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科建设浅析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映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标志则是专业建设水平。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分别体现高校的研究职能和人才培养职能,并共同为社会服务。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内涵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说明: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学科是“源”,专业是“流”。
  学科,在英语里称之为discipline,该词具有多种含义,包括学科、学术领域、课程、纪律、严格的训练、规范准则、戒律、约束、熏陶等。《辞海》把学科看作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高校是以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所以,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基础性建设,牵涉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高校的一切工作都与学科建设有关,但不能由此说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学科建设工作。高校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调整学科布局、完善学科组织、组建学科队伍、确立学科方向、争取和设立学科项目、建设学科基地、建立学科制度、营造学科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与普通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教育。现代高校,专业主要用于说明高校在传授学科知识(而不主要在发现、创造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是针对进行专门训练、培养专门人才系统工作而产生的一个概念。
  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科学的发展与学科的分类和社会职业的分工而设置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学科方案和计划的总称。专业设置的依据是科学的分类和社会分工,专业的类属名称基本上依学科的分类而设定。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如下图示。
  
  1.学科是专业的基础。18世纪后,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本身又分化为不同的学科领域,以便分门类地进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学科门类,如力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天文学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基础学科不断分化,相继出现二级、三级学科。与此同时,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大为增强,原有各学科间产生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如环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能原科学、材料科学等不断出现、横向学科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学科理论诞生。这些都构成了现代高校所设专业的学科基础。
  2.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高校设置专业,既要考虑学科基础又要适应社会用人需要,确定具有一定专业适应范围、一定层次与规格的专业培养要求,再按专业培养要求,在系列的学科门类中一般选择一至三个学科作为专业的主干学科。
  在确立主干学科后,专业的教学是通过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组织课程、学生按指导性计划选择学科课程来实现的。教师组织课程过程中,一方面要从学科浩瀚的知识中选择适应专业要求的专业学科知识,教学管理人员在协助完成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要遵照学科发展(分化与综合)的逻辑、结合高校生的认识心理规律,对经过教师集体多学科地选择确定的学科课程,来编制主要课程结构、安排学科实践训练与学科研究方法、确定授予学位和相近相关专业等。学科带头人和懂教学管理人员召集相关人员对系列课程进行的多学科的选择和组织,是专业对学科选择与组织的第二次含义。正是依据专业对学科的不同选择与组织,来判别某一专业的专业特色以及专业的具体定位,如专科专业、本科专业、研究生专业。
  3.专业的特色化促进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专业的特色化是指形成、强化专业特色的过程。专业特色的基本方面是学科特色和社会适应特色,其中,社会适应特色虽然主要由高校外部来评价,这种评价归根到底是对专业内的基础学科与主干学科的认可与否,因此,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特色。形成、强化专业特色,依赖于构建专业的基础学科的教学支撑和主干学科在学科方向上的集中与协调,如以宽厚的基础学科支撑主干学科下高校生学科知识的融合以扩大其专业适应范围。此外,通过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培养专业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层次)的学科方法、学科思维,达到学科的知识创新,也是专业促进学科知识丰富与发展的途径。
  4.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竞争协作关系。在不同学科与不同专业之间,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两者既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又是相互协作的关系。竞争是学科与专业建设个体性的凸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目的和目标的不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的不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存在个体的竞争。协作是学科与专业建设系统内在的必然要求,通过竞争与合作的结合,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系统的演化和发展。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学科构成要素中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
  学科建设中的科学研究是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的基础。通过高水平实验室建设与研究基地建设,可为学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专业建设促进了学科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促进相关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课程建设可促进科学研究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
  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学位点的建设,而学位点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单位,优秀的本科专业人才可为学位点提供优质的研究生生源,从而为更高层次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一对协同共生的个体,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两者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并共同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学科建设是针对整个学校学术发展的,包括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的重点是专业建设。没有专业建设的学科建设是空洞的,是脱离高校基本功能需要的。
  高校学科建设的目标指向与专业建设是一致的,高校学科建设水平与专业建设是相吻合的。学科建设水平代表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反映高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更是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学科建设与基础学科
  
  基础学科是基础研究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要对已知规律不断深化认识,又要探索未知领域,因此具有很大程度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许多重要发现来自意外出现的现象,有些基础研究成果要过很多年才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
  基础研究的动力,一类来自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追求,来自科学系统自身(学科)不断拓展和深化对内部规律;另一类来自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基础学科是基础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基础研究离不开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也离不开基础研究。
  基础学科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反映了人类探索精神和求职的渴望,研究得到的知识丰富了自然科学宝库,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对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基础学科的协调发展,即便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那么紧密,但其是国家最基本的科学知识、理论人才的储备,是科学发展的后劲所在。高校支持学科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不同,但要十分注意学科的协调发展,而且要保证一部分学科处于强势状态,要把基础学科这一学科基础放在重要位置。
  
  高校学科建设基本思路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各高校学科基础不同、办学条件不同、运筹资源的环境和能力不同,但学科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思路是一致的。
  1.统一领导。学科建设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它不是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也不是学校哪个职能部门的专门职责,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包括全体师生员工都负有学科建设的使命。所以,要想抓出实效,必须坚持统一领导。
  统一领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领导思想,要在思想上切实解决学科建设“扛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并把它内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家团结起来,齐心协力,一心一意搞好学科建设。二是领导组织,特别是要抓好各级组织、各个部门的领导班子建设,并通过各级组织、各个部门的合理分工和密切配合,方能抓出实效。
  2.科学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保证学科建设卓有成效,就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规划。
  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
  其次,要知彼知已。知彼,就是要了解省内外、国内外,同类或不同类、同层次或不同层次院校同类学科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知己,就是要了解本校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实力、潜力、优势,及与国内外的差距。
  第三,要坚持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所谓重点,就是优先发展。不同的学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优势学科、弱势学科、空白学科都可以成为重点。学科特色是指一个学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被社会所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特征。特色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一个特征能否成为特色,关键要看两点:一是显示度;二是影响力。国内外成功的学科建设经验证明,要保证重点突出、形成特色,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3.组织实施。学科规划只有付诸实施,才能产生实效。学科规划的实效性,不仅取决于规划本身的合理性,更取决于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即使有一个好的学科规划,如果实施不科学,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而且可能产生劳民伤财的负作用。所以,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规划一旦制定出来,就要着手付诸实施。实施学科规划,一要明确职责,责任到人;二要坚持责、权、利相统一原则。
  4.评估检查。为保证学科规划实施的科学性与合目的性,除需要实施者周密设计、精心组织以外,还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监控机制。评估检查就是一个重要的监控措施。学科规划的实施过程怎样,效果如何,都可以通过评估检查得到反馈。进行评估检查,要坚持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
  5.总结完善。总结完善贯穿于学科建设过程的始终。学科建设的领导工作需要经常总结完善,学科规划的制定、组织实施;评估检查,包括总结本身都需要经常性地总结,不断完善。总结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使之更加完善。要切实把总结的过程变成一个寻找差距、弥补不足的过程,变成一个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过程,变成一个师生参与、集思广益的过程,变成一个聚众思进、奋发图强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建设工作越抓越好。
  
  参考文献:
  [1]唐纪良,曾冬梅,武波.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互动关系[J].改革与战略,2007,23(11).
  [2]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7.
  [4]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79-89.
  [5]辞海(中)[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947.
  作者单位:吕青,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张建生,西安工业大学数理系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逆钟向低位环折返不典型心房扑动的特点,评价CARTO标测系统对其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一57岁男性患者,因长期反复的心房扑动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常
教师专业发展受到了来自教育内部诸种亚文化形态的掣肘与规制。技术性规避与硝解教师文化、教学文化和教师管理文化中存在的一系列冲突和矛盾问题,有助于肥沃教师专业发展的土
在新时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宣传队伍,为企事业文化建设整体做好宣传,提高宣传引导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分析了专业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及主要缺陷,并以语言学有关理论为依据,结合本人的语法教学经验,探讨改进专业英语教学的措施,以实现语法教学的终极目标。
成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教育,其特殊性由于其对象所居之地位、所起之作用而获得彰显。整体意义上的成人教育对象既是两种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唯一支撑者,也是弘扬和
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体而言,"双师"化培养途径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主要是从师资角度,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培训和提高,着眼于教师群体的
信息化使"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成为可能,使得成人学习呈现开放性、终身性、自主性、创新性等基本特色。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成人基本特色,重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发
[摘 要] “90后”贫困大学生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生儿,受经济生活条件制约,使其与周围同学相比,形成了一些自己鲜明的特点,成为高校教育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延安精神是我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是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用延安精神指导“90后”贫困大学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延安精神 “90后” 贫困大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