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形金刚”看生命的多种形态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er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夏天,“变形金刚”系列真人电影的第四部《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在各大影院上映。作为“变形金刚”系列电影“新三部曲”的开篇,这一部引入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元素,比如新的人类关系、新的“金刚”造型、新的技能装备,等等。看着各位威猛的“金刚”在大银幕上变身,不少人头脑中都会浮现一个问题:变形金刚究竟是什么?
  探秘变形金刚的生命形态
  按照美国孩之宝公司给出的官方设定,变形金刚是一种外星人。但对于这个物种是由谁和通过怎样的机制来创造的,孩之宝公司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
  有一些科幻作者和科幻迷根据“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动画片的情节,再综合一些类似设定的科幻小说,给出了一种推想:变形金刚可能是一种由类似纳米机器人的微型机械组合而成的智慧生物。
  这种推想的主要依据,便是在影片开场的时候,变形金刚的“造物主”驾驶宇宙飞船在地球播下“种子”的情节。这种独特的爆炸物几乎能用高温“融化”一切,并将“融化”后的土壤、矿藏乃至生物躯体,转化为组成变形金刚躯体的原料。这些“原料”其实是一个个主要由硅和铁组成的“微型机器”,它们组成了变形金刚的躯体;而变形金刚体内的“火种”或者说“灵魂”,则负责指挥这些微型机器“各就各位”,实现“变形”。
  如果变形金刚的本质果真如此,那么它就是一种与人类完全不同的智慧生命形态;不仅如此,它的生命基石,也与地球上的其他所有生命有着天壤之别。作为动漫形象和科幻影片角色出现的变形金刚,把人类对外星生命的理解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在宇宙中是否存在与地球生命的“架构”完全不同的其他生命形态?
  地球中的生命形态
  到目前为止,人类在地球上发现的所有生命,包括人类自身都是碳基生命,也就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为“基石”组成的生命。随着探测技术的发展,在很多人类曾认为不可能有生命的环境之中,也都发现有生命甚至脊椎动物存在。比如,深海潜水器曾在水下8千米的地方发现不惧深海巨大水压的鱼类,不见阳光或者没有氧气的环境中也有细菌生存。发现这些生物并研究它们的过程,让人类对生命存在的条件有了全新的认识。
  生命并非只有一条路?
  在宇宙中,自然环境远比地球严苛的地点比比皆是。因此,尽管我们尚未发现碳基以外的生命形态,但也许在宇宙深处,就会有在“本质”上和我们不同的外星生命被孕育出来,并且对那些于人类而言无法承受的环境甘之如饴。
  早在19世纪末,一些科学家和科幻作家就提出,生命并不会只有碳、氢、氧三者组成的这一种基石,并猜想宇宙中可能存在硅基生物。到1962年,著名科幻作家伊萨克·阿西莫夫有感于当时美国电影市场上的怪兽片缺乏创意,写了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并非我们所知的:论生命的化学形式》。在这篇文章里,阿西莫夫对宇宙中可能出现的生命形式进行了一番梳理,提出了包括碳基生命在内的6种宇宙中可能出现的生命类别。其中硅基生命、氨基生命在科幻作品中出现得最多。
  外星生命大猜想
  在科幻作品中最常出现的非碳基生命,或许是硅基生物。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碳元素下方的硅元素,能够形成多种与碳化合物结构类似的硅化合物,比如硅烷、硅酸盐、三氯硅烷等。以此类推,宇宙中可能存在与人类在本质上完全不同,或者说以硅取代碳构成的硅基生物。然而,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在自然界或天文观测中发现哪怕最简单的硅烷等硅有机物。
  科幻作品中的硅基生命却层出不穷。关于硅基生命本质和习性的探讨,也往往成为这些作品戏剧冲突的核心。比如说,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就在《沙漠蚯蚓》中构造了人类治沙所用的硅基“蚯蚓”,并假想这样的生命可能会进化出类似蜂群的“真社会性”;他的另一篇作品《水星播种》,则幻想某种简单的硅基生命被人类亿万富翁散播到水星,在那里进化出了文明。
  除了硅基生命,还有一种经常出现于科幻作品中的非碳基生命形式是氨基生命。氨基生命的基础是由氨取代水(氢元素与氧元素),即由碳和氨结合构成的生物。不久前大热的科幻游戏《质量效应》中,酷似鼹鼠而且急躁、絮叨的外星种族沃勒人,就是塑造得颇为成功的氨基生命形象。
  “氟基生命”概念的出现则完全出于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核武器的需求使关于铀的研究成为热门。人们发现,六氟化铀是铀的唯一稳定的气态化合物。于是,原本不受重视的氟成为化学界的热点,相关研究的副产品是一组氟基有机化合物。它是由碳和氟构成的复杂分子。阿西莫夫据此认为,宇宙中某些高温的星球上,氟基有机化合物会因为环境适宜而取代氢基有机化合物,并与硫一起产生全新形式的生命。
  (责任编辑/李静敏 赵佳)
其他文献
2014年7月25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到《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进行了调研,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陪同调研并主持了交流活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自1956年创刊以来,已发行了500期。调研过程中,李源潮副主席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展示室中仔细翻阅了刊物,了解了刊物发展的历程,观看了知力全媒体平台产品展示,并与编者、读者和作者代表进行了亲切的交流活动。  尚勇书记代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
看到图中那辆长着两只熊猫眼、一个黑鼻头的小汽车了吗?像不像一个可爱的小宠物?它就是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Google)最新研制的无人驾驶电动汽车。谷歌开发无人驾驶汽车的目的是防止交通意外,给人们更多空闲时间和减少汽车的使用而减少碳的排放量。  这种电动汽车里面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两个座位、两个按钮和一个显示路线图的屏幕。刹车、加速以及转动方向盘的工作都由激光雷达传感器的组合体取代了。可爱的外观不禁
说起湿地,也许你眼前会浮现出一望无际的茫茫海滩,或是草丘密布的沼泽地。实际上,湿地所包括的景观多种多样,除了海滩和沼泽,那天落龙涎、与银河争流的千尺悬瀑,浩浩荡荡、碧波万顷的湖泊,或者光影徘徊、澄如明镜的半亩方塘,也都是湿地。那孕育过古国文明的滚滚江河,承载着长征历史的漫漫草地,以及那植根海滨保护海岸的红树林,洒碧水上的稻田,也都是湿地。  中国湿地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无论是在温带、亚热带还是在热
说到湿地,人们会想起它净化水质的作用。不过,湿地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此。湿地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就是对周边气候的调节。  湿地的主体是大面积的水面,而围绕着水这个核心,还有底泥、软岸及植被等诸多组成要素。这些要素共同作用,调节和改变着湿地周边的气候和空气质量。那么,湿地这位调节高手,是如何体现实力的呢?  给干燥的空气加湿  在干燥的季节里,我们的皮肤和鼻腔会感到干涩不适,如果这时在屋内放一盆水,
去中药店里买药时,你会看到成排的抽屉里装着干的、扁的、颜色各异的药材,颇有一丝神秘感。这些神秘的药材来自何处呢?它们中的一些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去湿地走一走,或许就能看见它们的“真身”。  芡实荆棘里的“补品”  早在东汉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芡实”就被列为上品记载。书中说它能“令耳目聪明”,是滋补身体的上好药材,甚至还有人把它当作“水中人参”来追捧。不过,功效如何暂且不说,芡实比人参要好吃
当我们在湿地中尽情享受碧波荡漾的美景、呼吸清新的空气时,也许不会想到,在中国,一些美丽的湿地正承受着煎熬,面临着重重危机,等待着我们的关注和拯救。  受挤压大面积围垦改造  在湿地保护区,我们也许会为大片的野生景象而欣然,却不知很多湿地瑟缩在密布的农田中央,早已失去了从前的辽阔。  中国拥有大面积的湿地,但是只有少部分被幸运地划为湿地保护区或湿地公园,其他湿地有很多作为农业或工业用地被开垦和改造,
当今,世界各地的湿地依旧处于不断退化或即将退化的厄运中,对于湿地的恢复越来越重要。  恢复退化湿地,主要包括生境的恢复和生物的恢复两大类。湿地生境的恢复主要包括植物生长条件的恢复、动物栖息场所的恢复和水环境的恢复。湿地生物的恢复主要是指植物群落、动物群落与微生物群落的恢复等方面。湿地植被既为湿地动物提供食源,又可为其提供栖息地,因而湿地植被恢复又是生物恢复的首要环节。  恢复湿地要讲究科学,不然很
根据费瑟斯通的消费理论探讨身体问题和体育健身这一身体文化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内涵及其所承载的社会学意义。研究表明:在当今的消费文化中,身体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躯体,还
生命是地球最伟大的创造,在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动植物。17世纪之后,随着现代生物学的诞生,人们开始系统而科学地认识身边的生命,特别是那些外形各异的神奇动物。经过400多年的发现研究,人类目前已经命名了大约150万种动物。随着人们对地球探索的深入,几乎每天都有新物种被发现,下面就让我们认识六种2013~2014年刚被命名的动物,它们以独特的外形和生存习性丰富了动物的世界,也让我们大开眼界
这位弓箭手来自一件精美的希腊陶碟,陶碟由公元前530-公元前500年间著名的希腊绘画工匠Epiktetos制作。它出土于雅典,直径19.4厘米,是一件典型的希腊红绘陶艺品。然而,这件希腊陶碟中的弓箭手却并非希腊人,他所用的弓箭也并非希腊的弓箭。在遥远的古代,外族人为何会出现在希腊陶碟上?而这弓箭又有怎样的特别之处呢?  陶碟画中人的身份  如果你曾经看过任何一个版本的《特洛伊》电影或者曾经玩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