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光的“水务野心”

来源 :今日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让“首创股份”董事长刘晓光意气风发的有两件喜事:一件是顺利完成了“首创置业”在香港挂牌上市,融资额达9.36亿港元,而此前无论是低调的上海富豪郭广昌的复地集团,还是善于炒作的潘石屹的SOHO,赴港上市之路无不是败兴而归;另一件是“首创集团”旗下的“首创股份”挟巨资进军水务行业,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先后携手跨国巨头法国威立雅水务和京城排水集团,成立首创威水和京城水务公司。显然,有着官方背景并擅长资本运作的刘晓光,其野心绝不仅仅在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的房地产和金融业上。
  
   “你占领了,别人还有什么机会?”
  
   “进军水务业是经过一年多的周密调研之后,深思熟虑的结果。”48岁的首创股份董事长刘晓光是个外表粗犷、行事缜密、果断的人。他告诉《今日东方》,“在涉足水务之前,我们委托了专业的咨询公司,而管理团队的搭建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其中不仅包括水务方面的技术人才而且还有行业分析师和投行人员”。
  
   早在2001年,首创股份就成功收购了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一期,同年首创股份与法国威望迪水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2002年,首创股份投资建立辽宁马鞍山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首创股份加大了在山东、江苏、浙江和安徽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开拓,并达成多个合作意向。在一切准备就绪后,8月2日,国内注册资金最大的水务公司——京城水务在高碑店揭牌,该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40.21亿元,经营期限为50年,其吸引眼球之处在于首创股份(600008)凭借高碑店一期和10亿元的资金获得了京城水务49%的股份,并希望借此领航首都污水处理业。
  
   这仅仅是首创涉水的开始。 据介绍,首创股份已将公司的核心产业锁定在水务,将涉足包括污水处理、城市自来水生产、供水、排水等在内的整个水务产业链。而刘晓光向《今日东方》披露的数字足以让人惊讶:迄今为止,首创涉足水务业的投资额在30亿左右。
  但这在刘晓光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中国水务市场将有7000亿的盘子,加之水价的进一步放开,这么大的市场机会,首创有什么理由放弃呢?”“你占领了,别人还有什么机会?”刘反问道。
  
   “将核心产业定位在水务,是因为我们有理由胜券在握”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对这家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企业,突然之间拿出巨资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持观望态度。众所周知,水务市场的最大一个特点是利润回收期较长,首创如此大手笔投入让人难以理解。业内甚至有人提出,作为大型国企,首创在公用事业上如此几乎不计成本地投入,是否有为政府背包袱之嫌?而且,首创进入水务市场多是和其他成熟企业以合资方式进行,是否也反映了首创在水务行业并不得心应手?
  
   对此,刘晓光一笑置之。“首创在水务上面已经开始盈利,虽然水务的回报率大概在8%~10%之间,不算高,但很稳定,这点和房地产的暴利不同,但我们需要这样的产业互补。”
  
   “将核心产业定位在水务,是因为我们有理由胜券在握。”刘晓光将首创股份的竞争优势归结为,“政府资源雄厚、投资经验较为丰富、对污水处理项目有一定的运作经验、资金实力与融资能力较强、企业品牌良好。” 他补充道,水务投资的定位取决于实力。而首创股份已经拥有40亿的盘子,净资产回报率较高,连续三年分红均在3.6亿元以上。
  
   刘晓光的做事风格从来都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外人看来,首创选择此时出击,其目标不仅锁定京城的污水处理市场,更大意图在于借着京城水务分享价值千亿的绿色奥运投资项目。同时,在经营策略上,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充分借力,首创多采取和大公司合作的方式。
  
   “目前,主要是三条路线:一是和国内的大型水务公司合作,比如和北京市城市排水集团合作,主要做污水处理;二是和国际大公司合作,比如和威望迪成立水务投资公司,首创占51%的股权;三是自己单独去开发,首创已经在沿海、江苏、山东、安徽等地成立了自己的水务公司。”刘这样介绍自己的投资路线。
  
   据悉,截止到2005年,北京排水集团将建设1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使其污水处理能力占北京目前总处理能力的90%。同时,首创和威立雅合作,将借助其在水务设计、建设、运营方面的丰富经验,逐步打开沿海中等城市的水务市场。
  “像首创这样的大集团必须要有稳定成长的产业来支持,必须形成互动投资”
  
   事实上,当房地产、金融这些充分竞争的暴利行业渐行渐远的时候,刘晓光已经开始为首创寻找一个新的出口而盘算着。
  
   “做房地产、金融来得快,但持续很难,风险高。可对于水务来说,建成一个水厂,也许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仍在收费,像首创这样的大集团必须要有稳定成长的产业来支持。”刘晓光的语气很坚决。
  
   1982年,从北京商学院毕业的刘晓光,在出任首创集团董事长之前的工作单位是北京市计划委员会,从商贸处的副处长升到计委副主任。1994年,受北京市政府委派,主持了第一只在香港挂牌上市的“ING北京投资基金” ,而融资计划到最后一天尚有1000万元未募集到。“那时每天晚上,我都独自在香港酒店23层楼上,望着灯火辉煌的香江维多利亚港,想着回去怎么交代?如果失败意味将损失2400多万元各种费用,那时跳楼的心都有。但最后也成功了。”刘晓光憾慨万千地回忆道。后来,这件事情成为刘晓光和同事重组北京首都创业集团的动因之一,而刘晓光的资本运作功夫也在日后逐渐显露出来:借壳收购“广西虎威”变更为“阳光股份”;收购重组了“首创科技股份”、“成都前锋电子股份”;首次公开发行“北京首创股份”;控股拥有首创证券、第一创业证券、银华基金管理公司,参股南方证券……一系列令人眼花撩乱的资本运作,刘晓光驾轻就熟。
  
   除了擅长资本运作外,官员出身的刘晓光在北京市规划局和计委“影响力”显然非同寻常。正因为如此,首创开发其项目的原则,一直是“跟着规划走”。最明显的就是首创近34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大部分分布在第三使馆区、燕莎商圈、亚奥商圈、CBD、中关村和金融街等黄金地段。这一点当然也成为了首创进军水务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2002年,首创集团在刘晓光的带领下完成“大分拆”。首创置业、首创证融国际投资、首创股份作为首创集团金融、基础设施和地产三大主业的龙头。据其介绍,金融、基础设施和地产三块业务在集团的利润里,分别占2∶4∶3的比例。刘晓光的思路越来越明确了,就是要做这三个行业最大的专业性公司。事实上,在刘晓光的“投资哲学”里,正在形成的是一个互动的产业链条,房地产的资金链条、金融融资功能、环保的招牌形象,这些都为首创积累资源、储备土地、树立大公司形象奠定了基础。
  
   刘晓光平时爱讲“快鱼吃慢鱼”的道理。在完成“大分拆”后,刘马不停蹄地出击各地的水务市场,抢占先机。同时,在刘晓光的经营理念中,并无“短线”的概念,他否认水务是暴利行业,强调自己要做长线。
  
  “丰收只是时间问题,但要耐心等待”
  
   “对于我们来说,投资水务,丰收只是时间问题,但要耐心等待。” 在刘晓光的心中,扩张水务版图的野心绝不只停留在北京。
  在长三角,刘晓光将第一颗棋子布阵马鞍山,以觊觎南京都市圈。在众多公司的竞标中,首创脱颖而出。
  
   凭借着资金实力和良好的口碑,首创轻松将马鞍山市第二水厂的60%股份揽入怀中。诸如此类的故事,正在江苏、山东、安徽、云南上演,首创股份的水务网络正在悄悄铺开。最新的消息是,刘晓光将水务注意力集中在了云南和大连。
  
   不过,这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意识到投资水务大有可图以及曾经水土不服的洋水务们也正在发起新一轮冲锋的时候。
  
   但刘晓光还是显得底气十足。当95%的民营环保企业还没有机会品尝奥运环保大餐的时候,首创股份却提前成为了赢家。
  
   “筹备奥运期间的环保项目工程量大、条件苛刻,招标部门对竞标企业从规模、技术水准、专业化程度都要求很高,多数民营企业连入选资格都成问题。”环保明星桑德公司董事长文一波这样感慨地说。但首创股份却会是这场博弈中的最大受益者。
  
   也难怪刘晓光毫不讳言自己可能将成为最大赢家。他的理由就是,“公司将因发展首都环保产业的战略定位和多种资源背景而收益较大,我们的重点水务项目受到北京市政府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可以获得政府的长期购买合同,可以保证稳定的收入和合理的收益率”。
  
  
其他文献
伊利和蒙牛一直在唱双簧。看来,一场乳业的翘板游戏,由于长富的加入,而变得日益精彩了。      伊利和蒙牛一直在唱双簧。     一句“心灵的牧场”的广告词就足以让大草原的概念深入人心,看来,牛奶第一品质的美誉似乎非其莫属。但福建长富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却并不服气。若论广告而言,长富恐怕不如伊利、蒙牛出色,但若谈到品质,长富自认为自己3万~5万个/mL的微生物指标堪与欧洲特级奶相媲美。
期刊
【摘要】本文以阜新至盘锦高速公路路基工程第一合同段的路基的施工介绍,从路基清表、挖方、填方、路基整修等工序及质量目标和环保目标用了详细地说明,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速公路;路基;施工;填方;质量    一、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位阜新至盘锦高速公路路基工程第一合同段,本合同段起点位于阜新市太平区水泉镇与阜新市南环相接,路线由西北向东南走行,跨过阜新市环线后经冷棠沟,穿过海棠山隧道,终点
期刊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  辛勤耕耘的人们都渴望在这个季节品尝丰收的喜悦。  但并非所有的劳作都会有即时的回报。在全球经济一片默淡的时候,中国成了手机行业惟一的亮点。在这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上,国内外手机供应商和分销商们一直跃跃欲试、奋勇争夺。但是,就像每个行业的激烈竞争达到“白热化”便会产生“胶着”和“焦灼” 一样,他们谋划“秋收”的战略正遭遇挫折。  诺基亚、摩托罗拉、神州数码,这是我们从众多手机
期刊
芬兰人常说,自己生在一个“鸟不生蛋的地方(in the middle of nowhere)”,也正因为这样,他们习惯用开放心态去接纳万物,并力求先进。在CDMA中国市场争夺上,芬兰人的骄傲——诺基亚正实践着这句话      几天前,黄伽卫还在遗憾: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上竟一直看不到“NOKIA”的CDMA手机。可现在,这位诺基亚移动电话业务发展总监很欣慰,即使在北京一个普通的手机商店
期刊
商业智能软件领域的频繁并购,是否意味着中国软件业的下一个市场争夺热点非此莫属?     一向来势汹汹、叫嚣张狂的ORACLE(甲骨文)突然不声张了。     其图谋已久的收购对象PeopleSoft(仁科)8月底悄悄完成了18亿美元的J.D. Edwards收购案,资产规模迅速增加,让ORACLE很是尴尬,是否还能啃下这块硬骨头要打个“问号”了。     不仅如此,作为ORACL
期刊
虽然克里斯托夫·高尔文以及陈永正的离去不足以给摩托罗拉致命的“伤害”,但业绩下滑的事实却不能不说是对其继续保持“市场领跑者”地位的巨大挑战     吉恩·戴莱尼看上去丝毫不像是it业的一位老手。这位上任才一个多月的摩托罗拉 (中国)公司董事长在公司内部其实一直被称为“全球关系大使”。     这个称谓固然与他2002年升任摩托罗拉全球事业部总裁(负责在芝加哥总部指导全球各地区管理和政府
期刊
中国的银行就像一个掉进大海的人,有了资金就如同得到了一块救生的木板,能否获救尚未可知,但一定会比没有得到木板的人有更大生存的可能     对于一个快要被水淹没的人来说,哪怕抓住的是一根稻草也非常重要,更何况可能他抓住的是一块木头。     眼下,甚嚣尘上的银行上市潮正被看作是中国银行业摆脱困境的一块救命“木头”,即使上市不能解决银行的所有问题,但毕竟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其中资本的作用
期刊
不惜血本开发消费信贷和信用卡市场,究竟是胜负难料的一场“豪赌”,还是剑走偏锋从中国金融业的“短板”入手掘取商机?     38岁的雷杰瑞显然成竹在胸,不然人们怎么敢相信:百年前就征战在中国金融市场的老牌劲旅——荷兰银行今天重出江湖的时候,竟放心地把自己的“招牌菜”交给他来“主厨”?      顶着荷兰银行消费金融北亚地区首席执行官头衔的雷杰瑞肩负着在中国开疆辟土的重任。站在上海和平饭店
期刊
《今日东方》:目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    钟伟:银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国有企业有些类似,在经营管理上党、政、企三位一体,相互不分相互纠缠,使得银行很难按市场化规则去运作,其内部管理、风险控制机制主要是以行政性约束为主。其次,银行产权改革缓慢,包括民营银行在内也没有真正解决产权对经营机制的制约。同时,转轨中的国有银行背负着沉重的包袱——不良资产,自我生存能力非常弱。就像一个
期刊
外资意外失利中国第一暴利产业——水务业,本土公司纷纷争抢势力范围,一时间,中国水务业风起云涌,老调重弹的格局也因此而发生着悄悄的变化。但谁能最后胜出呢?      长久以来,跨国水务巨头一直对中国市场怀着既爱又恨的复杂心情。有谁能不为这个价值“上万亿”的大蛋糕着迷呢?但同时随着本土竞争对手的不断成长,中国水务市场也正在成为最富挑战性的淘金场。面对中国水务政策的瓶颈和不稳定以及合资项目中昂贵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