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碳源、氮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影响

来源 :北方园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羊肚菌六妹菌株6611和梯棱菌株M2018为供试菌株,采用菌丝培养的方法,研究了11种碳源、7种氮源对2种菌株菌丝生长、菌核形成的影响,以期为羊肚菌的菌种制备、液体培养条件优化以及相关功能性保健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2种菌株的菌丝在供试的碳源、氮源中均能生长.其中菌株6611,在麦芽糖、葡萄糖、甘露醇、山梨醇、D-半乳糖、硝酸钠、酒石酸铵培养基中菌丝长势较好;在山梨醇、乳糖、D-半乳糖、淀粉、硝酸钠、酒石酸铵培养基中菌核形成较多且以近边缘分布的黄色、褐色小颗粒的形态居多.菌株M2018,在麦芽糖、淀粉、葡萄糖、乳糖、硝酸钠、磷酸氢二铵、酒石酸铵培养基中菌丝长势较好;在山梨醇、D-核糖、D-半乳糖、硝酸钠、磷酸氢二铵、酒石酸铵培养基中菌核形成较多且以分散分布、近边缘分布的黄色、褐色球状或块状的形态居多,在尿素培养基中无菌核形成.
其他文献
以典型的易发芽黄瓜品种\'D1158\'为试材,采用授粉后不同发育时期进行种瓜观察的方法,研究了黄瓜种子瓜内发芽起始时间和鉴定日期,并对不同生态类型的32份黄瓜种质资源的瓜内种子发芽性进行评价,确定分级鉴定标准,以期为开展黄瓜种子瓜内发芽研究及不发芽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黄瓜品种\'D1158\'的种子瓜内发芽起始日期为授粉后35 d,鉴定日期为授粉后55 d;在相同培育条件下,32份黄瓜品种中有13份种子瓜内发芽,占40.6%;19份不发芽,占59.4%;在黄瓜4种生态类
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热胁迫温度、热胁迫起始时间、热胁迫持续时间对灵芝酸合成的影响,并通过热激条件的优化提高灵芝酸的生物分成,以期为灵芝酸的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不同的热胁迫温度、热胁迫起始时间及热胁迫持续时间均对灵芝酸的生物合成产生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得到生产灵芝酸的最佳条件为热胁迫温度42℃,热胁迫起始时间为发酵的第7天,热胁迫持续时间为6h.在该条件下,灵芝酸含量高,达88.23mg· L-1,是未经过热胁迫处理的1
以“丰花2号”玫瑰为试材,设置不同浓度(0.2%、0.4%和0.6%)的NaCl、Na2CO3、NaCl和Na2CO3(1∶1)9个胁迫处理,以清水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处理下“丰花2号”花瓣多酚、黄酮及花青素的含量,及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时间响应规律,以期为北方盐碱地区玫瑰产业的科学田间管理,提高花瓣保健性物质水平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随着处理的进行,“丰花2号”花瓣多酚、黄酮及花青素含量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aCl、Na2CO3胁迫与“丰花2号”花瓣多酚、黄酮及花青素含量存在相关性.多酚分别在0.
以紫花苜蓿为试材,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不同镍浓度胁迫(0、1、5、10、50、100、200 mg·L-1)对紫花苜蓿种子和幼苗的生长生理指标影响,以期了解紫花苜蓿在重金属胁迫下生长生理变化,为紫花苜蓿应用于土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在胁迫高于5 mg·L-1时,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开始受到抑制,种子活力指数明显下降;幼苗期(10 d)叶绿素、蛋白质含量下降,活性氧、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上升,幼苗对镍的吸收呈倍数增长,幼苗正常生长代谢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推进“三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该研究以福建省418名农技骨干人员为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发现当前人才培养存在顶层设计存在偏差、培养理念未与时俱进、培训方式单一、
以商丘双八镇草莓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研究了引起草莓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以期为草莓种植过程中叶斑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引起草莓叶斑病的病原菌是一株真菌,编号为SQZQ-06,通过柯赫法则对该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发现该菌株可以导致草莓叶片出现斑状病害特征.PCR扩增SQZQ-06菌株18S rRNA基因得到长度为589 bp的序列片段,将测定结果在NCBI网站进行比对并作系统进化树分析,综合该真菌的形态学特征后确定SQZQ-06为斑污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culans.
以重瓣百合\'Thalita\'为试材,采用4个不同浓度(10、20、40、80 mg·L-1)的GA4+7+氯吡脲(1∶1),对其进行叶面喷施处理,以清水为对照,测定其株高、茎粗、叶面积等指标,探讨GA4+7+氯吡脲对重瓣百合\'Thalita\'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其推广提供参考.结果 表明:20 mg·L-1 GA4+7+氯吡脲对\'Thalita\'花苞直径和叶面积促进作用最大,分别比对照高14.18%和55.13%,均达显著差异;茎粗随着GA4+7+氯吡脲的浓度升高表现出一
以\'灵武长枣\'为试材,采用田间处理结合酶学技术,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聚谷氨酸对坐果率、果实中糖分积累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枣果的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在初花期叶面喷施聚谷氨酸可提高坐果率和果实中转化酶、蔗糖合酶、蔗糖磷酸合酶以及质膜ATPase活性;在果实采收时,0.12g·L-1的聚谷氨酸处理显著提高了平均单果质量,使果实中可溶性总糖、花色苷含量极显著提高,枣树产量和果实品质也显著提高.因此,在初花期,叶面喷施适当浓度的聚谷氨酸可通过提高坐果率、果实中糖分积累关键酶
以柠条为试材,采用Illumina MiSeq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6S rDNA基因进行测序,研究了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取样点的柠条根际土壤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以期为认识和利用柠条根际细菌微生物及对柠条抗寒抗旱性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同地区不同取样点的9个样品共检测出11个相对丰度较高的类群,相对丰度高的共有优势门是Actinobacteria (22.40%~36.41%)、Proteobacteria(18.46%~35.61%)、Acidobacteria(6.67%~25
以鹰嘴桃采后病果为试材,用组织分离法对腐败鹰嘴桃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致病能力检测筛选得到优势病原菌.采用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优势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以期为今后鹰嘴桃病害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从鹰嘴桃病果中共分离得到23株病原菌,其中有优势病原菌11株.优势病原菌株种类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日本葡萄球菌(Gluconobacter japonicus)、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