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卡菌病24例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诺卡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提高诺卡菌病的诊治水平提供帮助。

方法

收集2016年5月至2020年10月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4例诺卡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诊治与转归。

结果

24例诺卡菌病患者中,男18例(75.0%),中位年龄为54.5岁。23例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其中最多见的为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16.7%(4/24)]。共鉴定出9种诺卡菌属,最常见的为皮疽诺卡菌(7例)。受累部位主要为肺部[70.8%(17/24)]、皮肤软组织[42.0%(10/24)]、颅脑[25.0%(6/24)]和血液系统[17.0%(4/24)],有12例(50.0%)患者受累部位≥2处。2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经病原学检查后确诊。19例患者的治疗方案包含了复方磺胺甲噁唑,其中2例因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停用。经治疗后19例(79.2%)好转,5例(20.8%)死亡。

结论

诺卡菌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可累及多个器官,尽早、准确的识别和快速、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是改善诺卡菌病患者总体预后的关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后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PDA介入封堵后血小板减少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39例PDA介入封堵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并以同时期就诊的138例PDA介入封堵后未发生血小板减少病例作为对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PDA介入封堵后发生血小板减少可能的危险因素,建立随机森林模型预测PDA介
尿酸结石发生率在全世界达4%~50%,并且逐年增高。研究发现,尿酸排泄的昼夜节律影响尿酸结石的形成。尿酸排泄具有白天高、夜间低的规律,由于夜间和清晨尿酸浓度增高、尿液pH值较低,夜间增加尿液碱化的剂量可以防止清晨尿酸结石的形成。因此,根据尿液pH值昼夜节律变化,白天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降尿酸治疗,晚上辅以尿液碱化治疗,是否可以为尿酸结石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文章从尿酸排泄的昼夜节律以及其对尿酸结石
APS是一种以血栓形成和(或)病理妊娠为表现、抗磷脂抗体阳性为特点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然而,即使在充分、及时的抗血栓治疗下,血栓事件及病理妊娠的复发率仍高。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羟氯喹除了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亦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等多种作用,这为治疗APS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就羟氯喹在APS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高尿酸血症(HUA)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肠道既是尿酸分布的重要场所,也是尿酸清除的重要器官,肠道尿酸排泄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促进HUA发生的重要原因,通过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以及益生菌摄入等途径有利于HUA的治疗。本研究分析了尿酸在肠道的代谢、HUA的肠道菌群变化,重点总结了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HUA的多种
目的评价急性肠套叠儿童实施超声监测下水灌肠复位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的1 830例经超声诊断为肠套叠的患儿,采用肠套叠水灌肠方案,行水灌肠复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及其声像图表现。结果1 83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中原发性肠套叠1 791例、继发性肠套叠39例。经水灌肠复位成功1 780例(97.3%,1 780/1 830);肠复位失败50例(2
随着胃镜检查过程,多数患者对胃镜检查存在一些误区,认为胃镜仪器进入胃部会对自身身体造成一定伤害,且胃镜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均会影响到受检者依从性及耐受性,进而对胃镜检查推广及临床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约束.胃镜检查科,更是将如何消除胃镜检查不良反应,提高受检者依从性及耐受性,作为实际研究工作重点.而人文关怀,正是这些研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胃镜检查中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操作,有利于改善护理人员操作质量及受检者满意度,促进受检者及家属舒适度.因此,对人文关怀在胃镜检查护理中的应用进展分析有着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