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管理的城区河流生态修复监测

来源 :环境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典型河流水生态的修复项目为例,通过分析河流生态修复取得的主要成效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生态修复过程的阶段性,确定了河流生态修复长效管理的阶段目标.围绕保持水质稳定和本土植物成活率的阶段管理目标,在对河流非生物特征、生物特征和生态过程的识别基础上,建议“十四五”期间,河流监测应结合现有监测的物理指标与化学指标,同时开展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大型水生植物种类和生物量与有害入侵物种3个生态指标监测,以期为水生态分级管理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1 SIS系统的概念[1-4]rn根据安全生产要求和危险场所的需要,在危险化工装置的设计中,除了生产控制中使用的DCS控制系统,还专门设计了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即SIS系统(Safety Instrument Sys-tem,安全仪表系统).其应用在聚氯乙烯装置上的目的是保证装置的安全运行.当危险发生时,SIS系统的联锁功能可以快速响应,及时切断运行中的生产装置,防止造成更大的事故,从而保证生产装置可靠运行,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期刊
以较为常见的4种淡水微藻(蛋白核小球藻、二形栅藻、铜绿微囊藻、平裂藻)为吸附剂,对比分析了不同培养时间及不同细胞状态下4种藻对水体中典型重金属铅(Pb2+)的吸附特性,并筛选出对Pb2+具有较好吸附性能的合适藻种.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时间的4种藻对Pb2+均具有快速吸附特性,在5~10 min内吸附效率即可达到最大值,并且均在培养至第3天时表现出了最好的吸附效果;其中蛋白核小球藻、二形栅藻和铜绿微囊藻对Pb2+的吸附性能均表现为活藻细胞要优于灭活藻细胞,但平裂藻则相反;通过对比,二形栅藻及蛋白核小球藻2种绿
为了解太湖浮游甲壳动物的特征,对太湖梅梁湾、东太湖的浮游甲壳动物以及环境因子开展了调查.调查发现,梅梁湾和东太湖的浮游甲壳动物年平均密度分别为144.7,77.1 ind./L.梅梁湾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为无节幼体、角突网纹溞、简弧象鼻溞,其年平均密度分别为52.0,32.5,31.9 ind./L;而东太湖优势种为无节幼体、简弧象鼻溞、中华窄腹剑水蚤,其年平均密度分别为27.6,17.6,13.5 ind./L.梅梁湾浮游甲壳动物数量冬、春季低,夏、秋季高;而东太湖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研究结果表明太
近年来广西桉树种植区水库在秋冬季会出现“翻黑水”现象,其形成机理尚未十分明确.通过添加硫化物、单宁酸及Fe3+,Mn2+模拟水库实际情况,探究水库泛黑现象的原因,并考察pH值、温度和离子强度对体系中单宁酸及Fe3+,Mn2+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库泛黑现象与单宁酸、硫化物和Fe3+,Mn2+相互作用形成的黑色络合物有关;pH值增大和温度升高均有利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而离子强度则对络合反应的影响比较小;红外谱图表明络合物主要由单宁酸的酚羟基与Fe3+和Mn2+发生螯合作用形成的.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前驱体,是大气环境污染研究的重点,煤炭工业废气排放是VOCs的主要来源之一.以煤焦化、炼钢、火力发电及煤制气4种煤炭利用行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排放废气中的VOCs特征污染物.在通用的VOCs源成分谱分析基础上,引用VOCs分子特性分析,为吸附治理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对4种煤炭利用行业排放的废气组分及综合性质特征展开研究,为制定VOCs排放标准和建立相应的VOCs吸附材料之间的匹配关系提供依据.根据各行业VOCs气体排放的分子大小、极性特点、活性炭材料的亲/疏水性及表
为探究不同用量的生物炭和不同的培养时间对鄂西代表性酸性茶园土壤酸度、电导率及有机质的调控效果和变化规律,向土壤中添加3种质量分数分别为0,1%和3%的生物炭进行土壤培养试验,控制培养时间分别为3个月和6个月.结果发现:随着土壤中生物炭投加量的增加,大部分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pH值、电导率、有机质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同时,发现施加3个月的生物炭便可提高茶园土壤的pH值和电导率,增加了土壤肥力;当培养6个月后,不同生物炭处理的土壤上述指标均有所下降,说明生物炭老化对土壤改良也有一定的影响.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是世界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为防控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准确识别污染源和从源头控制污染排放是其防控的重要措施.在介绍硝酸盐氮、氧双同位素法(15N,18O)的同时,系统梳理了其它3种环境示踪剂(11B,3H,Cl-)在识别地下水硝酸盐来源方面的应用.相比单一环境示踪剂而言,多种不同环境示踪剂(15N,18O,11B,3H,Cl-)的联合使用能够使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溯源准确性大幅提升,可更准确地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将石墨烯与二氧化钛(TiO2)复合可大大提高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在光催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光催化氧化工艺对VOCs的降解效果进行阐述和试验分析,比较了石墨烯/TiO2修饰的光催化基板与普通TiO2光催化基板对VOCs的降解能力.同时将石墨烯/TiO2修饰的光催化基板应用于某医药企业VOCs治理工程上,根据检测结果可知,负载了石墨烯/TiO2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氧化设备对含乙醇的有机废气有高效的去除率,进气质量浓度在250 mg/m3以内可稳定达标排放.
以黄河流域某污染典型石化场地为研究对象开展原位反应带模拟中试研究,结果表明:碱活化和亚铁活化过硫酸钠(2%~6%)均能将重度污染石化地下水修复达标,污染物去除率>99%;随着氧化剂添加量增大,污染物去除率变化不大,体系pH值变化较大,适于中试用污染地下水的氧化剂添加质量分数为2%,稳定运行时间15 d以上.中试结果表明原位反应带技术可以很好的适用于石油烃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复,为今后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的修复提供可靠的实践依据.
针对苏州市某污水厂一期工程“厌氧+单沟式氧化沟+二沉池”工艺进行升级改造,结合氧化沟布置形式,提出“厌氧+DE氧化沟+二沉池”改造方案.引入模拟技术,通过建立污水厂生物处理工艺模型,全年进水典型情景,系统分析改造方案的处理效能.结果表明:改造方案基本能满足处理要求.在全年非降雨典型进水条件下,开启2台曝气器,出水水质能基本满足一级A排放标准;在冬季和夏季,需要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保障出水TP浓度.雨季条件下,开启3台曝气器,并通过投加化学药剂除磷,才能保障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实际运行表明,该改造方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