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评价

来源 :干旱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民生工程.研究基于统计数据、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运用熵权法和模糊数学法,对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现状进行评价.旨在建立较全面系统且合理长效的评价体系,同时分析目前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表明:(1)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状况良好,但是省内地区间差异较大,表现为河西5市的评价结果较好,南部各县(市、区)的评价结果相对较差.(2)对评价等级为“一般”的地区,需要针对政策落实、管理条例更新执行、提升公众维护意识、水管员队伍建设以及供水管道的智能化建设方面进一步优化部署.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甘肃省形成了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并举的特色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模式.本研究以期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同时也为今后甘肃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与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包气带土壤水分入渗在水文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了解降雨-积水-入渗过程的相互关系对评估荒漠环境下土壤水分补给和降水再分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自然沙丘的丘间低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剖面入渗原位观测试验.采用Kostiakov、Green-Ampt、Philip入渗模型和Hydrus-1D、Hydrus-2D/3D水文模型模拟了土壤水分垂直入渗过程,旨在寻求土壤积水入渗可接受的方法.模拟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综合考虑平方和误差、均方根误差等验证指标,Philip模型能够预测砂土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和湿润
未冻水含量改变直接影响冻土的热力学及变形特性,也是水热数值计算的关键条件.为了探究未冻水含量变化规律,首先采用等效粒径表征土颗粒粒径分布,将土体简化成等效粒径球状堆积体系.其次考虑简单立方堆积和立方最密堆积平均的堆积方式,基于多孔介质预融理论,提出土中未冻水含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其合理性.最后分析了杂质密度以及有效粒径大小对水膜厚度以及未冻水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颗粒表面电荷密度引发的自由能对水膜厚度的改变极易受杂质浓度的影响,随着浓度增大,土颗粒表面电荷对水膜的影响越来越小.土中液态水
覆膜是干旱区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探究不同作物体系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覆膜的响应,对于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小区试验,对玉米和棉花小区内的覆膜与未覆膜土壤(MM、MN、CM、CN)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原位观测.结果 表明:(1)覆膜显著增加了土壤温度与含水量(P<0.05).覆膜处理(MM、CM)土壤CH4排放次数大于未覆膜处理(MN、CN),2种体系中CH4排放通量最高出现在MM与CM处理,分别为63.47 μg·m-2·h-1和16.67 μg·m-2·h-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西南部,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下水是和田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查明和田地区地下水中氟的分布及成因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疆和田地区2002-2018年217组浅层地下水水质检测结果,运用GIS技术、数理统计法、Gibbs图及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研究和田地区浅层地下水中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过程.结果 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氟的变化范围为0.05~16.95 mg· L-1,均值为1.38 mg·L-1,超标率高达36.1%.水平方向上高氟地下水呈小范围零星分布;垂直方向上随井深的增加氟
荒漠一年生植物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具有重要的饲用、药用和生态价值.通过文献资料与标本采集信息的考证和野外调查,明确了新疆荒漠一年生植物的物种数量、分布特征及资源类型.结果 表明:新疆荒漠一年生植物共有236种,隶属于20科109属,其中藜科为优势科,猪毛菜属为优势属.科可划分为4个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广布科为主,占总科数的65%;属可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8个变型,以温带分布属为主,占总属数的77.98%.在主要荒漠类型中,沙质、砾质和盐质荒漠中一年生植物分别有126种、96种和51种,分别占总种数的53
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是全世界栽培苹果的祖先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植物种质资源,但目前其种群退化严重,对新疆野苹果进行保育需要了解其对氮添加的响应.对不同水平氮添加处理的新疆野苹果幼苗小枝的枝叶大小性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异速生长分析,以探明新疆野苹果对氮添加处理的响应,为种群恢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 表明:(1)中氮处理对小枝茎的伸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显著降低了野苹果叶面积比率以及叶茎质量比;高氮处理显著降低了野苹果的出叶强度.(2)氮添加对新疆野苹果枝叶之间的增速以及分配格局
对天然分布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2种沙地生境(盐渍沙地、普通沙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分株种群的构件特征、种群年龄结构、动态特征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调查,研究表明:(1)盐渍沙地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都显著大于普通沙地,普通沙地芦苇的株高、生物量以及各构件的生物量整体上都高于盐渍沙地的芦苇,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是该地区芦苇形态特征差异的重要驱动因素.(2)不同生境样地因土壤条件及种间竞争程度的差异,芦苇种群呈现出不同的年龄结构以及数量动态变化,普通沙地芦苇种群趋向于衰退型,盐渍沙地芦苇
为解决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主根长、毛细根少,育苗生根困难、移栽成活率低的林业技术难题,该研究对不同发育程度沙冬青幼苗进行不同强度断根与不同浓度激素处理(IBA)添加,促根培养后测定并分析不同组合处理对沙冬青幼苗根系形态、根系质量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探究沙冬青促根成活关键措施,为沙冬青育苗及造林技术提供基础依据.结果 表明:(1)断根可促进沙冬青多主根的发生,以及侧根、根总量、幼苗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根冠比、根系活力和根系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增加.其中,幼苗根长达
草地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干旱区草地健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位于中亚干旱区,典型的“山盆”地形结构孕育的天然草地具有鲜明的垂直地带性,又因水热组合差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草地类型,这使得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成为一项系统的复杂工作,急需构建适用于新疆的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本研究以新疆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总体框架,从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阐述了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基于草地样方、生物气象与多源遥感数据建立草地生态系统基础数据库,针对草地健
生态脆弱性评价是了解区域生态状况的重要途径,科学评估生态脆弱性等级及变化对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SRP模型构建新疆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生态脆弱性指数评价模型,分析新疆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结果 表明:(1) 2000-2018年,新疆生态敏感性整体为中度敏感,呈现东南高西北低,主要受景观破碎度和土壤侵蚀程度影响;生态恢复力受植被覆盖度影响较大,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变化幅度小,恢复力较弱;生态压力大致呈南、北部的山区和中部绿洲区、山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