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裙竹荪培养条件优化及其驯化

来源 :食用菌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采自山东省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生超短裙竹荪(Phallus ultraduplicatus)进行培养条件优化和驯化,以菌丝体生物量和菌丝生长速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pH、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单因素实验结果,得到最佳培养条件;采用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麦麸、麦粒等设置7种不同配方筛选栽培料最佳配方和碳氮比,根据最佳配方和碳氮比重新调整配方覆土栽培出菇.结果 表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碳氮比为20∶1~40∶1,最适pH为5~7,最适温度为25~28℃;最佳培养条件为葡萄糖15.3 g·L-1、蛋白胨2.3 g·L-1、pH 6.5、培养温度26℃;以80%木屑、18%麦麸、1%石膏粉、1%蔗糖为栽培料,碳氮比为60∶1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经覆土栽培25 d形成菇蕾,菇蕾逐渐膨大,30~45 d后菌盖突破菇蕾外包被,菌柄伸出,子实体成熟,生物学效率为34%.
其他文献
以麦秸秆配方为对照,测定不同配方培养料在不同阶段的理化指标、质量损失以及不同配方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成品菇率,筛选适合三次发酵技术的稻秸秆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配方.结果 表明:从预湿至三次发酵结束,供试配方的pH、含水量、灰分、C/N和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从菇蕾期开始,与对照相比,配方Ⅰ(37.5%麦秸秆、32%鸡粪、17.5%稻秸秆、7.5%棉籽壳、5%石膏、0.5%花生粕)和配方Ⅱ(36%鸡粪、30.5%麦秸秆、21%稻秸秆、7%棉籽壳、5%
根据形态观察和nrITS序列相结合鉴定采自东北地区的一种猴头菌(Hericium)标本.结果 表明,该物种是近年报道于印度喜马拉雅山地区的一种猴头菌——拉氏猴头菌(H.rajendrae).此系该物种在中国首次记录,增加了其地理分布范围.该种主要特征是子实体块状;中到大型;淡粉色;菌盖表面具淡粉色绒毛;菌齿较长2~2.5 cm,淡粉色;担孢子(5)5.5~6.5(7)μm×(4.5)5~5.5 μm.
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单核菌株进行液体发酵,提取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EPS)和胞内多糖(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IPS),分别采用DEAE-cellulose DE-52、Sephadex G-200层析柱分离纯化得到两种均一多糖(EPS-2-1和IPS-2-1).对EPS-2-1和IPS-2-1进行单糖组成和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 表明:EPS-2-1和IPS-2-1均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
测定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丝长满期(30 d)和转色初期(45 d)、中期(60 d)、后期(75 d)的生理指标,分析100 mmol·L-1葡萄糖对菌丝转色的影响,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菌丝长满期(30 d)与转色中期(60 d)的β-葡萄糖苷酶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表明:在实验范围内,菌丝中的多糖、葡萄糖含量,漆酶、酪氨酸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中性蛋白酶与碱性蛋白酶的活性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100 mmol·L-1葡萄糖可以显著促进香菇菌
测定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多糖(SLPs)的总糖含量和单糖组成,SLPs通过体外模拟胃液处理不同时间(0.5、1、2、4、6和8h)的还原糖含量、相对分子质量、体外抗氧化活性和对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抑制率.结果 表明:SLPs总糖含量为(59.66±0.80)%;单糖组成为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摩尔比为1∶0.7∶10.9∶3.6).与对照(0 h)比较,SLPs模拟胃液处理2h后开始发生水解,随时间延长其还原糖含量显著增加.SLPs通过模拟胃液处理不同时间
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经液体发酵后,通过萃取、硅胶柱层析、LH2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对粗毛纤孔菌的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技术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共分离并鉴定到麦角甾醇(1)、Hispolon(2)、肉桂酸(3)、尿苷(4)、Cyclo (L-Leu-L-Phe) (5)5个具有抑制Hela细胞活性的化合物,其中化合物3、4、5首次从粗毛纤孔菌中分离,化合物5还未有抗肿瘤活性方面的报道.MTT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5能明显抑制Hela细胞,其半抑制浓度(
以主推品种纪元128为试验材料,于2018—2020年在天津市静海区设置翻压绿肥试验,研究翻压绿肥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绿肥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还可以通过提高土地对玉米群体的容纳能力增加玉米产量;翻压绿肥可以改善玉米植株个体发育状况,提高玉米叶片光合物质生产能力,为产量形成奠定物质基础.因此,绿肥/玉米轮作模式是目前玉米生产中绿色增产增效可持续的土壤培肥方式之一.
采用不同浓度(0.2、0.4、0.6 mmol· L-1)褪黑素处理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将其晾干后装入聚乙烯袋中,在(1±1)℃贮藏,测定各处理组双孢蘑菇的硬度、色泽,可溶性固形物、糖、蛋白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研究褪黑素处理对双孢蘑菇采后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0.2 mmol·L-1褪黑素处理后的双孢蘑菇失重率较低,硬度较高,可溶性固形物、糖、蛋白含量和POD活性较高,PPO活性较低.研究结果为褪黑素应用于双孢蘑菇采后保鲜提供参考.
通过alamarBlueTM实验比较西藏林芝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与俄罗斯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SPCA-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运用硅胶柱、MCI GELCHP 20P树脂、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等对西藏林芝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分部进行分离;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测定其对A549和SPCA-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表明:与俄罗斯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相比,西藏林芝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对A549和SPCA-1细胞增殖具有更好的抑制作
为探索西瓜种植施肥技术,研究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在西瓜上应用的田间肥效,选择了不同肥料企业生产的4个含氨基酸水溶肥料产品,开展田间肥效对比试验,通过调查试验地各小区西瓜的生长性状、品质及产量情况,分析相关数据,进一步研究不同企业生产的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对西瓜生长情况、产量、品质等方面的效果和作用,为天津市西瓜生产科学施肥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西瓜叶面喷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的处理与叶面喷施清水对照的处理相比产量增加,品质提高.其中西瓜叶面喷施汉邦、绿邦、凯诺和鼎邦等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处理的产量与叶面喷施清水对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