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中国在西方的最有力的支持者?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ing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英国首相卡梅伦第二次访华成行,中英关系再度步入正轨。当今英国越来越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对中国崛起持积极态度,对华关系更着眼于经贸关系,注重互补性利益的互动,注重结合中国最新改革和未来变化。英国这一系列对华政策的背后是英国外交战略的调整,而要探究英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原因需要考察历史和政治传统、国际格局和国内外形势变化、内政和政党政治等因素。今后十年,中英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但也不能忽视干扰两国关系的偶发因素。
  【关键词】英国 对华政策 外交战略 现实主义 经贸关系
  【中图分类号】D75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末,英国现任首相戴维·卡梅伦访华,陪同人员有6位内阁大臣、121家企业和100多位商界领导人。这是卡梅伦任内三年第二次访华,也是中国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后的第一次到访。2012年卡梅伦也曾有访华计划,但因其接见达赖而被取消。卡梅伦的访问被视为中英外交关系“冰冻期”的融冰之旅。
  此次访问前两个月,多位英国政府高官和金融界人士先期访华,包括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爱德华·戴维(Edward Davey)、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和伦敦市市长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交通大臣帕特里克·麦克洛克林(Patrick Mcloughlin)。从卡梅伦访华的陪同人员安排来看,英国对外交政策中的经济和贸易因素的重视程度十足。英国《金融时报》称之为“招揽生意”。卡梅伦访华前夕,亦有一些热身活动,包括参观伦敦的中国国画展,开设新浪微博个人帐号,在其访谈中他谈到,此行目的是确保英中两国保持友好和紧密的联系,并建立两国间更有力的联系,包括商贸双赢关系。
  2010年卡梅伦的访华团曾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包括4位内阁大臣、50位商界领导人,领域涵盖金融、绿色低碳、能源、教育等;而2013年的访华团人数又创新高,此次贸易代表团成为新的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从商业到科技,从文化到环境,从大型企业到中小企业,不一而足。访华3天,英方签署了价值56亿英镑的协议,包括捷豹路虎的45亿英镑出口合同,创造了1500个工作岗位,满载而归。卡梅伦在到达北京后宣布英国将成为“中国在西方的最有力的支持者”,将利用其政治影响推动中国与欧盟之间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真正落实“最有力的支持者”的承诺。
  审视初露端倪的卡梅伦对华政策及近十几年的中英关系发展规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在英国外交格局中地位不断上升,这不仅延续了其传统外交政策中实用主义和国家利益至上原则,而且更加凸显出经济和贸易的重要作用。
  英国对华政策的特点
  20世纪以来,中英两国经历了“从陌生到了解、从敌对到友好、从不平等到平等、从竞争到合作的整体上升曲线。这条曲线时有起伏,常有波折,但这并没有改变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总体趋势”。①1950年,英国承认新中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1954年,中英两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升级为大使级。1997年,中英顺利实现香港政权的交接。1998年,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访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4年,中英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为重要的是,2008年英国明确宣布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足以显示英国对中国的尊重。2009年2月,英国外交大臣密利班德(David Miliband)在《英国与中国:交往的框架》的政策白皮书中,将中国列为英国未来外交的“重大优先事项”。可以说,工党执政的十几年是中英关系最好的历史时期。
  2010年,保守党卡梅伦政府接替工党政府后依然坚持中国在英外交战略格局中的首要地位这一基本战略,但为满足某些利益集团的压力需求,卡梅伦一度会见达赖,致使中英关系停滞不前。遭受这一事件严重后果后,卡梅伦及时加以修补,使双边关系重新走向正轨;其对华政策也可从中略见一斑。
  首先,越来越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在传统外交战略中,英国始终把英美特殊关系作为突出选项。随着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中英之间的主要矛盾业已解决,双边关系逐渐热络起来,先后从战略伙伴关系上升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和完善了包括两国总理年度会晤、经济财金对话、战略对话和高级别人文交流等在内的各项机制,双方在全球性问题上密切沟通和合作。卡梅伦政府更为重视与新兴国家尤其是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任内三年越来越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卡梅伦当选首相后,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卡梅伦通电话,卡梅伦强调“英国将奉行积极的对华政策,愿同中国保持高层交往,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推动中英关系继续向前发展”。②卡梅伦上任半年内就访问了中国,之后短短三年内(实际上原计划是两年内)访问中国两次,多名政府要员和重要商界领导人陪同,凸显中国在英国对外关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其次,对中国崛起持积极态度,认为是机遇而非威胁。英国将中国视为重要的合作者而非竞争者,抓住中国崛起的机遇谋求自身经济利益。实际上,从布莱尔的工党政府开始,英国就把中国的发展和崛起看作挑战中的机遇。2008年,前首相戈登朗在接受英国独立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对华关系将成为英国“繁荣的源泉”。2010年10月,卡梅伦第一次访华期间在北京大学演讲时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提出“把中国作为一个重要伙伴,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环球视线》的采访时,卡梅伦表示:“中国的崛起是非常惊人的。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威胁,我想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他们应该将中国的崛起视为一个机会,一个让世界发展的机会,一个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机会,对我们来说就是同中国合作,共同解决一些问题的机会。”③2013年访华期间,卡梅伦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再次表示,“中国的崛起明显是一种机遇而不是威胁”,英中两国有着非常大的合作空间,且两国的伙伴关系可以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回到英国之后,卡梅伦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表示英国赢得全球竞争需要与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合作:“我们正身处全球竞争中,我希望英国在这场竞争中获胜。如果我们发挥全部的力量并与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些国家——中国无疑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建立关系,那么我们就能取得成功。”④英国对中国的这种认知,极大地不同于把中国的发展看作是威胁的一些西方国家。   第三,对华关系更着眼于经贸关系。客观地讲,尽管中英关系是一种全面性的关系,但是经贸关系在其中占主要地位,近年来中英关系的互动大部分都集中于贸易和投资两项。2010年3月,工党政府外交大臣曾就两国经贸关系表示,面对中国经济8%的增长率,英国的许多企业都将中国视为未来最大的增长市场,深陷金融危机的卡梅伦政府同样不会忽视如此庞大的市场。卡梅伦的两次访华都带领了最大规模的代表团,代表团成员有很多商界领导人,访华具体行程多是为推动合作项目的签署、为落地中国的英国企业站台,或是进一步促成经济合作谈判的顺利开展、中国企业在英投资领域的开拓、英国企业在中投资的顺利对接,这两次的目的都是加强中英之间的经贸合作。
  在贸易方面,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英国需要通过与经济大国中国的经贸合作以更快地摆脱困境。2009年11月,尚处于在野地位的保守党就专门成立议会“保守党中国小组”,以加强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联系。2013年10月,在保守党会议的演讲中,卡梅伦提到“中国”两次,其中第二次就是在论证任内英国经济的好转时,提到“出口中国的贸易量提高”。⑤在2013年访华行程中,卡梅伦积极扮演起“首席推销员”的角色,为英国公司和英国产品进入中国寻找渠道、推广市场。例如,卡梅伦主动要求会见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就如何通过互联网渠道扩大中英之间的商品贸易往来(尤其是推动英国的中小企业在中国的电商平台发展)进行沟通;阿里巴巴还在卡梅伦的引见下与英国投资贸易总署签署了备忘录。自2007年起,中国一直是英国最大的出口国,而英国是欧盟中最大的对华投资国。
  在投资方面,过去的18个月中,中国对英国的投资总额超过之前30年的总和,2012年中国企业在英投资并购金额达89亿多美元,接近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的12.5%。英国成为中国第四大投资目的地国。一方面,中国投资涵盖英国的诸多行业:从工业如汽车制造业到房地产,从基础设施建设如英国高铁项目到民生建设如泰晤士水务公司,从希思罗机场到核电站,都有中国的投资。来自中国的大量资金投入,对英国的经济复苏起到强大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不仅是在经济恢复上,英国还借助中国资本以更为主动的姿态参与经济危机洗牌后的全球经济竞争。2013年,中国的吉利集团收购伦敦出租车公司,挽救了濒临破产的伦敦出租车公司,恢复了其在英国本土的生产工厂,提升了当地的就业率;下一步,伦敦出租车公司将在中国资本的助力下进军全球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与中国的投资合作关系的互信在迅速加强,英国的核电站项目向中国资本开放,并允许中方掌握相当份额的股权,如中国广核集团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原则上将持有英国萨默塞特郡的欣克利角核电项目的30%到40%股权,而且中国公司还将被允许在英国本土建设和运营核反应堆。广受关注的欣克利角核电项目无疑是中国核电产业“走出去”的里程碑:一方面,这是中国核电业首次投资发达国家;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核电业第一次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海外投资,与此前对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援建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⑥
  第四,注重互补性利益的互动。卡梅伦政府对华着力推动的是英国的专长领域,与中国的利益需求形成互补,从而促进更大范围、更高程度的合作。具体来说,中国目前是制造业大国,而英国在金融方面具有全球性的优势;伦敦是世界货币交易中心,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需要选择适合的人民币离岸中心。
  2013年10月,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访华,谈判成功,伦敦拿下800亿人民币额度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目前,中国批准的共计1800亿元人民币中伦敦就占了800亿,成为大中华区之外第一个、继香港之后的第二个地区,由此巩固并提升伦敦作为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蓬勃发展也有助于加速人民币国际化。
  除了互补性利益外,中英双方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有着不同于美欧的经济利益诉求,其核心表现是:两国都支持开放自由贸易政策,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2013年访华期间,卡梅伦在与李克强总理会晤时表示,英国支持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会利用政治影响推动中国与欧盟之间签署自由贸易协议。李克强总理也指出,希望英方继续坚持反对保护主义的立场,坚持市场透明开放。⑦目前,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在可见的未来遇到的贸易摩擦可能加大,碰到的贸易壁垒可能更多,美国和欧盟等主要经济体也更趋向于制造中国商品输出的障碍,贸易保护主义回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欧盟的重要大国,英国支持中国的自由贸易立场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英国还寻求未来参与中国开拓非洲市场的可能。伦敦金融城市长、复兴投资组织主席白尔雅(Michael Bear)亦表示,中国的足迹已经遍布非洲,在基建上非常有实力,能够提供融资,而英国则积累了几个世纪的工程和创意设计,两者合作能为非洲创造最有利的条件。⑧在卡梅伦2013年访华期间的中英工商峰会中,中英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合作论坛的讨论是最为热烈的,而且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
  第五,注重结合中国最新的改革和未来的变化。卡梅伦是首位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访华的西方国家首脑,充分注意到了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出的对于英国而言的利好消息。习近平在会见卡梅伦时指出,“我们正按照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总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英国以服务业特别是以金融服务业见长,也在大力推行改革,欢迎外来投资。双方加强合作正当其时。希望英方在对华合作上更加积极开放,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卡梅伦也表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宏图,令人刮目相看。相信中国一定能实现既定目标。中国扩大内需,对英国是巨大商机。英方欢迎中国投资英国基础设施建设、核电等领域”。⑨
  中国的深化改革将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包括资本自由化和内需的扩大。英国尤其注意到了中国今后城镇化、社会老龄化、西部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广阔市场前景。因此,在2013年访华期间,卡梅伦还前往成都访问,表示中国西部将会迎来经济崛起,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访问加强中英双边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交流,创造中英投资就业机会。针对未来中国老龄化社会可能出现的大量对医疗和养老服务的需求,英国政府推动英国的医疗服务企业进军中国的医疗市场和养老产业。卡梅伦在访华期间与中方签订了1.2亿英镑的中英一揽子医疗保健协议,例如英国的医疗企业斯诺非公司(Sinophi)将与江苏省最大的医院之一——淮安第一人民医院成立合资企业和合资医院。   英国外交战略调整及其原因
  英国及卡梅伦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背后,是英国对于自身国际地位的定位在中国身上的集中体现。应该把英国对华政策变化放在英国整个外交战略调整的大框架中来理解,它既是英国外交政策务实性与实用性的体现与延续,又是历届英国政府对国际政治现实反思的结果。
  2003年,布莱尔政府追随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此举不仅没有达到维护本国利益之目的,反而由于“参加伊拉克战争一事损害了英国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信誉”。⑩随后,英国左右政党都开始对英美特殊关系进行反思。2010年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组阁之后,联合政府发布了一份纲领性的政策文件。结合之后三年的外交实践,卡梅伦联合政府的外交战略有几方面调整。
  首先,既要坚持英美特殊关系,又不能盲从美国的外交政策。对美关系是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重心,但如何拿捏和把握分寸一直在考验着英国政府。布莱尔政府紧跟美国导致英国声誉与利益共损,布朗接替布莱尔任首相后开始纠偏。保守党—自民党上台后则进一步深刻反思,认为前任工党政府在过去十几年间对美国盲目跟从,丧失了英国外交自身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通过影响美国来发挥英国影响力的努力实际上并未取得成功,因此,本届政府在前述纲领性政策文件中表示与美国“保持牢固、紧密和坦诚的关系”,对美政策部分只有这句话。此外,外交大臣黑格还强调英国作为美国的盟友,要在必要的时候表达坦率的意见。
  第二,重视发展与新兴国家的关系。现任外交大臣黑格在英国皇家三军防务与安全研究所阐述保守党外交政策框架时,就谈过英国需实行具有本国特色的外交政策,除了欧洲和美国之外,英国需增强和加深与其他国家的联盟和友谊。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洛宾·尼布利特(Robin Niblett)亦在《量力而行:反思英国在变化世界中的角色》一文中指出,英国需在更趋多样化的世界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持续扩大合作伙伴网络,加深与合作伙伴的双边关系。其中,中国就是英国现阶段最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第三,对不同方面的外交关系进行剥离,对传统盟友保持安全合作和支持,与新兴大国维持经济合作,但未来有可能进一步借助后者逐渐增强的政治力量。英国在政治领域依然与传统盟友保持合作。外交大臣黑格一上任就前往美国与国务卿希拉里会面,并表示“美国毫无疑问是英国最重要的盟友,两国在军事、外交、情报和安全等领域都密切合作”。就在卡梅伦访华之时,英国国防大臣则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上力挺日本。2013年12月2日,英国国防大臣访问日本,表示支持日本对中国划定防空识别区的立场。在传统盟友之外,英国与新兴国家这些“新朋友”的关系大都限于解决英国的燃眉之急——经济问题。除了与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合作之外,英国还推动与印度、土耳其等国的经贸往来。卡梅伦在2013年2月率领庞大代表团访问印度,表示希望与印度建立“特殊关系”,重点也在推动经贸合作;同时,也于2010年7月访问土耳其,希望积极发展经贸关系,支持土耳其加入欧盟。
  第四,扮演平衡与中介角色。英国开始改变自身定位,试图以更为独立的能动性发挥平衡作用和中间力量。英国希望扮演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发展中国家之间、中国与美国之间、中国与欧盟之间、土耳其和西巴尔干岛之间等双边关系中的中间角色:对中国承诺要做“在西方的最有力的支持者”、“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推动中国与欧盟之间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对土耳其、西巴尔干半岛承诺要支持它们加入欧盟;对印度承诺要建立“特殊关系”,而“特殊关系”一词此前只用于英美关系。
  英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原因需要从历史和政治传统、国际格局和国内外形势变化、内政和政党政治等因素来考察。
  作为曾经的霸权国和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有着具有自身特色的丰富而深厚的国际战略经验和传统。从政治和历史传统来看,英国历来奉行现实主义,从自身利益出发。具体表现为审时度势,根据国际时局和国内外形势的需要调整外交战略,努力使自己不处于过分被动、尴尬的境地,知所进退,更好地保住自己的利益。一言以蔽之,英国外交立足于现实,讲究务实性,追求利益目标。十九世纪帕麦斯顿勋爵有句世人耳熟能详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是永恒和不变的。”这句名言精辟地反映出英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方针,即从英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分清敌我的外交政策。因此,英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包括对华政策,都是从英国的利益出发来制定和调整的。
  考察当下符合英国利益的外交政策,需从其国内外形势的现实出发,对英国的国际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这也有助于预判其最可能采取的、能够维护并促进英国利益的外交政策。从英国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来看,国外形势的变化是国际格局的变化,国内形势的变化是经济危机的影响。
  从国外形势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受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对美国、欧洲乃至全球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国际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发生的次贷危机使美国遭受巨大的经济打击,加上之前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对美国国力的消耗,以及美国推行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民主”的祛魅,使得美国一超独霸的地位受到很大削弱。接下来的欧洲债务危机则使另一个国际政治主要行为体——欧盟深陷经济泥潭,欧盟的前途命运再次不甚明朗,“疑欧论”和“脱欧论”甚嚣尘上。在美国和欧洲经济备受负面影响的同时,中国等新兴国家继续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已是124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76个。仅五年时间,中国便超过美国成为众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其中包括韩国、澳大利亚等美国的盟国。最新数据显示,到2012年底,中国已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国际战略格局从冷战结束时的“一超独霸、多强并立”向“一超主导、多强制衡”转变,甚或是向中美两极化转变。因此,在国际政治秩序变革中,英国需要重新定位其国际角色,否则其国家地位、实力及其对世界事务的影响都将产生极大衰落。   除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外,从英国的国内形势来看,在现状和未来两个方面都问题重重。卡梅伦政府上台后,英国面临诸多经济问题:经济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GDP增长缓慢,复苏速度不容乐观;财政赤字高企;通胀率处于高位;英镑受金融危机影响,在汇市加速暴跌。为了摆脱经济困境,英国需要与经济快速发展、内需市场庞大、有资本输出需求的新兴国家合作。放眼未来,英国在今后几年内仍会经济吃紧,依然需要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保持经济合作。2014年1月初,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称2014年对于英国经济而言将是痛苦的一年。英国在过去的一年里财政赤字占GDP的5.2%,虽然本届政府3年来节衣缩食,财政赤字减少了1/3,失业率下降,但是依然存在借贷庞大、丧失3A主权信用评级、对欧盟成员国贸易逆差继续增大等问题,债台高筑的英国“在(我们的)经济体系中隐藏着更大、更深层次的问题”。
  从内政和政党政治来看,2010年5月英国大选中出现了“悬置议会”。作为传统的两党制国家,“悬置议会”在英国历史上是少见的,之前只在1974年和1929年出现过,且持续时间不长。2010年的悬置议会具体表现为,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战胜布朗领导的工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然而保守党、工党、自民党三大主要政党没有一个能够以绝对多数组阁。经过紧张谈判,最终保守党与自民党组建联合政府,保守党领袖卡梅伦担任首相,自民党领袖尼克·克莱格担任副首相。英国由此进入保守党和自民党联合执政的时代。
  就政党的立场和主张来看,联合执政的两党在外交政策上有同有异,而联合政府的外交政策自然也就与此紧密相连。由于在该届政府中两党实力悬殊,因此力量强大的保守党将占据主导地位。但又由于是悬置政府,联合政府中的小党变得举足轻重,一旦两党在任何方面产生难以协调的分歧,小党将退出联合政府,政府就失去了议会下院的多数支持而不得不解散,因此保守党亦需考虑自民党的意见。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方面,英国的外交政策是两党妥协的产物,其纲领、战略、政策、决策模式都是两党商定的结果;另一方面,外交政策将更多体现保守党的主张。
  英国未来十年间对华政策预测
  由于中国经济崛起的速度和规模依然处于高位,英国与中国的经济差距将被拉大得更快。由于经济利益巨大,英国不会采取与中国对抗的政策,相反,至少在它从经济危机中完全复苏之前,还会采取较为积极的经济外交政策。
  虽然英国在经济总量上与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但它在一些方面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这些方面正为中国所需。最重要的一点是,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英国的支持。中国新一届政府最重要的经济改革举措之一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这是中国经济崛起必不可少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伦敦是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而随着人民币从贸易货币变成投资货币,伦敦成为人民币海外离岸中心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起到重要作用。其次,英国素来支持自由贸易,今后也会继续坚持自由贸易,这是由它内在的经济结构决定的。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在接下来的10年中将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战,而英国作为美国的特殊伙伴、欧洲传统三强之一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宗主国,在更为险恶的贸易环境中与中国立场一致,坚持并呼吁贸易自由,这在国际社会中对中国还是有所帮助的。因此,中国也不会采取与英国对抗的政策,而是会在保持并深化与英国的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发展在金融货币和贸易自由立场等方面的合作。
  最后,同样不能忽视干扰两国关系的偶发因素。众所周知,即使在中英关系的最好时期,也一度出现过所谓的阿克毛事件、达赖问题等。鉴于国际政治形势发展的瞬息多变、英国议会民主之下的党派斗争和党派内斗,以及政治家为满足不同利益集团的压力的选票需求,未来中英关系还可能不时地因为人权问题、西藏问题等发生摩擦,甚至也会因为经济和贸易的密切交织而导致双边摩擦与纠纷,进而被不同党派和力量利用来制造事端,最终影响中英关系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注释
  刘晓明:《打造中英关系精彩“下一季”(大使随笔)》,《人民日报》,2013年8月12日,第3版。
  《温家宝与卡梅伦通电话,卡梅伦称奉行积极对华政策》,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yingguodaxuan/zuixin/detail_2010_05/12/1510798_0.shtml,2014年1月19日访问。
  《卡梅伦称中国崛起是一个机会而非一种威胁》,http://news.sina.com.cn/c/2010-11-10/075221445663.shtml,2014年1月19日访问。
  《外媒:卡梅伦称赢得全球竞争要靠中国》,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2/06/c_125817007.htm,2014年1月19日访问。
  参阅卡梅伦2013年10月23日在保守党会议上的演讲。
  谭保罗:《中国核电业试水“出海”》,《南风窗》,2013年第24期,http://www.nfcmag.com/article/4395.html,2014年1月19日访问。
  《推动中英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开启两国共同增长和繁荣发展新进程》,《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日,第1版。
  《卡梅伦携最大商团访华,力争成为中国最有力支持者》,《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12月3日,第A06版。
  《卡梅伦见习近平李克强赞三中全会:“令人刮目相看”》,http://www.szhgh.com/article/netizens/201312/38662.html,2014年1月19日访问。
  Robin Niblett, "Playing to its Strengths: Rethinking the UK’s Role in a Changing World", London: ChathamHouse, June 2010, p.9.   The Coalition: Our Programme for Government by the Conservative Party and 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78977/coalition_programme_for_government.pdf.
  William Hague, "The Foreign Policy Framework of a New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10, March, 2010,http://www.rusi.org/events/ref:E4B91259F1741D/.
  William Hague, "The Foreign Policy Framework of a New Conservative Government",speech at the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London, 10 March 2010.转引自叶建军:《调整与定位:英国对“英美特殊关系”的反思》,《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8期。
  Robin Niblett, "Playing to its Strengths: Rethinking the UK’s Role in a Changing World", London: ChathamHouse, June 2010, pp. 13,17.
  Hague meets Hillary and praises "most important ally" in US trip, http://www.heraldscotland.com/news/politics/hague-meets-hillary-and-praises-most-important-ally-in-us-trip-1.1027865,2014年1月19日访问。
  陈乐民主编:《战后英国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12页。
  赵怀普:《关于英国对华外交的几点思考》,《国际展望》,2010年第1期。
  《中国最大贸易合作伙伴远超美国成为全球贸易主导者》,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3_12_27_195361.shtml,2014年1月19日访问。
  朱成虎:《关于当前世界战略格局的几点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2期。
  《英国或将引发欧债危机又一波》,《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月9日,第6版。
  李筠:《2010年大选后的英国政党政治》,《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9期。
  2009年12月29日,英国毒贩什肯·阿克毛在乌鲁木齐市被注射执行死刑。该事件在英国掀起轩然大波。英方认为此人患有精神疾病,要求中国对阿克毛从轻判决,但中方则态度强硬,认为这只是一起孤立的刑事案件,与其他问题无关,强调中国司法的独立性,不容外来干涉,加之刚结束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谈判会议失败,英国片面指责中国从中作梗,导致中英关系一时陷入低潮。就西藏问题而言,首相梅杰、布莱尔、布朗乃至当今的卡梅伦,都曾在不同场合会见达赖,进而影响双边关系。
  责 编/赵斯昕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在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以及人口红利消失之后,劳动力投入型的增长模式不再可行,急需挖掘新的经济增长源泉。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者技能的需求大大提高。如何避免教育回报率下降产生的负激励,发挥国家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恰当作用,创造新的人力资本源泉,是当下该思考的问题。政府要发挥恰当作用,通过合理的制度,促进教育发展。教育发展也要靠人力资本回报所产生的激励,通过社会、家庭和个人的需求而
【摘要】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战略使用了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已被普遍接受了的“印太”概念,其在地理空间、地缘战略指导思想、拉抬印度、重视印度洋等方面均对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政策有明显继承。但由于美国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印太战略在重视海上安全的同时,对涉华经济竞争格外关注,并试图充分发挥美日澳印四边机制的作用。印太战略虽得到日澳印等国的认同,但仍面临大战略指导思想缺失、政策投入不确定
形容已婚女性外遇的成语“红杏出墙”的典故,通常认为是出自南宋的江湖派诗人叶绍翁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尽管早于叶绍翁生活时代的陆游也有“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但不大为人提及,把“红杏出墙”的专利权还是给了名气不及陆游的叶绍翁。  “红杏出墙”的专利归谁,暂且不论,叶绍翁的这首诗要比诗人本身有名。为人们耳熟能详,大概要归
[摘要]当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遇到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笔者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平等就业权受到侵犯的表现及成因做简要分析,提出了通过建构完善合理的立法体制、立法原则及具体保障措施等途径实现应届大学毕业生平等就业权在就业领域的实现。  [关键词]大学毕业 生平等就业权 实现 途径    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事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事关人才强国的百年大计,事关改革发
【摘要】中国改革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的、渐进型的改革模式。面对转型期的经济社会矛盾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改革模式的侧重点必须调整,未来将更加强调共同富裕、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  【关键词】中国改革模式 矛盾 共同富裕    中国改革模式的关键是“中国特色”    我国经济改革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同我国特有的改
【摘要】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它对市场经济运作具有一定的说明作用,可以批判地借鉴吸收;但作为当代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国际垄断资本集团的核心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则必须坚决地反对和抵制。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近二、三十年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在我国渗透流行,自称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影响到学界、媒体以及一些执政官员,现在确实需要认真清理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了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激活更大发展潜能,制定国家发展空间布局新战略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依据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基于大国复兴的新使命,系统谋划了新时期我国发展空间布局的新战略,确立了陆域与海域统筹开发的大国土观,极具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其中,长江经济带这一重
【摘要】浙江省A县H村“村民财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创新源于村民自治“五步法”机制,它一是突破了“宪法财产权”关于公民因纳税而参与公共预算的民主财政理论范畴, 二是突破了“政治嵌入”关于公民从体制外非制度性“嵌入”政治活动的利益表达理论范畴,三是突破了“正当妥协”关于国家政治权威与民间社会权利之间宽容妥协的协商民主理论范畴。因此,在照搬财政立宪主义理论却无益于中国代议制民主政治发展之困局下,运用“宪法
郑思肖是宋元之际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寒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抒写了诗人的忠肝义胆,深为后人推崇。从元至清,历代文献对郑思肖的这首咏菊诗均有记载。如元代王逢《梧溪集》,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程敏政《宋遗民录》、徐《榕阴新检》、蒋一葵《尧山堂外纪》、邵经邦《弘简录》,清人潘永因编《宋稗类钞》、徐枋《居易堂集》、洪亮吉《北江诗话》、邵长蘅《青门剩稿》、况周颐《蕙风词话》、郑方坤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斑马鸣。  李白这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写作时间、地点都不清楚,学者或认为开元二十六年(738)作于南阳,或认为天宝六载(747)作于金陵,但这都不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因为这显然是一次普通的送别,对象并没有提供给李白太多可以入诗的素材,诗人只好选择较少个人色彩的内容,来完成一篇略尽送别之谊的作品。  送别是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