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在场:重读绍兴桂园新村的改造

来源 :建筑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建筑师王灏完成于2018年的绍兴桂园新村改造项目建成后的多次回访以及与建筑师、业主、使用者不同角色的访谈,以时间和日常中的桂园新村为评论对象,展开一种“后置的评论”:项目从一座二层小楼的废墟开始,时间借助物质化的形态,被有意识地显现于场地、结构、围合与材料中,使得项目在上述4个层面上与现代主义建筑的正统观念产生偏移,并进而提供了一种反思当代建成环境的批判性视角.
其他文献
园林装折有别于家宅装修,重在折出建筑与景物间的应变关系,是为即景.镜清斋中的装折使官门及大殿与北景隔绝,向南与太液池岛成宏阔对景.又将画峰室调为北向以窥山景,兼引曲径四折的入园玄关.斋室设山墙洞口及炕床,以观近水水脉.殿北“余轩”为主景缩减体量,惜后直廊全无曲奥.沁泉廊坐具面向强调了仪式性轴线,却丧失了卧游山水的即景体感.入叠翠楼三径,除洞中一径低方忽上,其余皆因一览无余,错失了折出亦山亦梯、亦楼亦屋的幻境机遇.
进入更广泛的历史语境探讨清乾隆时期镜清斋假山的营造思路,追溯至晚明江南的两种假山营造来源.在整体构思上,承续了17世纪前期张南垣所创的追求画意真山的“天然”假山;而在局部营造中,则采纳了16世纪后期盛行的追求胜景无穷的“人巧”假山.除镜清斋之外,在稍晚的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中也有显著表达,是清代假山发展高峰的体现.清末和1970年代对该假山的两次改造,未能很好理解原初的思路取向,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初追求的山意.
2017年,围绕“一老一小”的“代际融合”布局,乐成集团委托MAD建筑事务所在北京一处养老社区旁设计一座幼儿园.项目原址上有一座三进四合院、一座1990年代兴建的仿四合院及一栋现代4层建筑.2019年底,幼儿园建成,成为一所可容纳390位1.5~6岁孩童的幼儿园.rnMAD选择将原址上老四合院外的仿四合院拆除,以一处将四合院“捧在手心”的新建空间取而代之.新建空间以低矮平缓的姿态展开,环绕着四合院.四合院严然的布局秩序与新建空间的流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呼应.来自不同时间维度的两者,新不盖旧,古不越今,相互
期刊
以疏密或错落这类术语讨论镜清斋于山水间的建筑布局,尚属建筑与园筑通用的“体宜”部分,而无法触及到园筑因借山水而应变的“因借”核心.将乾隆帝为镜清斋所写的诗歌意象,当成乾隆帝对镜清斋园林的理想愿景,以评估实际建成的园林场景能否达成所愿,并以此评价这座园林在后世翻建中的意象得失.
期刊
虽然很早之前就看到过山谷音乐厅的照片与模型,但是在建筑现场,穿过一片有着浓郁的阿尔瓦阿尔托情调的别墅群之后,看到山谷的尽头赫然出现的一块黑色的“岩石”,仍然会感到诧异.人们很难会将这块“岩石”与音乐厅联系起来,甚至不会认为它是一个建筑.这个物体巨大的体量、黑色的表面、突兀的形体以及坚硬的线条,都向你暗示,这既不像是人造物,也不像是天然事物,它是一个难以名状的异类.这种体验在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著名电影《2001漫游太空》(2001:A Space Odyssey)中出现过.一
期刊
1980年代以来的建构学研究往往自命为或被视作为针对建筑图像的抵抗,然而在一种对图像不加区分的对抗中,建构之文化层面的追求却也被简化甚或放弃.文章辨析了与建造相关的两种图像性,指出喻形性的图像是对建筑中诸力的再现,而非在图像本身之画面性的停留;由此展开对建造伦理及其限度的追问,并分辨“景观社会”中建构学的价值与局限.最后指出,一种警觉的、有文化意味的建构,是对那些被割裂与孤立理解的图像和技术的同时抵抗,是美与力之间的艰难平衡.
北京以北,一座半室外的音乐厅,如同一块来自远古的巨石,降落在拥有明长城遗迹的山谷.rn音乐厅包含一个顶部开洞的半露天剧场、一个朝向草坡的室外舞台和面向长城的观景平台,既可以承载室内乐、音乐节、话剧、舞蹈等不同形式的专业演出,也可用于独处沉思或社区聚会.它彻底突破了音乐厅建筑的固有类型,从声音出发,由内而外地塑造建筑,成为浩然天地间的一处庇护所,建立人与自然的深层连接.
期刊
南方科技大学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东西处于西丽水库及长岭皮水库之间,南北被塘朗山与羊台山分隔.该场地原为福光村,现仍有屋背岭殷商墓葬遗址沉睡在校园之下.2008年,都市实践受邀参加南科大校园规划投标,提交了“大学城市”的概念设计,同时入围进行下一步的建筑设计,内容包括图书馆、公寓及体育馆建筑.图书馆和公寓于2014年建成,体育馆由于造价原因延至2019年建成(图1、2).笔者参与了总体规划调整后的建筑方案设计及图书馆、公寓建筑建造过程中的深化设计,以跨越10年的视角回顾整个项目的设计历程.
期刊
借由杰弗里·巴瓦设计的坎达拉玛酒店与碧水酒店“服务与被服务”空间关系的探究,对路易·康提出的“服务与被服务”空间概念进行辨析,指出这一概念映射到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方式并不只有康所追求的“清晰的区分”这一种,巴瓦在设计实践中探索了一条以“多层级的空间”来调和极差,表达功能与形式、服务与被服务、空间等级关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