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堂课的开头就好像一个乐队奏好前奏曲一样重要,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乐曲中的休止符,可以使乐曲变得更加含蓄,有感染力,使听众有那么几秒钟去体会其情其境。巧用休止符,往往还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谓的“无声胜有声”。如乐曲一样,一节优质课,必然追求一种有快有慢、张弛有度的节奏美,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我们可把它形象地称为“快节奏”与“慢节奏”。乐曲中的高潮必然是情绪最激昂的时候,有经验的老师应适时鼓动,掀起小高潮。高潮处,学生的思路大开,灵感纷至,落英缤纷,才是探索知识奥秘的佳境,眼界一开,知天外有天,慕而效之。
关键词:音乐 语文 借鉴
陆游的儿子请教“写诗的秘诀”时,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不要仅仅局限于诗内工夫,还要在诗外下工夫。这诗外的工夫,即对生活的观察、感悟、体验。艺术是相通的,不妨多涉猎一些毗邻艺术。写诗如此,教学与此同理,音乐与语文就有不少相通之处。这些对我们完善课堂教学,有不少有益启迪,我们可以借鉴。
一、课始奏好“前奏曲”
一堂课的开头就好像一个乐队奏好前奏曲一样重要,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如,在执教《夹竹桃》一文时,上课伊始,利用课件展示出一幅幅夹竹桃的画面。依次出现一朵、一丛、一墙院的夹竹桃,让学生一一感受色彩、姿态的魅力。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导入:“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领略夹竹桃那迷人的风光。”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用生动的语言介绍夹竹桃的生长情况。这样的导入,以美的氛围,一下子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为学习课文打下了感情基础。
二、巧用“休止符”
乐曲中的休止符,可以使乐曲变得更加含蓄,有感染力,使听众有那么几秒钟去体会其情其境。巧用休止符,往往还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谓的“无声胜有声”。教学不妨也从这儿受点启发。
听我校杨老师教学《船长》一文,教学时间过半,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杨老师利用课件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不展开自救?并有意限制时间,用小组竞赛形式把课堂“炒”得很活跃,全班学生答案几乎一致:时间来不及了。个个面露喜色,等待老师的肯定。经过共同探讨,得出多种不同答案,终于找到了症结之处。造成“惊涛拍岸”之势,给全班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小小的“休止符”功不可没。
三、把握好节奏
如乐曲一样,一节优质课,必然追求一种有快有慢、张弛有度的节奏美,一如《琵琶行》中所描述的那样:“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我们可把它形象地称为“快节奏”与“慢节奏”。
(一)快节奏。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现代人呼唤敏锐的思维,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快听、快看、快读、快思、快写、快做等好的习惯。在复习中,课件、录音设备显示了自身优势,一些基础训练的内容,如,拼音、成语、名言、诗句、句式转换、关联词等,这些都可以制成课件、投影,课堂练习时要求学生熟练之至,脱口而出,以训练学生的敏捷性。有关基础知识授完后,出示一些与此有关的练习,要求学生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慢节奏。
教学中一味地追求快,必然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焦急情绪,由于不适应教师的教学速度,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影响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村居》一诗时,为了能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领略春天的无限美好以及儿童的欢乐心情,在教学上我放慢了教学节奏,把学生带入情境,接受美的熏陶。首先我采用范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吟诵,揣摩品味,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鸣,使诗歌揭示的美在他们的思维中不断出现,形成美的定格,成为永久不逝的画面。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在头脑中勾勒古诗所描绘的图画,然后再动手画下来。通过画面再现情境,使本来抽象的语言文字一下子变得那么具体,使学生与古诗反映的生活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仿佛自己也融进那春光之中。并让学生以“我”的语气,向大家介绍自己在大好的春光中放风筝的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
四、适时掀起“高潮”
乐曲中的高潮必然是情绪最激昂的时候,有经验的老师应适时鼓动,掀起小高潮。高潮处,学生的思路大开,灵感纷至,落英缤纷,才是探索知识奥秘的佳境,眼界一开,知天外有天,慕而效之。
如,我在讲《麻雀》一课时,着重抓住老麻雀拯救小麻雀一部分,指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动词,从读中懂,读中悟,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你怎么知道拯救小麻雀的是它的母亲,而不是它的父亲?”我一时无语。想不到这一问题却掀起了高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开了,但理由始终不够充分,这样相持了一段时间后,最后讨论将板书改成“亲子之情”。并表扬了那位学生。随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有关“亲子之情”的文章。■
关键词:音乐 语文 借鉴
陆游的儿子请教“写诗的秘诀”时,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不要仅仅局限于诗内工夫,还要在诗外下工夫。这诗外的工夫,即对生活的观察、感悟、体验。艺术是相通的,不妨多涉猎一些毗邻艺术。写诗如此,教学与此同理,音乐与语文就有不少相通之处。这些对我们完善课堂教学,有不少有益启迪,我们可以借鉴。
一、课始奏好“前奏曲”
一堂课的开头就好像一个乐队奏好前奏曲一样重要,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如,在执教《夹竹桃》一文时,上课伊始,利用课件展示出一幅幅夹竹桃的画面。依次出现一朵、一丛、一墙院的夹竹桃,让学生一一感受色彩、姿态的魅力。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导入:“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领略夹竹桃那迷人的风光。”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用生动的语言介绍夹竹桃的生长情况。这样的导入,以美的氛围,一下子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为学习课文打下了感情基础。
二、巧用“休止符”
乐曲中的休止符,可以使乐曲变得更加含蓄,有感染力,使听众有那么几秒钟去体会其情其境。巧用休止符,往往还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谓的“无声胜有声”。教学不妨也从这儿受点启发。
听我校杨老师教学《船长》一文,教学时间过半,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杨老师利用课件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不展开自救?并有意限制时间,用小组竞赛形式把课堂“炒”得很活跃,全班学生答案几乎一致:时间来不及了。个个面露喜色,等待老师的肯定。经过共同探讨,得出多种不同答案,终于找到了症结之处。造成“惊涛拍岸”之势,给全班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小小的“休止符”功不可没。
三、把握好节奏
如乐曲一样,一节优质课,必然追求一种有快有慢、张弛有度的节奏美,一如《琵琶行》中所描述的那样:“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我们可把它形象地称为“快节奏”与“慢节奏”。
(一)快节奏。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现代人呼唤敏锐的思维,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快听、快看、快读、快思、快写、快做等好的习惯。在复习中,课件、录音设备显示了自身优势,一些基础训练的内容,如,拼音、成语、名言、诗句、句式转换、关联词等,这些都可以制成课件、投影,课堂练习时要求学生熟练之至,脱口而出,以训练学生的敏捷性。有关基础知识授完后,出示一些与此有关的练习,要求学生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慢节奏。
教学中一味地追求快,必然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焦急情绪,由于不适应教师的教学速度,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影响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村居》一诗时,为了能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领略春天的无限美好以及儿童的欢乐心情,在教学上我放慢了教学节奏,把学生带入情境,接受美的熏陶。首先我采用范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吟诵,揣摩品味,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鸣,使诗歌揭示的美在他们的思维中不断出现,形成美的定格,成为永久不逝的画面。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在头脑中勾勒古诗所描绘的图画,然后再动手画下来。通过画面再现情境,使本来抽象的语言文字一下子变得那么具体,使学生与古诗反映的生活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仿佛自己也融进那春光之中。并让学生以“我”的语气,向大家介绍自己在大好的春光中放风筝的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
四、适时掀起“高潮”
乐曲中的高潮必然是情绪最激昂的时候,有经验的老师应适时鼓动,掀起小高潮。高潮处,学生的思路大开,灵感纷至,落英缤纷,才是探索知识奥秘的佳境,眼界一开,知天外有天,慕而效之。
如,我在讲《麻雀》一课时,着重抓住老麻雀拯救小麻雀一部分,指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动词,从读中懂,读中悟,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你怎么知道拯救小麻雀的是它的母亲,而不是它的父亲?”我一时无语。想不到这一问题却掀起了高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开了,但理由始终不够充分,这样相持了一段时间后,最后讨论将板书改成“亲子之情”。并表扬了那位学生。随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有关“亲子之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