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我 改变世界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4669856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离退休不远的郭明晓第一次接触“新教育”,这个有近40年教龄的骨干语文教师突然觉得自己“完全没有资格当语文老师了”。但正是这一看似偶然的接触刺痛、唤醒、改变了她,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如今,她每年要给班上每个学生写“生命叙事”,代替传统的教师评语。几乎每月,她都会给过生日的学生写一封生日信或者送一首诗歌,去赞美每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每封信的落款都是“爱你的郭老师”。她不知道,在学生心里撒下的美好种子,将来会面临着怎样的风雨。她安慰自己,“不管以后会怎样,但至少他们曾经美好过”。就这样一步步走来,在教师职业生涯的后期,从自我平凡的生命之中活出“大西洋来的飓风”的能量。郭明晓老师的教师人生转变,给出了今日教师自我改变的经典案例,让我们思考教师自我改变的内涵、意义及其可能性。
  第一,为何改变?教师的改变当然是要立足于中国教育的改变,为孩子而改变,但首先是为自己改变。为了让我们唯一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哪怕你50岁才开始也不迟,每一刻都是改变的起点。我们是为了自己,我们进入新教育大家庭,寻求自我教育实践方式的转变,当然也会增加我们生命的负担,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让我们此时此刻活得更有意义,这是为什么而改变。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的改变带来的是教师生命的勃发,新教育带给我们这样一种年轻人的姿态。我在台下听郭老师讲课,和上台有一点不一样,真的感觉很年轻。是什么让她年轻呢?思考让人年轻,亲近孩子让人年轻,创造让人年轻。跟孩子在一起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会让我们感到一种生命的充实,一种温暖。生命的教育就是滋养生命的教育,首先是滋养我们自己的生命。教师的改变乃是教师自我生命的完善,不是渐次燃烧的蜡烛,而是不断充实中的生命。
  第二,因何改变?我们改变的缘起是什么?当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庸庸碌碌,我们需要改变的机缘,一个人需要不断有精神的出离,我们要不断找到精神出逃的方式。改变郭明晓老师的就是跟新教育的相遇,一个人的转变需要外在的资源,不断地走出去。有机会一定要出去,出去哪怕不是学什么东西,而是有一个让我们有一种精神的逸出意志,超越平庸的生活状态。每个人都有改变的可能性,我们要善于寻找契机。不断地寻求自我突破,教育实践就会有另一种可能性。不断地寻求个人教育实践转变的可能性,其实质就是寻求个体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是选择不同的人生方式。
  第三,改变什么?很显然,教师改变的着眼点就是学生,所以一切的改变都是学生的改变,改变学生什么,改变学生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欲求。改变的中心,或者说灵魂是什么?以美点亮学生的内心,就是要激励学生欲求美好事物。我们所有的行动,阅读也好,日记也好,戏剧也好,创造也好,都是让孩子们从小获得一种内心对美好事物的体验,只不过我们要尽可能地让他的体验更深、更持久、更悠长、更深远地进入个人长久的生命历程之中,成为个体人生的基础,真正地引导个体立于美之中,以美为基础,这就是改变学生。改变的路径是什么,或者说行动的路径是什么?根本路径就是交往,让我们师生在任何时候都是在一起的,不是居高临下。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时刻想着学生,我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考虑到学生会怎么看,他会怎么接受,我投下这个石子,在学生的心目中会有什么样的涟漪。教师真诚地朝向学生,开启自我向着学生的意向姿态,同时激励学生向着教师以及教师所代表的精神价值的开放性,也即形成学生朝向教师以及教育事物的意向性。要让学生追求美好,教师就要成为美好事物的代表。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教师,你就是你所教的事物,教师自身就是教育实践的根本依据,你自己就是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第四,改变的意义。郭明晓老师的自我改变,其意义首先就是自己过得很充实,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但却依然保持着积极的教育热情与实践状态。其次,受益的是学生,她一直以来都在改变着周遭一拨一拨的孩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孩子的父母。换言之,就是改变了周围的世界。她还通过各种讲课、交流,让她的改变影响更多的教师。她就是以自己的改变,改变着周遭的人们,一点点改变着中国的教育实践。世界是由我们一个个的个体构成,每一个人都是世界无数的微中心,世界的改变就是从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改变开始,每个人的自我改变都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郭明晓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典型的范例,就是改变自我,改变学生,改变世界。
  第五,进一步改变的方向。教师改变进一步深化的基本方向首先是人的自觉,人性的自觉。从郭老师的实践可以看到,教育的高度,或者说个人教育实践的高度,就是一个人对人性自觉的高度。郭明晓老师已经走出了可贵的一步,并且走得比较深入,但还可以走得更远,继续深化我们人性的自觉,践行人性自觉的教育理念。目前我们对人性之柔美这一方面的理解比较多,但是对人性之粗糙、幽暗的一面还比较缺乏,这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以扩展孩子们的人性体验,以尽可能地提升他们生命发展所能抵达的境界。教师改变的另一个向度就是文化精神的开启,也即如何切实地立足本土,拓展视野,提升文化的襟怀。郭明晓老师自称为“来自大西洋的飓风”,这个隐喻很有意思,所谓“大西洋的飓风”,体现了一种自然、一种力量、一种野性,我们中国人的力量发挥得不够充分,要有一点野性。但是我更希望听到的是来自成都的风暴,就是卷起我们平静生活之中的一种风暴,一种野性力量,这种力量植根于中华大地,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渊源。提升教育实践的民族意识与文化襟怀,无疑是教师发展的深度意蕴所在。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本文根据会议即席发言整理)
其他文献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分校,立足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开设了 “新星少年俱乐部课程”。课程有体育、艺术、家政、农事、科技五大类13门课,让学生个性得到解放,心灵得到陶冶,身体得到舒展,生活得到体验。
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有计划、有策略地开展班会,对凝聚班级力量、形成良好班风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效的班会,可以尽快转变学生的错误思想,及时解决班级出现的问题和扭转不良风气;形式多样的班会,还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宽视野,开启思维,锻炼能力。某种程度上,班会内容的挖掘和形式的创新,也体现了一位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和教学智慧。班会内容动态灵活,形式多种多样。在众多形式的班会中,主题班会备受师生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物理课堂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探究与体验,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使概念和规律在探究中习得,在动手中养成能力,在辨析中完善思维,而“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这一节的内容就为学生进行物理来源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尽管学生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对现实生活中涡流现象也并不陌生,但由于很难从直观观察和感受涡流的形成,只停留在教材文本和教师的讲述中,为
日本是国际领先的教育强国。与其他东亚国家相比,它既延续了东方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文化中教育治理的精华,在世界教育之林可谓独树一帜。作为很多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日本教育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规则。  重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日本中小学很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形成善恶判断力和规范意识,养成乐观向上和顽强不屈的性
摘要:小学语文寻根课堂是以问题导学为基本特征、以遵循规律为内在要求、以追求融和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我们探索出了5种小学语文基本教学范式。通过实践与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得到激发,语文素养逐步显现,教师语文专业水平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寻根课堂 意蕴 构建  吕叔湘先生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诘问:“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
日前,重庆市召开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透露: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市95%区县建成教育城域网。据了解,重庆“校校通”建成率达到81.59%,76%的普通中小学、100%的高校和中職校建成校园网;所有高校、86.2%的中小学实现多媒体教室覆盖。“十三五”期间,重庆将以“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为核心,继续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实施搭建渝教云教育信息化平台,基本建成人
本刊记者:杨老师,您好!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项目学习的?又是如何想到将项目学习引入初中物理教学的?  杨勇诚:你好!2000年,我当时任职的学校成为“中德合作促进基础教育项目”的推广学校,在德国专家的几轮培训中开始接触到项目学习。此后,在德国专家和苏州教育学院教师的指导下,我们在劳动技术教育领域尝试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活动。2002年,苏州市整体进入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开始用项目学习打通综合实践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虽老生常谈,却也道出了语文的本质。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这门课程?笔者认为,最好的途径就是朗读教学。语文课堂就是要注重朗读,让琅琅书声响彻校园;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读书,让琅琅书声浸润课堂。  朗读对于语文学习很重要  何谓琅琅“读”?琅琅“读”即朗声诵读,朗声读书,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追溯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经验,单就
庞丽娟在2016年4月19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乡村教师是当前我国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大短板。同时,长久以来是他们支撑了共和国农村义务教育大厦,今天他们是我国乡村教育、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栋梁,因此,乡村教师需要关注。在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理应成为精准扶贫攻坚的重点。  面对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面对在一些中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村小、教学点教师马上大
李秋沅,本名李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之一。祖籍福州,厦门鼓浪屿长大。出版长篇小说《木棉·流年》《木棉·离歌》《以尼玛传说》《天青》及作品集《走过落雨时分》《记忆的碎片》《惟有时光》《虞美人》。获得的主要奖项包括: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三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奖、三届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和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等。  周益民(以下简称周):秋沅老师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