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世事如烟》是余华“宿命观”展现的最为精彩的一部小说集。在这部作品集中,宿命是人物的灵魂,零度叙述和寓言式的文本构成其写作的独特之处,而对宿命的态度,以及作家在表现这个主题时的手法则是不断改变的。从先锋式挣扎到冷静的陈述,甚至在现实中将人物的自我灵魂从文本中超脱出来,我们都可以看到“宿命观”在余华作品中不同面貌以及这种改变所带来的迥异的悲剧美学特征。
关键词:《世事如烟》;宿命论;悲剧美学
《世事如烟》是余华作品中关于“生死哲学观”叙述最为经典的一部小说集。作家早期作品中对死亡意义的描写有积极的探索,而从1986年以后,死亡的真面目开始显露。小说《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将生死条分缕析,露出其文本内核-----宿命,是宿命支撑了各色人物的生生死死,轮回循环。尤其在小说集《世事如烟》中,作者暂时将小说的情感张力放下,将死亡冷静的展现出来,以第一人称阐释死亡的完整过程。
一、余华小说集《世事如烟》的宿命观
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和思想,这六个成分中,情节最为重要,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在对余华的悲剧文本解读中,可以看出“宿命”是事件安排的逻辑中心,《世事如烟》是一部围绕“宿命”的人生悲剧,它几乎完全履行作者从童年便形成的人生意识。这本由作者自选的小说集由《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死亡叙述》《爱情故事》、《命中注定》、《两个人的历史》、《难逃劫数》、同名小说《世事如烟》共八篇作品组成,讲述了宿命观的开端、内涵和对生命深深地思考。
宿命在作家的笔下是这样的。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以荒凉陌生又遥远的大路为背景,少年带着新鲜的好奇对这个世界敬礼。他对搭车的司机毕恭毕敬,车子抛锚,野蛮的村民抢了司机的苹果,穷途末路的司机抢了少年的钱和包。少年躺在这辆被抢空的车上,想起父亲对他说的话:
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1]
这是余华文本“宿命观”的启蒙,少年起身去了远方,路上糟糕的一切并没有让少年害怕,因为命运的戏码只是刚刚开始而已。接下来,《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倒叙命运因果,《死亡叙述》预知生死,让主人公亲眼面对自己的结局;《命中注定》讲述童年密友长大之后也会相互残杀;甚至美好的爱情,在《爱情故事》中,这种神圣温暖的人类情感是冷冰冰的漠视,在《两个人的历史》中则凸显了命运的安排下也难逃的最终平静、两不相干互不相欠。
生存的过程在作家的文本中由命运预示、命运安排、命中注定构成;死也同样,是宿命里写好的戏码,所以生命的流失带不来疼痛感,只留给读者明确的结局:
我的鲜血像一棵百年老树隆出地面的根须。我死了。[2]
《世事如烟》小说集擅长操纵宿命游戏,作者用理智又淡然的叙述,让悲剧命运的规则----宿命----在文本之中随意穿梭,呈现命运的离奇与诡异。“寓言式”的人物命运安排令读者快速进入作家的叙述场景,印证阅读心理预设。正如《难逃劫数》人物命运的交织重合、因果循环,短篇小说《世事如烟》中作者冷静地看着人物在文本中死去还又生,这种宿命设定,是每个人的因果,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之外的偶然。生与死互为镜像,是宿命论的中心观点。宿命观在小说集《世事如烟》中被叙述为残酷、冷静、极端理性的生命程式,每个人没有必要与命运发生正面冲突,人物只需与其委蛇,因为这事情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命运的节点。自变与因变无力,灰暗的宿命系数决定个人的宿命、组成了通篇悲剧。
二、“宿命观”叙事的美学特征
《世事如烟》表达了作家对宿命的认识、反抗,文本充满了生死漠然、暴力客观以及生死得失假他人之手的自我放逐。可以说,零度叙述、寓言式文本以及隐秘的人文关怀是余华小说所具有的独特的悲剧美学。
(一)冷漠:零度叙述
余华在《自传》中这样描述小时候的经历:“应该说我小时候不怕看见死人,对太平间也没有丝毫的恐惧,到了夏天最为炙热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呆在太平间里,那用水泥砌成的墙非常凉快,在我记忆中的太平间总是一尘不染,四周是很高的树木,里面有一扇气窗永远打开着,在夏天时,外面的树枝和树叶会从那里伸出来。”生和死是人类终极思考的两个问题,当余华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他便时常面对生死。所以在余华的文本中生或是死,不过一种互为镜像的形式;死傍依生,生是另一种死亡的形态。
我喜欢这样一种叙述态度,通俗的说法便是将别人的事告诉别人,即便是我个人的事,一旦进入叙述,我也将其转化为别人的事,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述方式。[3]
无我的叙述让宿命现形,处于人物形象、文本语言之外超脱的主题--宿命,让每一个字都透着冷漠。
(二)无常自有常:寓言式文本
余华来自童年对生命的顿悟让他在文本建构中倾向于寓言式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冷静、叙事平淡却自有其特殊韵味。《两个人的历史》中谭博和兰花的命运在变化的时代中几乎从一开始两个人坐着的门前台阶开始就不断地更迭,直至两人的命运在最后一刻毫无瓜葛。看似无常的人物命运设定中却又有着定数:谭博与兰花身份悬殊,一个少爷一个仆人,年少时两人朦胧的爱意在时代的变化中慢慢消解。少爷可以变得光鲜却最终免不了归于人生暗淡,兰花是一个女仆最终却也分得了主人家的院落。最初的梦里还有彼此,许久之后便消失无踪,这也是两人悬殊的最终命运。
在小说《世事如烟》中,作者则更尽力为读者展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人物的名字由数字代替,1、2、3、4,这样的写作手法在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也有体现,例如人们被分为α、β、γ、δ,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类别就像提前被告知自己的命运一样。在这一盘命运的棋阵中,每个人的命运被重复、交替,从而构成整个人生。
(三)活着:死生同相
人的宿命是余华在作品中一直强调的核心,而为人的主体意识和宿命的束缚两者相对峙的局面,则是余华不断进行文学创作探索的前提。哈姆雷特的延宕是其戏剧人生的关键点,是其个人宿命的重要导向,而余华小说集《世事如烟》的叙述中则透出一种隐秘的人文关怀。 余华作品中的生死观与我国古典哲学观——道家中认为生死是自然物化,死亡是回归自然的死生归一的观点类似[4]。无论是《命中注定》、《难逃劫数》、还是《世事如烟》,文本中随处可见关于血液、灰暗、死亡、暴力等“糟糕”的叙述;即便是亲人之间、爱人甚至陌生人,人们执行欲望和生死的命令,却不会考虑爱的意义、伦理关怀。这是余华作品中展现的关乎活着的终极关怀陷落。生命关怀的陷落关乎命运的摆布,更关乎人的最终消亡,没有对生命的尊敬便同死亡一样,死亡的选择和苍白生命处在时空的同位。这是余华文本给我们传递的在描写现实之外的悲剧美学。诚如文章上述,作者在零度叙述中表达了人物内心中巨大的呐喊,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看似极为冷漠的人物叙述与情节交织,实则浸透了作者对为人的思考和对宿命桎梏的厮打。
纵观《活着》、《在细雨中呐喊》、《世事如烟》、《兄弟》、《第七天》等作品,余华在不断改进叙事方式,将宿命观悲剧美学隐身于文本之后。如果说《世事如烟》是将宿命的根骨狠狠的挑出,那么在《活着》中是饱含着热血的与命运的抗争,在极富作品情感张力的背后,是宿命观的哲学思索。《兄弟》、《第七天》等文本揭示了宿命的最终走向,这场委蛇之战该是自我的胜利。宿命之外我们应该掌握的一切:抛弃宿命我们更应该看看脚下,悲剧教会我们更加现实地看这个世界。
三、“宿命观”悲剧的皈依
上述“宿命观”贯穿了余华的创作,而看待宿命的角度则决定了余华在刻画生命悲剧时的文本态度。《世事如烟》小说集是余华小说在“宿命观”这个问题上阐释最多的,我们不难从那些文字中发现,所有人的命运只是在一张纸上划好的线条,浅轻自有定数。小说《世事如烟》中,子女是父亲延寿的材料,丈夫的存在是为了妻子日后能够与他分离,女儿生下来是为了被父亲卖掉换钱,即便溺亡之尸也难逃被配冥婚的命运。每一个人物甫一出场就被设定好命运,我们从这样的文本中读出毛骨悚然,那些荒诞的神秘的叙述岂不就是为了增加宿命的巍峨?
《世事如烟》发表之前,余华的作品充满了先锋性特点。猎奇式的叙事读起来让人瞠目,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卖血的老汉吃的猪肝黄酒这样的活生生、带着现实生活气息的叙述,则可看出是猎奇式叙述的一种转变。当然,这种转变来得温情,带着太阳、土地、生活的新鲜味道,但是,这和《世事如烟》的叙事却有着重大关系。如果说先锋时期余华对于迷茫的宿命的最初体验迸发太过浓烈、直观,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标志着宿命在文本编织中逐渐被改造、融合,现实主义的调和使宿命变得不再冷酷、凶狠,多了一层对人类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存关怀。
小说集《世事如烟》中,余华将宿命观安插在文本中,宿命改变了残酷展现,开始自我叙事,人物悲剧可以在既定的宿命圈套里娓娓道来,这样的文本看起来更像是一篇精心设计的回环文。譬如《死亡叙述》,一个司机撞倒了一个孩子,他的逃逸隐喻他逃避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杀人偿命”的命运设定,于是在这命运的夹缝里他惶惶不可终日。终于有一天,他撞倒了一个小女孩并且被其家人发现,这下他再也不用接受这种宿命暂时缺席的煎熬了,他被三人合力打死,同时也走完了宿命给他画好的圈圈。在文本展现中,宿命从来不说自己在,可是我们却不敢说它缺席。
余华经过长长的一段时间的调整,或者在这一段长长的时间思考:我们这就被宿命套牢了吗?其后来发表了《兄弟》、《第七天》,读者可以发现作者大概是找到了宿命的软肋了。这两部小说在文本中多写现实,人物也多在现实里发光成长。全然不像作者之前的文本中,人是在神秘主义的命里慢慢煎熬。宿命观的展现更多出现在现实问题、个人成长中,这便是余华“宿命观”的解脱与皈依。
《世事如烟》是余华“宿命观”存在的最好证明,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其文本之中巨大的疑问:宿命该不该这样绑架我们?答案当然是我们不会寂寂生存在这巨大的茅盖之下永世不得翻身。所谓文本之外的呼声,读者对其文本之外的思考却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少年出了远门被信任的人欺骗,尽管这骗局错综复杂,但是骗局过后,还是可以躺在汽车的心窝子里反思。也许摆脱宿命最好的方法是比宿命多走一步,第一次出远门的少年最后选择了继续出远门,而不是回家。这是余华在现实里看到的,所以现实是宿命的罗盘边,因为可以先宿命多走一步,寄情现实,便是这场关于宿命的悲剧终点。对于余华而言,皈依现实,是宿命,也是“宿命观”的最终价值指向。
参考文献:
[1] 余华.世事如烟[M].作家出版社,2012:9.
[2] 余华.世事如烟[M].作家出版社,2012:27.
[3] 余华.没有一条路是重复的[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84.
[4] 周梦娜.余华小说的中国道家文化阐释[D].四川大学,2007.
关键词:《世事如烟》;宿命论;悲剧美学
《世事如烟》是余华作品中关于“生死哲学观”叙述最为经典的一部小说集。作家早期作品中对死亡意义的描写有积极的探索,而从1986年以后,死亡的真面目开始显露。小说《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将生死条分缕析,露出其文本内核-----宿命,是宿命支撑了各色人物的生生死死,轮回循环。尤其在小说集《世事如烟》中,作者暂时将小说的情感张力放下,将死亡冷静的展现出来,以第一人称阐释死亡的完整过程。
一、余华小说集《世事如烟》的宿命观
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和思想,这六个成分中,情节最为重要,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在对余华的悲剧文本解读中,可以看出“宿命”是事件安排的逻辑中心,《世事如烟》是一部围绕“宿命”的人生悲剧,它几乎完全履行作者从童年便形成的人生意识。这本由作者自选的小说集由《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死亡叙述》《爱情故事》、《命中注定》、《两个人的历史》、《难逃劫数》、同名小说《世事如烟》共八篇作品组成,讲述了宿命观的开端、内涵和对生命深深地思考。
宿命在作家的笔下是这样的。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以荒凉陌生又遥远的大路为背景,少年带着新鲜的好奇对这个世界敬礼。他对搭车的司机毕恭毕敬,车子抛锚,野蛮的村民抢了司机的苹果,穷途末路的司机抢了少年的钱和包。少年躺在这辆被抢空的车上,想起父亲对他说的话:
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1]
这是余华文本“宿命观”的启蒙,少年起身去了远方,路上糟糕的一切并没有让少年害怕,因为命运的戏码只是刚刚开始而已。接下来,《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倒叙命运因果,《死亡叙述》预知生死,让主人公亲眼面对自己的结局;《命中注定》讲述童年密友长大之后也会相互残杀;甚至美好的爱情,在《爱情故事》中,这种神圣温暖的人类情感是冷冰冰的漠视,在《两个人的历史》中则凸显了命运的安排下也难逃的最终平静、两不相干互不相欠。
生存的过程在作家的文本中由命运预示、命运安排、命中注定构成;死也同样,是宿命里写好的戏码,所以生命的流失带不来疼痛感,只留给读者明确的结局:
我的鲜血像一棵百年老树隆出地面的根须。我死了。[2]
《世事如烟》小说集擅长操纵宿命游戏,作者用理智又淡然的叙述,让悲剧命运的规则----宿命----在文本之中随意穿梭,呈现命运的离奇与诡异。“寓言式”的人物命运安排令读者快速进入作家的叙述场景,印证阅读心理预设。正如《难逃劫数》人物命运的交织重合、因果循环,短篇小说《世事如烟》中作者冷静地看着人物在文本中死去还又生,这种宿命设定,是每个人的因果,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之外的偶然。生与死互为镜像,是宿命论的中心观点。宿命观在小说集《世事如烟》中被叙述为残酷、冷静、极端理性的生命程式,每个人没有必要与命运发生正面冲突,人物只需与其委蛇,因为这事情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命运的节点。自变与因变无力,灰暗的宿命系数决定个人的宿命、组成了通篇悲剧。
二、“宿命观”叙事的美学特征
《世事如烟》表达了作家对宿命的认识、反抗,文本充满了生死漠然、暴力客观以及生死得失假他人之手的自我放逐。可以说,零度叙述、寓言式文本以及隐秘的人文关怀是余华小说所具有的独特的悲剧美学。
(一)冷漠:零度叙述
余华在《自传》中这样描述小时候的经历:“应该说我小时候不怕看见死人,对太平间也没有丝毫的恐惧,到了夏天最为炙热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呆在太平间里,那用水泥砌成的墙非常凉快,在我记忆中的太平间总是一尘不染,四周是很高的树木,里面有一扇气窗永远打开着,在夏天时,外面的树枝和树叶会从那里伸出来。”生和死是人类终极思考的两个问题,当余华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他便时常面对生死。所以在余华的文本中生或是死,不过一种互为镜像的形式;死傍依生,生是另一种死亡的形态。
我喜欢这样一种叙述态度,通俗的说法便是将别人的事告诉别人,即便是我个人的事,一旦进入叙述,我也将其转化为别人的事,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述方式。[3]
无我的叙述让宿命现形,处于人物形象、文本语言之外超脱的主题--宿命,让每一个字都透着冷漠。
(二)无常自有常:寓言式文本
余华来自童年对生命的顿悟让他在文本建构中倾向于寓言式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冷静、叙事平淡却自有其特殊韵味。《两个人的历史》中谭博和兰花的命运在变化的时代中几乎从一开始两个人坐着的门前台阶开始就不断地更迭,直至两人的命运在最后一刻毫无瓜葛。看似无常的人物命运设定中却又有着定数:谭博与兰花身份悬殊,一个少爷一个仆人,年少时两人朦胧的爱意在时代的变化中慢慢消解。少爷可以变得光鲜却最终免不了归于人生暗淡,兰花是一个女仆最终却也分得了主人家的院落。最初的梦里还有彼此,许久之后便消失无踪,这也是两人悬殊的最终命运。
在小说《世事如烟》中,作者则更尽力为读者展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人物的名字由数字代替,1、2、3、4,这样的写作手法在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也有体现,例如人们被分为α、β、γ、δ,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类别就像提前被告知自己的命运一样。在这一盘命运的棋阵中,每个人的命运被重复、交替,从而构成整个人生。
(三)活着:死生同相
人的宿命是余华在作品中一直强调的核心,而为人的主体意识和宿命的束缚两者相对峙的局面,则是余华不断进行文学创作探索的前提。哈姆雷特的延宕是其戏剧人生的关键点,是其个人宿命的重要导向,而余华小说集《世事如烟》的叙述中则透出一种隐秘的人文关怀。 余华作品中的生死观与我国古典哲学观——道家中认为生死是自然物化,死亡是回归自然的死生归一的观点类似[4]。无论是《命中注定》、《难逃劫数》、还是《世事如烟》,文本中随处可见关于血液、灰暗、死亡、暴力等“糟糕”的叙述;即便是亲人之间、爱人甚至陌生人,人们执行欲望和生死的命令,却不会考虑爱的意义、伦理关怀。这是余华作品中展现的关乎活着的终极关怀陷落。生命关怀的陷落关乎命运的摆布,更关乎人的最终消亡,没有对生命的尊敬便同死亡一样,死亡的选择和苍白生命处在时空的同位。这是余华文本给我们传递的在描写现实之外的悲剧美学。诚如文章上述,作者在零度叙述中表达了人物内心中巨大的呐喊,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看似极为冷漠的人物叙述与情节交织,实则浸透了作者对为人的思考和对宿命桎梏的厮打。
纵观《活着》、《在细雨中呐喊》、《世事如烟》、《兄弟》、《第七天》等作品,余华在不断改进叙事方式,将宿命观悲剧美学隐身于文本之后。如果说《世事如烟》是将宿命的根骨狠狠的挑出,那么在《活着》中是饱含着热血的与命运的抗争,在极富作品情感张力的背后,是宿命观的哲学思索。《兄弟》、《第七天》等文本揭示了宿命的最终走向,这场委蛇之战该是自我的胜利。宿命之外我们应该掌握的一切:抛弃宿命我们更应该看看脚下,悲剧教会我们更加现实地看这个世界。
三、“宿命观”悲剧的皈依
上述“宿命观”贯穿了余华的创作,而看待宿命的角度则决定了余华在刻画生命悲剧时的文本态度。《世事如烟》小说集是余华小说在“宿命观”这个问题上阐释最多的,我们不难从那些文字中发现,所有人的命运只是在一张纸上划好的线条,浅轻自有定数。小说《世事如烟》中,子女是父亲延寿的材料,丈夫的存在是为了妻子日后能够与他分离,女儿生下来是为了被父亲卖掉换钱,即便溺亡之尸也难逃被配冥婚的命运。每一个人物甫一出场就被设定好命运,我们从这样的文本中读出毛骨悚然,那些荒诞的神秘的叙述岂不就是为了增加宿命的巍峨?
《世事如烟》发表之前,余华的作品充满了先锋性特点。猎奇式的叙事读起来让人瞠目,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卖血的老汉吃的猪肝黄酒这样的活生生、带着现实生活气息的叙述,则可看出是猎奇式叙述的一种转变。当然,这种转变来得温情,带着太阳、土地、生活的新鲜味道,但是,这和《世事如烟》的叙事却有着重大关系。如果说先锋时期余华对于迷茫的宿命的最初体验迸发太过浓烈、直观,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标志着宿命在文本编织中逐渐被改造、融合,现实主义的调和使宿命变得不再冷酷、凶狠,多了一层对人类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存关怀。
小说集《世事如烟》中,余华将宿命观安插在文本中,宿命改变了残酷展现,开始自我叙事,人物悲剧可以在既定的宿命圈套里娓娓道来,这样的文本看起来更像是一篇精心设计的回环文。譬如《死亡叙述》,一个司机撞倒了一个孩子,他的逃逸隐喻他逃避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杀人偿命”的命运设定,于是在这命运的夹缝里他惶惶不可终日。终于有一天,他撞倒了一个小女孩并且被其家人发现,这下他再也不用接受这种宿命暂时缺席的煎熬了,他被三人合力打死,同时也走完了宿命给他画好的圈圈。在文本展现中,宿命从来不说自己在,可是我们却不敢说它缺席。
余华经过长长的一段时间的调整,或者在这一段长长的时间思考:我们这就被宿命套牢了吗?其后来发表了《兄弟》、《第七天》,读者可以发现作者大概是找到了宿命的软肋了。这两部小说在文本中多写现实,人物也多在现实里发光成长。全然不像作者之前的文本中,人是在神秘主义的命里慢慢煎熬。宿命观的展现更多出现在现实问题、个人成长中,这便是余华“宿命观”的解脱与皈依。
《世事如烟》是余华“宿命观”存在的最好证明,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其文本之中巨大的疑问:宿命该不该这样绑架我们?答案当然是我们不会寂寂生存在这巨大的茅盖之下永世不得翻身。所谓文本之外的呼声,读者对其文本之外的思考却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少年出了远门被信任的人欺骗,尽管这骗局错综复杂,但是骗局过后,还是可以躺在汽车的心窝子里反思。也许摆脱宿命最好的方法是比宿命多走一步,第一次出远门的少年最后选择了继续出远门,而不是回家。这是余华在现实里看到的,所以现实是宿命的罗盘边,因为可以先宿命多走一步,寄情现实,便是这场关于宿命的悲剧终点。对于余华而言,皈依现实,是宿命,也是“宿命观”的最终价值指向。
参考文献:
[1] 余华.世事如烟[M].作家出版社,2012:9.
[2] 余华.世事如烟[M].作家出版社,2012:27.
[3] 余华.没有一条路是重复的[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84.
[4] 周梦娜.余华小说的中国道家文化阐释[D].四川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