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心理断乳期儿童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6810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进入中学以后(12~14岁)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称此时期为“心理断乳期”或称为“第二反抗期”。
  此期孩子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独立感增强,独立要求迫切;②产生成人意识;③自尊心和塑造自己的需要增强;④情绪闭锁,出现“第二次反抗”。
  如何对待第二反抗期的孩子呢?
  第一是理解他们。孩子出现心理上的变化,想摆脱家庭和父母、老师的约束,并出现各方面的“反抗”情绪,是其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无须大惊小怪。
  第二是改变态度。此期儿童成人意识增强,他们希望别人,尤其是父母,把他们当成大人看待,所以成人必须改变对他们的态度,不要还把他们当孩子。由于他们独立意识更强,希望父母不要管束他们,父母也要相应改变做法,不要还像以前那样把他们当小孩子管得死死的。
  第三是接受考验。父母须经受来自几方面的考验:①孩子已自觉是大人,要求独立、自尊,要求和父母“平起平坐”,而父母一直把他们当孩子,转变这个观念相当困难;②此期孩子有成人意识,但知识还不够,办事能力还差,心理出现不协调。他们面对陌生的世界,虽然雄心勃勃;但在实际生活中又处处碰壁,常常以失败告终,因而常常憎恨自己的软弱无能并进而仇视父母的管束,行动上处处要摆脱父母的束缚,父母会处处碰壁;③此期孩子有意无意地反抗父母;④此期孩子心理矛盾和烦恼比较多,常常借故在父母身上寻求发泄,父母无故成为“出气筒”;⑤随着与孩子表面关系的疏远,文化差异的代沟随之加深。父母应甘当“出气筒”,接受考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消除子女反抗心理加重的重要诱因。
  第四是深化感情。此期的孩子表面上对儿时所喜欢的父母温情会十分反感,父母应该认真观察和分析孩子感情上的新需要,巧妙地转变对子女的感情表达。不妨研究一下,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与他的同龄朋友玩得那么投机,感情如鱼似水呢?因此,应放掉一些“父母角色”与权威。
  第五是转换角色。深化感情需要父母放弃一部分“父母角色”,与孩子适当建立一点“哥儿们意气”,只有这样,才能谈到对孩子的指导和帮助。你可以分析一下,你的孩子听谁的话最多,恐怕是“哥儿们的”,而不是你们的。假如你能首先进入“哥儿们”角色,你对孩子的帮助和引导才会更有效。每个父母应该看到子女是既想脱离父母,又舍不得脱离的特殊心理状态。如果父母对子女横加干涉,会使孩子的反抗加码;反之,孩子却会悄悄地向你请教。父母要善于利用少年反抗与服从,自主与依赖的矛盾心理,因势利导,多加鼓励才是上策。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需要教育、指导和帮助。而他们又很不希望这种帮助来自于父母,所以要求父母暂时转换角色,“改头换面”,变成孩子的朋友,或者老师(如果孩子对“老师”角色高度崇拜的话),再给孩子无私的帮助,使孩子心理上下了台阶,实际上得到了指导和帮助。
  第六是与孩子“并肩战斗”。与孩子一道分‘析、一道决策、一道实践,“并肩战斗”,共同提高,让孩子通过实践增加知识,增长才干;通过实践让孩子发现身边的“老师”。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河南省结核病防治机构工作人员结核病感染情况.方法 于2005年1月从河南省109个县中随机抽取40个县,对抽取的县及所有市级结核病防治机构(18个)的所有在职工作人员(独立结核病防治机构调查对象为全体职工,非独立结核病防治机构调查对象为从事结核病诊治、检查、督导、检验、护理等所有医务人员以及所属行政后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调查对象进行PPD皮试检查.结果 2153人接受了PPD皮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