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本读的书都是注定的缘分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en342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档案·
  王星,江苏无锡人,1980年出生。江苏省首批学科优秀青年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工作先进个人,高级教师,无锡市教学新秀,现任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副校长。著有个人教育理论专著《高中小班化》。主编高中语文各版本《志鸿优秀教案》等20余册教案教辅。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40万余字,曾在《语文报》开设系列专栏“诗词例话”。近年致力于清末民国语文教科书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研究,连续四年与读库合作出版《日课》,销售超20万套。
  ·阅读史·
  家里书满为患,每到年底,总要清理一番。我的方法特别简单,让妻子翻开内页找有没有写字。一般来说,没有写过字的书,肯定会被列入淘汰之列。记得去年年底搬家的时候,帮我搬家的人面对一大堆打包好的书,直接发怵。书多而不能本本都认真读,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个遗憾,所以我仍然只算个藏书多过读书的人。
  从来没有整理过自己的读书历史,但是回头想想,有些事还真可能是冥冥中早就注定的。很多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对书有一种执念。常常问自己,这种执念来自于哪里?印象中,孩童时代有那么两件关于书的事,总挥之不去。
  记得那年暑假,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跌倒在房边的沟渠里。一块小瓦片,让我受到了缝针之苦。趴在躺椅上,百无聊赖。一动不动的时候,邻居家竟然在沟渠边扔下了几本破旧的书。我熬着痛,捡回来。那时候识字还不多,随意翻看那几本书。发现其中一本,里面字的排版和样式与其他几本书完全不一样。可惜这本书的封面已经完全破烂了,序言也缺了一页。我却视若珍宝。直到几年之后,我知道这是竖排的,字是繁体字。多年后,我专门为这本书添置了封面封底,在封面上郑重地写下书名:《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成为我的第一本藏书。上了大学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这才发现《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孙沫竟然是无锡人。从此,对这本书更加亲切了。甚至到后来还专门收集了《唐诗三百首》几十种清代的木刻本(现存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语文课程基地),对锡山当地的刻本倍加珍愛。做了教师之后,不管是为学校编写唐诗鉴赏的校本教材,还是写“诗词例话”系列专栏文章,我总认定,这一切可能就源自那一次偶然。《唐诗三百首》是我与书的缘分,这本书让我走近了书本,也让我学会了收藏书本。
  第二次小意外发生在表弟家。那年暑假,我只有8岁。我和表弟顽皮地钻上了阁楼。探宝时发现一个大麻袋,里面装满了书。我随意从中掏出一本,发现封面上写着四个大字:《尺牍课本》。这是表弟爷爷小时候使用过的课本。里面专门教人写信、写请柬,图文并茂,非常精美。这是一本线装书,它引发了我很大的兴趣。借回家以后,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等到约定的还书日期,实在舍不得还,于是动了一个歪脑筋,小心翼翼地把书的装订线拆开,将书一分为二,留下了其中的偶数页。后来,我在赶集的地方,找到了同样的书。从此我所有的零花钱,基本上都用来买这些旧书。我还和卖旧书、收旧货的人,成为好朋友。他们总是在收书之余,帮我留好。每到镇上赶集,我带着零花钱把书买回家。
  这样的买书经历,从8岁一直持续到三十几岁,收的这些书无非都是以前没人要的老课本。在老辈人的概念当中,读书和上学,应该是同一回事。上学哪能不读书?所以很少人会珍视那些上学时代自己读过的课本。而我却用了很多年乐此不疲地搜集这些老课本。直到2010年因为工作调整,我离开了讲台。不能教书了,就研究研究这些书吧。我有意识地开始了教科书研究整理。2010年下半年,我用了整整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家中老课本的登记、著目工作。此时才发现年少时一次偶然的缘分,让自己搜集了清末民国时期800多种语文教科书,成为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我下定决心用10年的时间,以自己亲眼看过为标准,编写出清末民国时期的语文教科书的总目录,争取为后来的语文教学研究者提供基础性的材料。因为工作,我有幸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书库里待了半年时间,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写了一些关于教科书研究的文章,还编写了《日课》,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老课本的魅力。
  有时候我甚至在想,或许就是那本尺牍,冥冥中把我引向了语文教师这个岗位。多年以后,自己有机会经历教育局机关、研究机构、组织部门等岗位,但是最终自己又选择转回学校,回到语文教师这个岗位上。薄薄的半本《尺牍课本》,早就注定了我后半生的命运。
  当然,回顾自己的读书历程,发现很多时候是因为需要而读书,不管是求学、教书,还是其他目的。能够被自己牢牢记住,或者称得上影响自身发展的书籍其实并不多,甚至少得可怜。
  一本是《西游记》。记得小学的时候,曾有一个阶段特别迷恋小人书。为了买一套《西游记》,我和父母整整斗争了两个星期,并且步行到镇上,将书买下。那一套书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对孙悟空这个形象,始终记忆深刻。很可惜,这套书后来借给了同学,不知下落,抱憾至今。因为这套书,加上自己又属猴,我对《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直有着特别的感情。大学时代,不知天高地厚地与老教授周本淳交流《西游记》,直到他指导我到图书馆二楼某个藏书室的某个书架的某一层上找到一本论文集,并且明确告诉我某一页某一行某一句的内容,我才发现,在学习这条道路上,自己永远只是被压在五指山下的那个孙悟空,班门弄斧肯定要闹笑话。本科毕业写论文,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孙悟空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论文标题是《论孙悟空形象的变迁》,从印度神话一直写到了网络小说《悟空传》。
  提及今何在的《悟空传》,每次我的内心总会有再翻看一遍的冲动。当这本书出实体书时,我一下子买了两本。一本放家里,一本放在办公室。我觉得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给了我很多成长的鼓励。年少的时候,总觉得世界是那么小,其实是因为我们在长大。同时内心坚信远方有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就在前方等待。长大后才发现不论如何去苦苦追求,要得到前面的那些,总得学会放弃。我们不断计算成败、取舍与得失,却没有办法找到正确答案。每次看《悟空传》,总觉得又压抑又痛快,它充斥着一种被逼的勇敢,还有无奈的悲壮。我或许是个悲观主义者,我觉得自己一生,就要像孙悟空那样,努力抗争。我宁愿孙悟空是自己读书追求真知时的写照。   第二本书是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为了要通过英语四级,我买来《野性的呼唤》英文原版书。从此以后,我对《野性的呼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还因为这本书,我专门对作者杰克·伦敦进行了深入的阅读了解。我把学校图书馆里有关杰克·伦敦的传记和研究性论文全都通读了一遍。我始终都记得杰克·伦敦建立狼堡的那个过程,深深被这个作家所折服,这是一个美国式的硬汉。从此以后我深信: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会浸润作家自己人生的经历和心血,每一本书都不能够被辜负。杰克·伦敦成为我做事的榜样,教会我不管遭遇什么样的困难,不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学会生存下去。人活着,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朝着一个方向,不停努力,永远不能丧失战胜困难后为生存下去而需要的力量与勇气。
  第三本书是《历史是什么?》。这本书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的历史学经典专著,对于我而言却是一本回答我人生追问的哲学著作。18岁的时候,经历了好友之死。从18岁开始,我就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存在?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读了很多书。甚至为了多读书,本来理科很好的我,最终选择了考文科。第一次碰到这本书,还是在大学读本科的时候,那时并不当一回事,翻翻看看,觉得看不懂,于是就丢到了一边。直到2012年我在北京人教社挂职,当周围的人全都是博士、研究生时,我发现自己当年的见识是多么的浅薄、可笑。曾经我认为语文研究生不过就是多读几本书,没必要去浪费几年读。临到那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理论功底是那么浅薄。于是我选择了在北师大进修,在职研究生的导师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它让我在繁杂的工作之余瞬间冷静下来,并不断尝试去总结、反思自己一个阶段的行为。
  卡尔在书的第四章说:“历史开始于传统的传递,传统意味着把过去的习惯和教训传递到未来之中。”曾有一个阶段,我一直在想,是历史在承担这个传递的重担吗?历史不过是布克哈特所说的“在另一个时代发现的一个时代的值得记录的东西”,它的价值在于记录。而这个传递的主体,正由教育者充当。教师这个行业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把过去的习惯、教训传递到未来人手中。换句话说,每一个教师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当我告诉自己,我在传递传统,我在创造历史,我對自己的职业就充满了百倍的信心。经历了多次职业转型,最终我还是坚定地回到学校,我觉得这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地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尝试用这本书的历史观点去观照百年语文学科发展。当我认真梳理清末以来的大多数语文书,发现尊重历史是那么重要。历史告诉我,我们曾经失去过很多真相,没有科学研究的理性,不认真投入的教育将永远是片面的。比如学习语文教学法时,教材告诉我,“语文”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出现的,但我却找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封面写着“语文”两个大字的教学用书。当很多专家大谈新课程、新理念时,我却发现1931年有一套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名字就叫作《新课程国语读本》,它的提要里明确写着:教材内容中,家庭生活的,占28%;学校生活的,占34%;社会生活的,占4%;自然生活的,占32%;国家观念的,占2%。而教材思想训练则包括了爱国、勇敢、进取、规律、公益、智慧、卫生、合群、报德、戒贪、戒惰、戒谎话、戒骄傲等。体裁方面,故事占了30%,童话占了40%,儿歌占了15%,笑话占了10%,谜语占了5%。忙于教育创新的我们,是否应该停一停,借着过去的历史反思一下,多一点理智?
  先知说:读书使人明智。事实上,我们每读一本书,都是与一位先知先哲在对话,这是一次结缘前贤的机会。我始终认为,每本读的书都是注定的缘分。我相信:每个人,总会在对的时间里,遇到一本值得自己认真读的书!好好读点书,准没错!
  ·推荐书单·
  1.《诗词蒙语》 周本淳
  2.《悟空传》 今何在
  3.《历史是什么?》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4.《数学传奇:那些难以企及的人物》 蔡天新
  5.《过去的教师》 商友敬
  6.《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 王有朋编
其他文献
小儿慢性胃炎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临床上常以腹痛和/或腹部不适就诊。本文就近2年来通过结合上消化道钡餐造影(GI)、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测定诊为慢性胃炎的16例病例报告如下
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仔细倾听、充分利用学生的回答,从中找到提出补充问题的线索,进行加工性追问。对此,具体的“聚焦点”有问题的核心部分、概念的关键特征、回答的解释、回
期刊
<正>【个人档案】颜廷财,1972年生,1998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机电专业,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先后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中小学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4-0021-02  【作者简介】孟勇,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21)教师,一级教师。心育主题——高考时光:大学梦想,青春时代  每一个高中生都拥有一个大学梦,希望通过三年的拼搏,决战高考考场,超越自己,成就自己,顺利进入人生新的阶段。因此,学生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各
期刊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并巨核细胞显著增多其血髓象结果分析(366100)福建省大田县医院吴净(355500)福建省寿宁县医院陈允贵(350000)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郭永炼黄明清患者:颜某,男,38岁,于1992年3月12日以龈衄、鼻衄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