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CDFI联合应用对PHPT的诊断及甲状旁腺病灶大小与泌尿系结石相关性研究

来源 :医学影像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CT与CDFI联合应用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患者甲状旁腺肿物体积与泌尿系结石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我院确诊为PHPT的患者37例为观察对象,根据结石发生次数的不同分为初发组、再发组及多发组,分析三组患者的实验窒指标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三组组间比较,随着结石的发生次数增加血钙升高,血磷降低,甲状旁腺肿物的体积增加;2)泌尿系结石发生次数与甲状旁腺肿物体积两者呈显著正相关;3)CDFI及CT联合检查可增加对甲状旁腺肿物及泌尿系结石的检出率.结论 CDFI及CT联合诊断可提高PHPT的诊断率,更好的帮助临床对PHPT患者进行诊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医疗资金负担.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家庭延续性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I)生长发育指标及再入院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8例VLBWI,按建档时间不同分成2组,各54例.常规护理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延续护理组于常规护理组基础上接受家庭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比2组出院时、满6个月时生长发育指标(头围、身长、体重)、再入院率(呼吸道感染、脐部感染、消化道疾病、皮肤黏膜感染、营养不良等)、患儿家属VLB-WI认知水平.结果:延续护理组满6个月时头围、身长、体质量优于常规护理组(P<0.0
目的 探讨儿童胶质母细胞瘤CT/MRI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其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19例1~13岁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灶位于额颞顶叶8例,脑干4例,脑室4例,丘脑2例,小脑1例.胶质母细胞瘤中11例无明显水肿(57.89%),6例表现为重度水肿,12例伴有囊变坏死(63.16%),CT平扫肿瘤呈等或稍高密度,伴出血时呈明显高密度影,MRI实性成分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大部分呈明显不规则强化,2例位于脑干病灶未见明显强化,14
目的 探讨静息状态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大脑神经元自发活动及认知功能是否存在联合损伤效应.方法 选取1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T2DM+ HTN)及18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T2DM)行fMRI检查及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观察组间低频振幅(ALFF)改变的脑区及神经心理学量表差异,并以组间差异脑区为感兴趣区(ROI)与神经心理学量表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相对于单纯T2DM患者,T2DM+ HTN患者双侧后扣带/楔前叶ALFF值减低,并且T2DM+ HTN患者活动减低脑区与连线测试A(TMT-A)负相关
患者女,25岁.背部疼痛15天,双下肢麻木、行走不稳,胸部紧束感伴小便费力1周.体格检查:T4以下深浅感觉减退,左下肢跟膝胫实验阳性,左侧Hoffmann征(+)、双侧巴宾斯基征(+)、左侧膝腱反射(++++)、踝阵挛(+).rn胸椎MRI检查:T4水平椎管内脊髓外类圆形软组织结节大小约:1.2 cm ×1.1 cm×1.2 cm,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病灶以宽基底与脊膜相连,脊膜增厚、强化,脊髓受压右移(图1A~1F).MRI诊断:脊膜瘤.行手术切除送病理:大体标本肿瘤为淡红色,血运丰富,
目的 探讨神经型布氏杆菌病(neuobrucellosis,NB)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选取行头颅MRI平扫和/或增强及临床检查确诊的13例NB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脑脊液检查结果:6例(46.2%)糖减低,8例(61.5%)氯化物减低,11例(84.6%)蛋白升高,10例(76.9%)潘氏实验阳性.10例(76.9%)细胞数> 10个/uL,其中9例行脑脊液细胞分类,8例(88.9%)表现为单核细胞升高.MRI表现:9例(69.2%)侧脑室旁可见异常信号,6例(46.2%)脑脊膜受累
患者女,35岁.15天前无意间扪及右下腹部肿物,质硬,活动度好,有压痛,近期有尿频、尿急、尿痛.查血白细胞11.73×109/L,C反应蛋白43 mg/L.彩超提示子宫右前方混合性回声团块,边界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向脐部延续.下腹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提示膀胱顶部至脐根部囊实性占位,实性成分强化明显,囊性成分未强化.18 F-FDG PET/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为15.8,延迟后FDG摄取较前增高,SUVmax18.1.术后病
目的 探讨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multinodular and vacuolating neuronal tumor,MVN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MVNT的认识.方法 选取3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MVNT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颅脑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临床表现右手指麻木,1例为“失神”发作,1例临床表现有头痛,曾有突发晕厥病史.MRI表现可见2例病灶位于额叶,1例病灶位于左侧颞叶.3例病灶内均见多个类圆形小结节,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均未见强化,均无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弥散不受限.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椎-基底动脉先天变异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356例患者的CTA资料,回顾性分析椎-基底动脉口径、起源、路径、窗式等变异.结果 诊断为椎-基底动脉先天变异398例(29.35%):基底动脉发育不良23例(1.70%),椎动脉发育不良219例(16.15%),单干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21例(1.55%),椎动脉起源变异45例(3.32%),椎动脉走行变异156例(11.50%),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开窗畸形51例(3.76%),永存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5例(0.37
目的 探讨双源CT超低管电压、超低管电流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儿童副鼻窦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80例临床怀疑副鼻窦炎的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A)、实验组(B)两组,对照组(A)40例采用内部低剂量扫描方案:管电压80 kV,管电流40 mAs,所得数据用滤波方向投影算法(FBP)重建;实验组(B)40例采用超低剂量扫描方案:管电压70 kV,管电流以40 mAs为基准的自动补偿扫描,所得数据用迭代算法(SAFIRE)重建.分别比较两种不同扫描方式的主客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B
患者男,30岁.因“查体发现纵隔占位性病变”入院,余无病史记载.CT检查:平扫前纵隔内见团块状软组织影,其内密度不均匀,呈低及稍高密度,CT值约38~49 HU,边界清晰,大小约6.0 cm ×4.6 cm ×8.1 cm,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图1~3).CT诊断为胸腺瘤.术中见肿瘤位于前纵膈,质韧,边界清,无明显外侵.病理:光镜下见多个囊状甲状腺滤泡,其内见均质红染胶质(图4).病理诊断:异位甲状腺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