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患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的低病毒血症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患者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后发生低病毒血症(low level viremia,LLV)对其治疗预后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门诊接受ART≥1年且存在LLV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LLV组),根据性别、年龄、传播途径1∶1匹配血浆HIV-1 RNA<50拷贝/mL的患者为对照组(抑制组)。根据病毒载量将LLV组分成3个亚组,其中LLV-1亚组指HIV-1 RNA为50~200拷贝/mL,LLV-2亚组指HIV-1 RNA为201~400拷贝/mL,LLV-3亚组指HIV-1 RNA为401~1 000拷贝/mL。分析LLV对后续3年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统计学分析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

LLV组共纳入137例患者,其中男111例,女26例,年龄为(39.5±13.5)岁。同时抑制组纳入137例患者。LLV-1、LLV-2和LLV-3亚组分别为93、25和19例。LLV组和抑制组ART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年,LLV组累计发生病毒学失败患者比例[7.3%(10/137)]高于抑制组[1.5%(2/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8,P=0.018);LLV-1、LLV-2和LLV-3亚组分别有8例(8.6%)、2例(8.0%)和0例发生病毒学失败,各亚组病毒学失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V组和抑制组在随访1、2、3年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LV组在随访1、2、3年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均低于抑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83、-2.094、-2.312,均P<0.05)。LLV-1、LLV-2和LLV-3亚组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随访1、2、3年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ART超过1年存在LLV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更易发生病毒学失败,且免疫功能恢复减慢,提示需对其尽早给予干预。

其他文献
液体超载(FO)与危重症预后相关。儿童危重症FO发生率约为1/3,FO≥20%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肾替代治疗(RRT)或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通过超滤达到液体平衡,是改善严重FO的重要辅助措施。RRT或CRRT用于危重患儿的辅助治疗需考虑基础疾病、FO程度及合并症等,对净超滤的强度进行个体化设置。
目的探讨TiRobot骨科手术机器人联合O形臂X线机微创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20~68岁[(40.4 ± 15.5)岁]。依据骨折AO分型,均属C型骨折。32例采用O形臂X线机导航下TiRobot机器人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TiRobot组),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分叶皮瓣修复下肢复杂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下肢复杂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8~69岁[(42.2 ± 3.7)岁]。创面位于小腿7例,足踝部7例,足背11例。单处宽大不规则创面15例,缺损面积10 cm × 9 cm~18 cm × 12 cm;2~3处创面10例,每处缺
由机体核糖体合成或功能障碍所导致的一组疾病称为核糖体病,多数为遗传性罕见病。其中,以造血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核糖体病主要包括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舒-戴综合征(Shwachma-Diamond syndrome,SDS)以及部分先天性角化不良(congenital dyskeratosis,DC)。由于该类疾病发病率低,临床异质性大,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