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作为高校管理的基层单位,班级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管理的成败。班主任作为这个基层单位的管理者,作为高校与学生联系的纽带,面对繁杂琐碎的班级事务和新时期尤其是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的90后大学生,方法不当的话,班主任可能会沉溺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之中,焦头烂额,工作效果可能是事倍功半,怎一个累字了得?而在班级的管理中,班主任所能采取的管理方法有很多,但归纳起来,从宏观来看,无非在于“情”与“法”两种。
一、何谓“情”“法”
所谓情,指情感教育,情感交流。它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所谓法,指在班级管理中,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附之以相应的处罚手段。它能够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促使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如果只有情,班级管理缺乏力度,容易造成管理上收放的随意法。如果只有法,只能规范学生的行为,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只能治表而不能治里。
二、用情感化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和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整个班级的动态。班主任在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后,要善于与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和情感的交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
(一)一条短信的关爱。
在生活中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间的距离。班主任可以通过学生的个人信息,制定出学生的生日情况总表,在每个学生生日的时候,给予短信的祝福,使远离父母身边的学生能感受到关爱。同时,在传统节日等喜庆的时刻,通过短信给予学生节日的问候和祝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无处不在。
(二)两个小时的交谈。
以宿舍为单位,每月至少与每个学生进行不少于两个小时的谈心。通过深入学生宿舍、把学生召集到会议室举行茶话会等轻松的形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动态。
(三)三个一切的落实。
根据学生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学生工作理念,切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学生教育的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关心学生的学习、纪律、生活等方方面面,从而实现班级的有序管理。
(四)四个心的投入。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做到“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做好大学生的引路人。高校的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是具有高知识、高智商的群体,在实际工作中,更加要注重做好学生引路人的角色,而这一角色的扮演,也注定要求班主任必须具备“四心”。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具有慈母般的爱心;学生工作无小事,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对他们的培养,需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发现问题的细心,并及时做好引导;同时,一切工作归根到底就是在于班主任的责任心,对班主任工作的责任感。
三、用法教化
“法”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矩就是规章制度,班规是其具体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的个性越来越强烈,对纪律的约束相对松懈,因此,由学生共同参与,制定一个属于他们的规章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订立班级规章制度,依法治班。
在实践中,根据班级的特征,通过民主决策,制定科学、完善的班规。在制定班规前,组织班团干部收集全体同学的建议,规划出班规的大纲,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制定。因为规章制度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亲自制定的,学生更能自觉地遵守班规。
(二)完善宿舍规范制度,建设和谐宿舍。
对宿舍进行规范管理,以量化方式把宿舍纪律、卫生、舍员日常行为规范等进行量化,实行班团干部、舍长包干负责的形式,使规范的量化管理与过程的动态管理相结合,促进宿舍的和谐建设和宿舍的内务整理,并利用院系文明宿舍评比的契机,积极引导各个宿舍认真做好宿舍内务;协调宿舍成员的矛盾,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三)完善班团干部的设置、分工和实行轮换制。
班委会和团支部尽量做到不重复设置,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班级管理工作中实行班团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做班委会、团支部干部。类似于“全员管理”的模式,让整个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四)健全班团干部的考核机制。
对于班团干部,实施量化考核,根据量化考核表,每个月对班团干部进行考核,针对其所管辖的日常工作,自评和同学评价结合起来,综合考察班团干部的业绩水平。
四、情与法的交融,综合提升班级的水平
用情感化,用法教化,情与法的互动与交融,去规范学生的言行,又能感化学生的心灵,达到表里兼治的目的。在这个管理方法的治理下,班级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全面的提升,班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各项比赛和活动,获奖众多,也为班级争取了荣誉。
一、何谓“情”“法”
所谓情,指情感教育,情感交流。它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所谓法,指在班级管理中,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附之以相应的处罚手段。它能够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促使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如果只有情,班级管理缺乏力度,容易造成管理上收放的随意法。如果只有法,只能规范学生的行为,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只能治表而不能治里。
二、用情感化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和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整个班级的动态。班主任在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后,要善于与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和情感的交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
(一)一条短信的关爱。
在生活中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间的距离。班主任可以通过学生的个人信息,制定出学生的生日情况总表,在每个学生生日的时候,给予短信的祝福,使远离父母身边的学生能感受到关爱。同时,在传统节日等喜庆的时刻,通过短信给予学生节日的问候和祝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无处不在。
(二)两个小时的交谈。
以宿舍为单位,每月至少与每个学生进行不少于两个小时的谈心。通过深入学生宿舍、把学生召集到会议室举行茶话会等轻松的形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动态。
(三)三个一切的落实。
根据学生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学生工作理念,切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学生教育的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关心学生的学习、纪律、生活等方方面面,从而实现班级的有序管理。
(四)四个心的投入。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做到“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做好大学生的引路人。高校的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是具有高知识、高智商的群体,在实际工作中,更加要注重做好学生引路人的角色,而这一角色的扮演,也注定要求班主任必须具备“四心”。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具有慈母般的爱心;学生工作无小事,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对他们的培养,需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发现问题的细心,并及时做好引导;同时,一切工作归根到底就是在于班主任的责任心,对班主任工作的责任感。
三、用法教化
“法”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矩就是规章制度,班规是其具体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的个性越来越强烈,对纪律的约束相对松懈,因此,由学生共同参与,制定一个属于他们的规章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订立班级规章制度,依法治班。
在实践中,根据班级的特征,通过民主决策,制定科学、完善的班规。在制定班规前,组织班团干部收集全体同学的建议,规划出班规的大纲,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制定。因为规章制度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亲自制定的,学生更能自觉地遵守班规。
(二)完善宿舍规范制度,建设和谐宿舍。
对宿舍进行规范管理,以量化方式把宿舍纪律、卫生、舍员日常行为规范等进行量化,实行班团干部、舍长包干负责的形式,使规范的量化管理与过程的动态管理相结合,促进宿舍的和谐建设和宿舍的内务整理,并利用院系文明宿舍评比的契机,积极引导各个宿舍认真做好宿舍内务;协调宿舍成员的矛盾,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三)完善班团干部的设置、分工和实行轮换制。
班委会和团支部尽量做到不重复设置,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班级管理工作中实行班团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做班委会、团支部干部。类似于“全员管理”的模式,让整个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四)健全班团干部的考核机制。
对于班团干部,实施量化考核,根据量化考核表,每个月对班团干部进行考核,针对其所管辖的日常工作,自评和同学评价结合起来,综合考察班团干部的业绩水平。
四、情与法的交融,综合提升班级的水平
用情感化,用法教化,情与法的互动与交融,去规范学生的言行,又能感化学生的心灵,达到表里兼治的目的。在这个管理方法的治理下,班级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全面的提升,班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各项比赛和活动,获奖众多,也为班级争取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