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联合体表定位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nnnnnx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联合体表定位技术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的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18例,在超声引导联合体表定位技术引导下,将BTXA准确注入靶肌.注射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在注射前、注射后3d、1、2、4及12周时,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踝关节被动活动度测量、10 m步行测试、Berg平衡量表进行相关评价.结果 治疗组在注射后1、2、4及12周,肌张力[治疗前(2.6±0.5)分,治疗后12周(1.05 ±0.29)分]、踝关节被动活动度[治疗前(7.2±2.4)°,治疗后12周(18.6±2.2)°]、10 m步行时问[治疗前(55 ±5)s,治疗后12周(43±4)s]、Berg平衡量表评分[治疗前(34.7±5.1)分,治疗后12周(45.8±2.1)分]均较注射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采用超声引导联合体表定位的肉毒毒素注射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定位准确,治疗效果显著。

其他文献
受《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的委托,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全球创议(GOLD)科学委员会主席J(φ)rgen Vestbo,GOLD科学主任Suzanne S Hurd和GOLD执行委员会主席Roberto Rodriguez-Roisin三位专家代表GOLD科学委员会就GOLD 2011年的更新做了精彩的概述.2011年版的GOLD在内容上做了较多的修订,为COPD的诊断
期刊
目的 探讨经颈动脉途径大鼠肝动脉插管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2组,均于腹腔麻醉下暴露左颈总动脉,穿刺置入穿刺针外鞘,经鞘引入微导管至腹腔动脉造影了解其解剖结构后超选至肝固有动脉开口附近,1组灌注5 mg表阿霉素,另1组用碘化油及聚乙烯醇(PVA)进行栓塞,灌注或栓塞后均行腹腔动脉造影复查血管的通畅情况.术后观察实验鼠的2周生存率(SR)及相关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胶质母细胞瘤( GBM)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Ⅳ级),占神经外胚叶来源肿瘤的50% ~ 55%,占成人颅内肿瘤的25%[1].目前,推荐GBM标准治疗方案,即手术后同步放化疗+6个疗程的替莫唑胺(TMZ)化疗,平均生存期为12~15个月[2-3]。
期刊
目的 研究蛋白酶体β5亚基在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斑块旁内膜(病例组),以及6例相对正常的(对照组)外周动脉内膜组织中蛋白酶体β5亚基的表达.结果 (1)与对照相比,病例组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比率较高,并多伴有吸烟史;(2)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在平滑肌细胞的胞质及胞核中均存在蛋白酶体 β5亚基的阳性信号,且
病历摘要患者女,56岁,山西人,因左髋不适6年,弥漫性脊柱痛和四肢疼痛3年,加重10个月于2010年9月收住解放军总医院.患者自2004年8月开始无诱因出现左髋部酸困不适,行走时抬腿发沉,左腿需用力往外画弧线的方式迈步前行,但尚不影响日常劳作,未做处理.3年后开始出现后背疼痛,程度较剧烈,尤以伸腰、伸背时明显,伴全身发紧、僵硬和四肢伸展不灵活.于2009年11月疼痛弥漫至全身,以后背为著,致脊柱不
期刊
患者男,60岁.因多关节肿痛1年于2009年11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患者于2008年11月无明显诱囚出现双腕、双手掌指关节及双膝关节肿痛,伴晨僵约30 min,曾在当地医院查红细胞沉降率(ESR)41 mm/1 h,类风湿因子(RF)阳性,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RA).间断服用中药治疗,病情时有反复,逐渐出现双肩、双肘关节痛,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肿痛.2009年11月症状加重就诊,体格检查:
期刊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前路手术治疗的颈椎管狭窄症162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观察术后植骨融合情况,在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上测量Cobb角变化,在颈椎MRI中矢位上测量纤维性椎管矢状径变化,以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86.4 min,平均
目的 探讨组织间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ARC)在下肢静脉高压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股动-静脉瘘建立大鼠后肢静脉高压模型,36只SD大鼠数字随机分为pcDNA3.1-DARC质粒组、pcDNA3.1空质粒组和对照组.术后14 d和42 d,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组织间DARC mRNA和蛋白的表达;
目的 研究复发性多软骨炎(RP)的临床特点,以期达到对该病早期诊治的目的.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风湿科和耳鼻喉科1996年4月-2011年10月诊治的23例RP患者临床资料和预后.结果 23例患者中;耳廓软骨受累19例,关节软骨17例,鼻软骨14例,呼吸道软骨10例,眼部6例,内耳4例,肋软骨3例,肾脏1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者18例,C反应蛋白增高者16例,类风湿因子阳性者2
自10年前第一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全球创议(GOLD)报告——全球COPD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发表后,该创议已进行了多次修订,有相当多的内容得到了更新.本次修订的内容主要基于COPD的新研究成果和相关新知识.@@一、COPD的定义与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