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乞巧节:守望最后的仪式

来源 :文化月刊·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hong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2月,甘肃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6月14日,“西和乞巧节”入选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和乞巧节”可以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七天八夜的仪式
  
  每年农历六月下旬,西和县城和周边村子里的女孩子就忙活起来了,同村邻里未成家的姑娘们都凑在一起商量怎么过乞巧节。
  一般是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姐妹发起活动,同村未嫁姑娘组成一个场子(俗称“乞巧场”)。
  选定乞巧场后,姑娘们结伴利用闲暇时间在居住条件较好的姑娘家练唱《乞巧歌》。“歌曲多由年长的妇女来教,老歌要一代一代往下传,新歌以流行歌曲为主。”多年致力于西和乞巧民俗搜集保护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杨克栋说。
  农历六月二十六到二十九这几天,姑娘们要从集镇纸货店迎请“巧娘娘”。“巧娘娘”请来坐在桌子上,必须用丝帕遮住脸,因为还没有到正式迎巧的时间。
  六月二十九晚上,姑娘们穿戴盛装,列队整齐,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边举行迎巧仪式。
  在河边,主持者焚香点蜡,燃纸放炮,“巧娘娘”头儿跪迎接拜,其余姑娘则站在河边齐唱《迎巧歌》:
  “每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巧娘娘’莲花台,南天门你开开,把我‘巧娘娘’送出来,一片天两片天,我把‘巧娘娘’接下凡,‘巧娘娘’穿的缎子鞋,我打高山接你来,‘巧娘娘’穿的偏带鞋,我打河边接你来……”
  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进院。进院门要唱《进院歌》,进屋唱《坐巧歌》。再就是敬献茶果,唱《献茶歌》,乞巧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七月初一至初六,乞巧姑娘们要各自到场歌舞祝贺,交流歌曲舞蹈,联络同乡邻里之间的感情。到初七这一天,乞巧活动达到高潮。无论大庄小村的清泉边、水井旁都有乞巧的队伍在歌唱、舞蹈,无论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这里看热闹。
  主持者焚香化纸,燃放鞭炮敬水神,姑娘们手拉手跳唱《迎水歌》:
  “迎水神迎水神,我把水神迎进门,今天本是七月七,放炮插香迎水神,女儿低下把头磕,石头边子水涟涟,把水提上两罐罐,提在我家照花瓣……”
  活动从晨曦中持续到正午。午后,邻近的山寺热闹又起,乞巧队伍到那里奉敬神灵,祈祷五谷丰登,百事顺意。
  下午,姑娘们凑份子“搭平伙”,吃一顿丰盛的晚宴。这顿宴会既叫“散伙饭”又称“连心饭”。宴会上,欢笑伴着泪水,因为来年不知又有哪位姑娘出嫁别村,不能参加这姑娘们最自由浪漫的乞巧活动。
  宴罢茶毕,姑娘们有的准备照花瓣活动,有的预备送巧仪式,也有的继续唱歌跳舞。照花瓣仪式更惹人,姑娘们早已将自己生的豆芽儿端到乞巧场里来了,供桌上摆满盛在小瓷罐里用红绳束起来的金黄金黄的豆芽,用无色瓷盆盛上早晨迎来的水,掐一苗豆芽丢在水面上,借烛光灯影看映在盆底的倒影。一个人照,其余人唱《照花瓣歌》:
  “豆芽儿细,豆芽儿弯,‘巧娘娘’给我开心眼,巧了给个笔砚,不巧了给个鞋垫儿,不求财,不求面,只求牛郎见一面。”
  照花瓣结束,已是星光满天的时辰,准备送“巧娘娘”返回天庭的时刻到了。姑娘们泪流满面,唱着跳着,主持者又开始设香案进行送神送巧仪礼。
  鞭炮初响,将“巧娘娘”连同莲花台一并挑上,唱着酸楚的《送巧歌》来到河边送“巧娘娘”过天河渡鹊桥上天与牛郎相会。
  “‘巧娘娘’莲花台,今年去了明年来,有心把你留一下,害怕上天时间大,野乔(喜鹊)哥哥你出来,把我‘巧娘娘’送过河,南天门快开开,让我‘巧娘娘’走进来……”
  鞭炮齐鸣,巧娘娘的身体在火中燃为灰烬,姑娘们的歌声哭声慢慢消逝,乞巧活动画上句号。
  
  中国民俗的活化石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是指农历七月七日,独由女性欢度祈福的节日。未婚的年轻女性为尊崇令人敬仰的“巧娘娘”(织女),同时希望自己能像这位仙女一样心灵手巧,聪颖智慧,于是在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日祈求织女赐予聪慧和灵巧。
  “乞巧节是一种集崇拜信仰、诗歌、音乐、舞蹈和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在西和当地从事乞巧文化搜集研究多年的杨克栋说,甘肃乃至全国各地都有这个习俗,而以陇南西和县的乞巧节最有特色。
  “国内其他地方的乞巧节多是七月初七当天举行,唯独西和县从农历六月二十九至七月初七,整整七天八夜。西和县的乞巧风俗,可以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它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型民间节日民俗活动之一。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柯杨说。
  
  发源与变迁
  
  “秦文化发源于天水西南的汉水上游之地,西和的乞巧节民俗文化保存得如此完整,与其所在特殊地域文化不无关系。”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说,“这里作为秦文化和周文化的交汇之处,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更多一些,它是星辰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结合,得以保存至今。”
  赵逵夫认为,乞巧文化渊源于古老的秦文化,是周秦文化的结晶。西和乞巧风俗盛行的原因在于首先它是一种群体模糊记忆,而群体记忆是由习俗传承而来的,牛郎织女传说是西(西和)礼(礼县)深厚文化内涵的体现。乞巧是从自然崇拜走向超自然信仰的历史转折,原始人对星的崇拜是乞巧文化产生的根源;西和乞巧文化意味着宗教乃至国家宗教的世俗化;西和乞巧文化反映了一种原始思维的遗留,是“神灵物”的三位一体;乞巧文化的发展演变对古代妇女地位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旅游业、演艺业紧密结合已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新景观。但旅游演出并非台台成功,有的投入巨资演出无几便难以为继。旅游演出涉及旅游业与演艺业两个市场,如何实现二
周末回到老家,给小侄儿和小侄女买了许多玩具和10个气球,我把气球给他俩每人5个平分了。看到气球,两个小家伙立刻开心地放在嘴边吹了起来。 Back to home over the weekend,
患者,男,57岁。因口干、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2月,于1993年2月入院。住院后查尿糖(+),血糖10mmol/L,诊断“糖尿病Ⅱ型”。经优降糖等治疗,空腹血糖降至5.4mmol/L,尿糖阻
病人,女性,38岁。因感冒、鼻塞、流涕,服感冒通2片(滩坊市生物化学制药厂,批号920114)约0.5h后,感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全身冷汗,约15min后急诊来我院。以往有安乃近药物过敏
绝对值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因而在中考及各类测试中经常出现。为了帮助同学们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能抓住重点,明确目标,查漏补缺,提高解题能力,这里,选择近几年
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以小说作篇目的很多,这些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学习时应重点了解小说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在预混合饲料中添加30%和50%的双低菜籽饼喂鱼,经132d的饲养试验,其单位面积总产和净产平均分别比添加30%常规菜籽饼的高9%和10.6%,比对照高13.4%和15·9%,而且鱼肉蛋白质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