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mtzhang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马可·波罗与他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马可·波罗是13世纪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旅行家和商人,据称其17岁时开始随父亲和叔叔游历世界,曾在中国生活17年,受到元朝忽必烈可汗的接见;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了当时富饶中国的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甚至成为中国和意大利两国自古以来友好交流的见证。近日,美剧巨制《马可·波罗》又掀起了一股“马可·波罗”热。其实,国内外历史学界对“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以及“《马可·波罗游记》如何成书”的争论从未停息过。
  马可·波罗,这位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因为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而为全世界的人民所熟知。他在游记中对元朝时中国社会状况绘声绘色的描述,在当时的欧洲引起巨大轰动,书中对中国“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的夸张说法,更是激起西方人对东方神秘大国的无限憧憬。
  然而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是否就足以证明马可·波罗一定来过中国?书中所描绘的景象是他亲眼所见还是道听途说?马可·波罗留给世人的是真相还是弥天大谎?这些历史都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始终徘徊于否定与肯定之间,争论如同潮起潮落。
  质疑之声的涌现
  对马可·波罗的质疑之声,早在《马可·波罗游记》成书之时已然出现。书中对中国地理、事物的描述,远超出当时欧洲人的认知极限,保守的欧洲人认为这只是一本“荒诞不经的神话”。存于佛罗伦萨国家图书馆的《马可·波罗游记》抄本的抄写者阿梅利奥·博阿吉西,在1392年甚至表达出这样的态度:“我所抄写的威尼斯马可·波罗先生的书到此为止……这本为消遣和排忧而抄写的书,尽管看起来难以置信,但他所说的不是撒谎,甚至他谈的也不是一些神迹,他所谈的事很可能是真实的,但我不相信。”这种质疑之声在现在看来,完全归咎于当时西方人的认知局限。《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当时中国社会、事物的描绘,虽有一些夸大成分和不准确之处,但仍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而且对某些制度、技术详细的介绍甚至与中国史料中的记载无异。
  当时的元朝正处于中国古代经济、科技鼎盛发展的时期,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远远超出当时欧洲人的所见所闻,一些欧洲人产生怀疑也在情理之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中西方交流不断加深,《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一些描绘也得到了证实,所谓的一些质疑也就烟消云散了;之后此书不但受到西方人的大力推崇,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奇书”。
  历史的这一篇章就此翻过,但我们仍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追寻真相的脚步还在继续。
  19世纪90年代,英国研究马可·波罗的专家、也是《马可·波罗游记》英译本的译者——亨利·玉尔就在其所译的《马可·波罗游记》的导言中指出许多纰漏:像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长城、汉字、印刷术、茶叶等事物均未有记载;像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不用汉语而用波斯语或鞑靼语;对成吉思汗之死及其子孙世系关系甚至出现错误……他虽然指出书中存在的一系列错误,但并未对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产生质疑。
  1966年,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福赫伯在其一篇名为《蒙古帝国时期的中西接触》的报告中指出:马可·波罗把回族人思玛因向忽必烈进献抛石机的功劳算在了自己的头上,但据可靠史料证明,当时的马可·波罗还在去中国的途中;而马可·波罗声称自己在扬州做过官,但却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可以说明确实如此;同时马可·波罗在书中从未提及中国茶叶和汉字等事物的问题也让人产生疑问。这些问题使他对“波罗一家长期住在中国”一说产生怀疑。但他也只是怀疑,并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疑问的准确性,最后,他只好“姑且认为他还是到过中国”。
  1979年,美国学者约翰·海格尔在检读《马可·波罗游记》全文时,亦发现其中存在许多矛盾和可疑之处,并撰成《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从内证看到的问题》一文,认为马可·波罗可能只到过北京,除此以外对其他各地的记载都只是有所耳闻而已。1982年,英国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远东部的克雷格·克鲁纳斯在《泰晤士报》发表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没有?》的文章,继续对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提出质疑。
  1995年,前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中国部主任弗郎西丝·伍德编写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问世,她作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否定者,在书中提出了诸多疑点。她指出,马可·波罗一行的事迹在浩繁的汉文文献中的缺失,这一点就颇“耐人寻味”;她甚至认为马可·波罗连黑海以外的地区也没有到过,而且在威尼斯的档案中也未有提及其家族与中国有直接接触。此书举证甚多,泛泛而看,貌似“马可·波罗从未来过中国”在西方人眼中已成定论。
  针锋相对的反驳
  相对于外国学者的广泛质疑,中国多数学者则倾向于“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说法。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马可·波罗虽然声称自己在中国生活了17年,但自元世祖末年至19世纪60年代,中国人从未听说过此人的名字。中国人对马可·波罗的知晓,始于1874年映堂居士发表于《中西闻见录》第二十一号上的《元代西人入中国述》一文。从那时起,中国人才渐渐熟知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游记》。在中国人眼中,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民族自豪感。虽然中国史书未记其人,但因为《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事物的细致描写,使得多数中国人宁可信其有;而且相关学者还拿出有力的证据,与西方学者据理力争。
  早在1941年,中国元史研究专家杨志玖先生就在历史文献中找到一条极有价值的记载:“遣兀鲁、阿必失呵、火者三人取道马八儿,往阿鲁浑大王位下”,其中3位使者的名字恰巧与《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提到的3位波斯使者的名字完全吻合。他的这一发现随即得到大多数中外学者的认可,并被广泛引用,成为证实马可·波罗中国之行最具权威的论据。这条史料虽然很有价值,但也只是间接证据,在寻找直接史料证据的道路上,中国学者任重而道远。杨先生作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坚信者,还与国外学者展开一场“针尖对麦芒”的激烈争论,对海格尔与克鲁纳斯两人的观点进行了一一反驳。在伍德的著作面世之后,他的反驳也随之而来,认为史书存在“漏记”并不能作为否定任何一部“游记”的充分论据;他还对伍德的某些疑问予以澄清且对伍德著作本身存在的逻辑问题加以批评指正,从而明确地回答:“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其他文献
口头禅:我不理你哟!  兴趣爱好:阅读、写作、书法、逛饰品店  上榜作品:《桥》  老师的话:乐乐看问题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想,这都归功于她的海量阅读,和她细腻的情感。  妈妈的话:打记事起,乐乐的好奇心就特别强。看星星,数蚂蚁,赏花瓣,一呆就是老半天,问她累不累,她说很好玩。小家伙特爱看书,漫画、杂志、报纸等什么都看。到四年级时,她对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喜《红楼梦》,对里面的人物、姓名
摘要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一部诗体短篇小说集,整部作品以各种形式体裁的文本艺术进行表述,其中蕴含着中世纪时期比较常出现的文学体裁、圣徒传、寓言故事、布道文等。在这些短小的故事当中,主要以骑士、女尼、巴斯妇等人讲的故事最为著名。本篇文章重点根据《坎特伯雷故事集》探索其中的巴斯妇形象。  关键词:《坎特伯雷故事集》 杰弗雷·乔叟 巴斯妇 现实主义 妇女解放思想  《坎特伯雷故事集》作者杰弗雷·乔叟(G
发光的松树  我必须从一叶松针开始  仰望一段历史  辽金时期的千里松林  在塞罕坝林场,不再是一种壮阔  如果谁不能说出“尚海林”  谁才真正不能与松海相遇  在塞罕坝,落叶松和樟子松  是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它们  历寒暑,经雨雪,抗虫害,防风火  固沙源,以苍翠的坚贞  竖起京畿绿色的天然屏障  我必须从仰望一叶松针开始  如果不是这样,我就无法  在一夜之间,看到松树皮  层层叠叠里储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