研制机械的一门新学科——仿生学。  但许多人不知道,动
在国际化行进中虚心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时而永不能忘“第6届全国大学生雕塑展”于2011年7月5日在北京东郊的国粹苑展厅拉开序幕。笔者通过现场观摩可感觉到其整体上的一些艺术特点以及当下在校大学生雕塑艺术创作的基本观念和价值趋向,尽管其中的某些展品的形式及内涵與往届展品有所接近。我们关注其展览的理由是显然的,可以说今天的雕塑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就是中国雕塑未来的创造者和主人,他们的艺术修养、追求與文化
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中,雕塑的形式语言可谓是百花齐放。在各种雕塑形式的冲击下,具象雕塑在中国的艺术教育以及艺术现状,仍然是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的一种雕塑形式,具有深厚且广泛的公众认知和审美基础。中国的现代高等雕塑教育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都是以具象雕塑教学为主。近年来,国内各大院校雕塑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创新,增设了一些新的非具象雕塑课程,但这些课程都是以具象雕塑课程为基础。学习好具象雕塑仍然
甘肃省庆阳市为华夏始祖轩辕皇帝部落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它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在20万年以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三千多年前周先祖后稷之子不笜袭父职,继任农官,率族人迁徙庆阳,在此拓土开疆、教民稼穑、农耕穴居、繁衍生息,开辟了农耕文化之先河,奠定了周王朝的根基。这位农耕文明的传播者,成为农耕文明带到庆阳的领军人物。不笜死后便葬在今天庆城境内的东山之巅,不笜的后世子孙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