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之火中的圣经与箴言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mm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与作品的创作背景解读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名篇《天国与地狱的婚姻》的寓意。认为,诗人笔下的“魔鬼”象征弥尔顿所代表的真正的诗人;地狱之火象征驱逐黑暗、歌唱光明的力量——为“平等、自由、解放”而斗争的革命力量;地狱的圣经与箴言则是砸烂“上帝”们奴役劳苦大众的精神枷锁的理论与名言。
  关键词: 诗人布莱克 天国与地狱的婚姻 地狱之火 地狱的圣经 地狱的箴言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的名篇《天国与地狱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1790-1793),由《引子》、《魔王的声音》、《地狱的箴言》及《难忘的幻像》构成。诗人认为:“离开对立面就没有进步。吸引和排斥,理性和力量,爱和恨,对人的生存都是必需的。从这些对立面中产生了宗教所称的善与恶。……善是天国,恶是地狱”(《天国与地狱的婚姻·引子》)[1]。由此可见,诗人笔下的天国与地狱对应宗教的善与恶。诗人借“魔王的声音”表达了他“离经叛道”的善恶观:“弥尔顿以镣铐来描写天使和上帝,而以自由来描写魔鬼和地狱。这是因为他是个真正的诗人,他不自觉地站在魔鬼一边”(《天国与地狱的婚姻·魔王的声音》)[1]。布莱克是站在弥尔顿一边的,因此他也就站在了“魔鬼”一边。本文将结合布莱克的个人经历与其作品的创作背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读《天国与地狱的婚姻》的寓意。
  一、地狱与人间
  布莱克于1757年出生于伦敦的一个小商人家庭,自幼喜爱诗歌与绘画。11岁时(1768年)到亨利·巴斯(Henry Parsons)的绘画学校学习,15岁时(1772年)选择了雕刻学徒的亦工亦学的道路,师从詹姆斯·巴塞尔历经七年的时光,学会了雕版、蚀刻、点刻以及临摹的所有技艺。清贫的家境与艰苦的学徒生涯,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接触了底层民众的生活。时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风暴很快席卷欧洲。1791年英国对法宣战,战争与专制使英国的底层民众陷入日益深重的灾难。
  布莱克的《天国与地狱的婚姻》写于1790年至1793年之间,这期间也正是他忙于创作《天真与经验之歌》的一段时间,在《天真与经验之歌》中,诗人用他的诗歌与版画刻画了“人类灵魂的两种对立状态”——“天真”状态与“经验”状态。他控诉了身居“天国”的“上帝”们亲手构建的“人间地狱”:“那扫烟囱的孩子怎样地哭喊/震骇了每一座变黑了的教堂,/还有那倒运的兵士们的悲叹/带着鲜血顺着宫墙往下流淌。//但更多的是在午夜的街道上我听见/那年轻的娼妓是怎样地诅咒/摧残了新生婴儿的眼泪,用疫疠把新婚的柩车摧毁”(《经验之歌·伦敦》)[2]。布莱克笔下的“伦敦”正是当时整个英国的缩影——底层民众饱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与精神奴役的摧残,过着地狱般的生活。
  布莱克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使他能够站在底层民众的立场,感同身受地揭露人间地狱的黑暗。他曾化身为“行吟诗人”,“漫步在那古老的树林间”,“在夜晚的露珠中流泪”(《经验之歌·序诗》)[2];他祈盼每一块泥巴,每一颗石子都甘愿“舍弃安宁,在地狱的绝望中建立一座天庭”(《经验之歌·泥块和小石子》)[2]。他的《天国与地狱的婚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二、地狱与天国
  在《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中,诗人化身为一个地狱的漫游者,述说他在地狱中的感受:“我在地狱之火中漫游,享受着在天使们看来是痛苦和疯狂的乐趣的时候,曾收集了一些箴言。我想,正如各种谚语常标志着一个民族的特征一样,地狱的箴言也表现了地狱的智慧之本性,且比任何对地狱中的建筑和衣着的描述更能说明问题”(《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一个难忘的幻象:我在地狱之火中漫游》)[1]。这里的“天使”代指高层权贵,“地狱之火”象征驱逐黑暗、迎接光明的力量——为平等、自由、解放而斗争的力量。诗人在“地狱之火”中漫游,为身陷苦难的劳苦大众,寻找使他们获得解放的“箴言”,他乐此不疲。“天使们”却为之痛苦、为之疯狂。他们仿佛看见“一个罩在乌云中的高大魔鬼,在岩壁旁飞来飞去,用腐蚀之火写下现在已为人们的思想所接受且在人世间广泛流传的诗句:你如何知道展翅横空的每一只鸟儿是你的五官所包容的无边的欢乐世界”[1]。诗人希望“展翅横空”的思想能得到“五官”的“包容”与理解,由此使地狱中的人们拥有“无边的欢乐世界”。[1]
  在诗人笔下,地狱与天国是同一个世界,魔鬼与天使也都在同一个世界:“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披着火焰的魔鬼,他出现在一位驾着云的天使面前”,“那天使伸出臂膀拥抱那火焰,他被烧毁了,且像伊利加一样得到了复活”,“这位天使现在已变成了一个魔鬼,他是我特殊的朋友:我们常在一起读《圣经》,读它的地狱或恶魔的道理”(《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一个难忘的幻象:我见到一个披着火焰的魔鬼》)[1]。在地狱中,“上帝圣经”(“天国圣经”)一无用处,“我”给出的“魔鬼圣经”(“地狱圣经”)才是主宰一切的法典,“魔鬼”会把“天使”从“天国”中解放出来。
  三、圣经与箴言
  布莱克本不知道地狱与天国为何物,《圣经》让他认识了地狱与天国,魔鬼与上帝。他曾经崇拜过上帝,认为上帝可以给人间带来福音。但现实令人失望,他看到,当人们遭遇苦难的时候,上帝并没有显示他的仁慈,而是放任他的“天使”们制造种种人间苦难。在《经验之歌·扫烟囱的孩子》的版画中,我们看到:在黑云的重压下,身背“烟灰袋子”的衣衫褴褛的孩子,匆匆行走在风雪中的大街小巷,那是扫烟囱的孩子挣扎在黑暗社会的底层;在《经验之歌·升天节》的版画中,我们看到:在一颗枯树下,一位母亲无限忧伤地看着她死去的孩子。面对这一切,天国中的“上帝”到哪里去了呢?——“上帝与他的牧师与国王,/这一伙把我们的苦难硬说是天堂”[2]。“他们的太阳永远不会发光,/他们的田野是光秃秃的一片荒原。/他们的道路荆棘丛生,/那里就是永无止境的冬天”[2]。诗人憎恨“上帝”一伙的虚伪与凶残,憎恨他们为了营造自己的天堂,不惜将劳苦大众打入地狱的虚伪嘴脸。诗人勇敢地站在身陷“地狱”的人们一边,向“天国”宣告:“我也有地狱的圣经,这圣经世人都有,不管他要不要”[1]。
  诗人在“地狱箴言”中强调:“离经叛道是通向智慧之宫的必由之路”[3](飞白译)。他本人就是一个“离经叛道”者——他质疑“上帝”一伙推崇的圣经及法典,揭露他们对底层民众施行精神奴役的罪行,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离经叛道”的天真孩子被牧师活活烧死的悲惨故事:“天父啊,我怎么能对你,或对任何我的兄弟爱得更深?我爱你只能像那只小鸟儿,在门边上把面包屑啄个不停”(《经验之歌·一个小男孩的迷失》)[2]。孩子的天真表白,居然触怒了牧师:“牧师听到了孩子的话,激动得直抖,抓住他的头发”,“孩子的哭泣谁也听不见,哭泣的父母白白地哭泣,他们剥光他只剩一件小衬衫,用一条锁链把他紧紧锁起。便把他在神圣的场所烧死”[2]。为了解脱“上帝”们捆缚人们的精神锁链,诗人甘愿漫游于地狱之火中,只为找到那解救陷身地狱者的圣经与箴言。
  四、结语
  英国浪漫主义的起点诗人威廉·布莱克以一个真正的诗人的情怀,直面他所处的时代。当劳苦大众陷身苦难,生活于人间地狱的时候,他勇敢地投身于地狱之火,在地狱之火中苦苦追寻“离经叛道”的拯救人间苦难的地狱圣经与箴言。他化身为“上帝”们害怕的“魔鬼”,站在“魔鬼”立场上写就《天国与地狱的婚姻》。55年后(1845年),两位同样站在“幽灵”立场上的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写下了以解放劳苦大众为目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的的宣言——《共产党宣言》。又过了七十多年,布莱克的诗歌与马克思的理论,先后由周作人(于1919年)与陈望道(于1920年)译成中文[3-5]。如何从哲学的视角解析布莱克的“魔鬼”与马克思的“幽灵”之间的意义关联,是尚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威廉·布莱克著.张炽恒译.布莱克诗集[M].上海:图书出版社,1999.
  [2]威廉·布莱克著.杨苡译.天真与经验之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3]葛桂录.威廉·布莱克在中国的接受[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2).
  [4]周作人.英国诗人勃来克的思想[J].少年中国.一卷八期,1919(12).
  [5]王秋菊,李英俏.首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J].兰台世界,2004(07).
其他文献
摘 要: 《杜子春》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根据中国唐代传奇《太平广记·杜子春》改写而成的童话。异时空下的两部作品,虽然主人公相同、故事情节相似,但立意相去甚远。原作的故事承袭自佛教,以修仙炼道为主题,而芥川更深化了杜子春内心世界的探索,肯定了人性中爱之伟大。  关键词: 《太平广记·杜子春》 唐代传奇 芥川龙之介 人性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在日本文坛
摘 要: 课堂教学艺术是旨在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素质与能力的各种手段与方法,能纳入教学艺术的要素很多,包括教师教态、心态调整艺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历史与现实的“切换”艺术;激发参与、倒入历史纵深的布白艺术,等等。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学 教学艺术 学科特点    近几年来,承载中国教育理想的新课程改革逐渐进入各省的千万所中小学校,尤其是广东、海南、山东和宁夏等地区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江苏也不甘落
摘 要: 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阿瑟·威利的译作《猴》为例,通过描述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文本的选择及翻译策略,分析考察《西游记》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关键词: 《西游记》 阿瑟·威利 译本《猴》 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翻译对于文化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长时间来,人们在承认翻译的巨大作用的同时,对翻译文化的创造者——译者却评价
摘 要: 为了增强古典文献学这样说明性强的课程的教学效果,作者以为应该积极减弱其单调的说明介绍,采用叙事的授课方式,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切入授课进程。为了提高授课效益,甚至可以添加授课情节。同时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辅助手段彰显教学重点,摆脱一般性的琐碎的知识点,并佐以讨论辨析,寓教于乐。最后将古典文献学与当前的古籍收藏市场相关联,展现古典文献在当代的价值与影响,从功利的角度刺激学生对古典文献
摘 要: 有效开发和利用高校优质课程资源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为此,绵阳师范学院展开了积极探索,主要的措施有:以选修课程为纽带,实现教师特长与学生兴趣的“共赢式”发展;以精品课程为龙头,实现课程质量的“阶梯式”推进;以电脑网络为平台,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互动式”共享;以优秀师生为表率,实现师生素质的“连带式”提高。  关键词: 高校优质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
摘 要: 《蝴蝶君》作为黄哲伦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一经上映便因其巨大的成功而备受评论界关注,并成为华裔戏剧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本文试图运用热奈特的五种“跨文本关系”分析《蝴蝶君》的创作,以揭示黄哲伦卓越的创作手法,即通过积极互文,使得文本获得颠覆性的新意。  关键词: 《蝴蝶君》 “跨文本关系” 互文性    1.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汤婷婷、谭恩美、李健孙、雷祖
摘 要: 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整篇弥漫着一种浓浓的忧郁氛围。这种忧郁烘托了环境,映照了人物,使整个作品烙上深深的忧郁“气质”。作者构建作品忧郁氛围运用了多种方法、多重意象,包括“忧郁的月亮”“忧郁的雾气”“忧郁的人们”,他们的忧郁共同构建了鴜鹭湖的忧郁,让读者深深地沉浸在鴜鹭湖的忧郁之中。  关键词: 小说《鴜鹭湖的忧郁》 忧郁 月亮 雾气 人们    “九一八”后的东北平原
摘 要: 课堂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可以起到串联教与学的活动板块,避免提问零碎、肤浅、繁杂,增强教学有效性等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重点关注“主问题”的设计,带动学生对课文整体解读,长时间、深层次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等,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课堂效率 主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的“问得巧
摘 要: 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在人物塑造、主题、语言和情节等方面综合运用了各种讽刺手法,讽刺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贝内特太太、克林斯先生、凯瑟琳夫人、威克姆和宾利小姐等。通过人物形象的讽刺,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盛行的物质化的爱情与婚姻,宣扬了进步的爱情与婚姻道德观。本文通过凯瑟琳夫人的形象刻画来探讨《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
摘要: 李贺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少年聪慧,才华横溢,命途多舛,多病早夭,他既有唐代诗人共有的理想与抱负,又有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痛苦。宗室身份的自傲,满腹才华的自负,建功立业的渴望,现实生活的痛苦,使他的性格充满了矛盾,他把这一切都熔铸于诗歌之中,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美。  关键词: 李贺 人生际遇 诗歌创作    唐代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而李贺是这个星光灿烂的族群中最为特殊的人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