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苦的命运 不屈的抗争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di_11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菱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悲剧人物,留给后世读者深沉的思考和广泛的探究。《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刻画人物匠心独运,入木三分。
   香菱,本名甄英莲,是甄世隐的女儿。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骗子拐走,过了几年,侥幸遇到个“风流人品”的冯公子冯渊真心实意地要买她,不料又碰到了薛蟠。薛蟠打死了冯渊,生拖死拽地抢走了香菱。香菱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被薛蟠强买为妾,和这个粗陋鄙俗的呆霸王生活在一起,遭丈夫凌辱作践,受正妻折磨摧残,最后难产而死。
   由此看来,香菱虽位列金陵十二钗副钗之首,出身于乡宦之家,却没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不知自己的家乡,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命运之坎坷,身份之卑微可想而知。薛蟠外出经商,香菱得以跟薛宝钗一起住进了大观园,在贾府这样一个法度重重、等级森严的家族里,倍遭人们的戏谑和冷眼。香菱真是“平生遭际实堪伤”:一为骗子拐,二为人贩子卖,三为丈夫薛蟠蹂躏,四为正妻夏金桂折磨,五为贾府的冷遇和白眼。可她却偏偏喜欢诗,想学诗。诗乃何物?诗者,志也,是抒发心志的艺术。这高雅之物本非香菱可以企及,她却要学它,写它,是何用意?细细思量,不禁茅塞顿开。脂砚斋对此有精辟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不难理解,“根并荷花一茎香”的香菱失去亲人的关爱,缺少人间的温暖,缺乏真诚的沟通,饱尝人生的波折和世态的炎凉,虽身处困厄而心志高洁。这位地位低下的婢女只好苦苦寻找并奋力追求着自己的精神寄托,而诗,这一高雅的文化形式恰恰成了香菱寄托自己情感世界的凭借。她向黛玉求教,倾心学诗,“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随着视野不断扩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地,来往的人都诧异”,甚至“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以至于梦中会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的极痴迷的言词来。她读诗,悟诗,谈诗,作诗,苦心学诗,精血诚聚,在这庸俗、势利、冷酷的社会里拼命地挣扎,努力地痴迷地开拓着自己支撑灵魂的那可贵的精神空间。
   在这里,细心的读者也许会问:香菱寄居于薛宝钗那里,为什么不跟随学养丰富的薛宝钗学诗,却向林黛玉求教,岂不舍近求远?这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薛宝钗充其量只提供了香菱一个充裕的生活环境而并没有给她一丝心灵的抚慰和情感的温暖,非但没有给香菱精神世界任何滋养,反而鄙视香菱,“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是疯了”,“可真是诗魔了”,她以“呆”“疯”“魔”三个字偏激地评价香菱,戏弄香菱,嘲笑香菱。薛宝钗就是薛宝钗,她势利,她规矩,她懂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她甘愿接受封建礼俗的约束重压并身体力行地践行着那个时代的制度规范。在万般无奈的时候,香菱看到了黛玉,就像暗夜里迷失方向的人看到一丝曙光,心中充满感激和温暖。林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但她有一颗诚挚的心,她关心香菱,尊重香菱,诚恳耐心地帮助香菱,她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循循善诱,她不像薛宝钗那样的囿于礼节规矩而推托,反而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溢于言表。她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她道规律,明要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香菱懂得“取法乎上”的重要性。这个寄人篱下的女子也仿佛从香菱身上看到了自己凄楚的内心世界,两个女孩子惺惺相惜,依偎着,鼓励着,共同用诗构筑着梦幻般的精神家园。
   这里,读者可以通过香菱的诗作窥探这个命途多舛的女孩的内心世界:“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诗中,香菱借妇人月下捣衣,借渔翁秋夜闻笛,借女子楼头倚栏,看似句句写月,实则句句写离别,抒发了内心深处蕴积已久的对亲人的思念。这里,香菱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将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言浅意深,意趣真切,余韵悠长。正是通过学诗写诗,凄凉的身世,坎坷的命运,美好的希冀从香菱稚嫩的笔端流淌出来,那些至纯至真、美好善良的情愫在香菱沉寂的心灵中复苏起来,化作内心深沉的独白。受着林黛玉的清纯高洁、不受礼俗约束、敢于冲破传统牢笼的品性的感染,香菱倔强地用诗濡养着自己的生命之根,在凄苦的命运中不屈地抗争着。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袅娜风流的林黛玉、有着炭火一般热情的晴雯、用生命证明清白的尤三姐,也塑造出了在凄苦的命运之中不屈地抗争着的香菱。在《香菱学诗》中,诗成为一种符号,赋予了香菱这一次要的悲剧人物亮丽的神采,也赋予了香菱高雅的品性。透过香菱,侧面映衬出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不同人物迥然不同的性格,暗示着她们不同的命运归宿。回首那首暗说香菱的判词,曹雪芹以其饱蘸深情的如椽大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为后世留下了“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的一段低沉凄迷而又响亮悦耳的清音,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令读者咀嚼涵泳,玩味叹息。这里,“滥情人”之情不滥不多,而实乃人间真情之缺乏,“误思”并非错误地空想,而是对生命饱含激情的吟唱。
  
  (作者单位:岐山县教研室)
其他文献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学虽可在深入了解学情和钻研教材后预设其可能的目标和过程,但其过程的流向和目标的实现却有一定的或然性,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生成的,要靠一定的机缘。而契机的抓住,则完全依赖我们教师,要求教师把握准教学流程的收放之度:使语文教学既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又紧扣文本和语言文字;既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让语文教学流成一条充满活力
原料:沙参15~30克(新鲜沙参30~6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将沙参煎取药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粥成時加入冰糖同煮为稀薄粥。  功效:养胃、润肺、祛痰、止咳。适用于肺热肺燥、干咳少痰或肺气不足、肺胃阴虚的久咳无痰及咽干或热病后津伤口渴者。  摘自《大河健康报》 夏乐敏/文
不少患者经常问医生:空腹血糖重要,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重要?我们的回答是:两者都重要。    在糖尿病的诊断中    首先,作为糖尿病的诊断,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的临床表现,只要空腹血糖大于7毫摩尔/升,或餐后血糖大于11.1毫摩尔,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只要空腹或餐后血糖证实达到上述标准,
许多教师在教学上,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堂时间,努力学好功课。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万万不可忽视早读。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但我发现,早读课堂内的时间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文学习效益的提高。  现象一  教师认为早读是学生的事,教师只是按时到班“看”早读,只要学生读就行。教
一  斯黛拉警长看完案情通报,发现受害者和嫌疑人的情况一目了然,事实清楚,只等抓捕嫌疑人。虽然嫌疑人在逃,抓捕归案也只是时间问题。作为重案组的警长,她还是要到现场看看的。  老搭档布雷恩把车停在案发现场,巡逻车也在这里。这是一栋小洋楼,一排楼房连在一起,坐落在澳大利亚南澳州基尔伯镇布伦街。他们朝守门的巡警亮了一下证件,然后走进受害者的屋内。一女警正陪着一位满头灰发的女士讲话,身边散落着很多用过的餐
网友铁皮鼓说他缺乏上公开课的天赋,无论是语音、语感,还是现场机变。其实我也怵公开课,除了迫不得已,能推掉就推掉。  这次执教《秋水》公开课,颇多感受,整理一二,权作一种教后反思吧。    1. 公开课就应该作秀吗?    人说公开课就是看一个老师表演,就是看这位老师如何“秀”。我有幸聆听过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一堂堂课下来,让人叹为观止,但细一琢磨,这种“精品课”很难成为“寻常课”的,谁能够把公开课进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这是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本次语文课改的闪光点之一。所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是允许完全属于个人的阅读感受存在,它一反传统阅读教学中“标准答案”和“教师话语霸权”的现象而闪耀出人性化的光辉。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正视阅读中的“多元”现象。  说到阅读中的“多元”现象,可以上溯到古代。古人论读书时,很早就有“作者未必然,读
静听“笑声”  《孔乙己》这篇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又是在“笑声”中消失的——他“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从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表演,在笑声中谢幕。这“笑声”此起彼伏,始终伴随着孔乙己。那么,是谁在笑?为什么要笑?这些笑又说明了什么?  小说围绕“我”的“笑”和“我”看到
从警二十余年来,李晓重曾在乘警、反扒、治安等多个一线岗位历练,正是缘于这些经历,他善于刻画警察,尤其是小警察。尽管是小人物,却包涵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涵,由此铸就了晓重作品的鲜明特色。而《驻站》可以说是晓重历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2016年11月16日下午,李晓重长篇小说作品研讨会在全国公安文联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张策主持,铁路公安局副局长、政治部主任赵炳军,中国作
在高考语言表达题备考中笔者为学生准备了这样一道题目:  把下面的三个句子合并成一个通顺的长单句,要求意思完整,要点不能遗漏,词语可以调换。(3分)  (1)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是一个科学事实。  (2)海洋地质学家还认为,地中海可能一度是沙漠。  (3)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这一科学事实,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审题正确,知道该如何做,但因表述欠妥而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