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格搜索的同步损伤和信道联合估计算法

来源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ol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实现多输入多输出(MIMO)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同步损伤和信道的联合估计,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搜索的联合估计算法.首先通过构建起一个以反映同步损伤和信道响应影响的系统模型,然后将各损伤参数估计的多维优化问题简化为二维网格和一维网格搜索,从而实现对载波频率偏移、采样频率偏移和符号定时误差的联合估计;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联合估计算法相比于非联合估计算法具有更好的估计性能.
其他文献
主要介绍了在全厂仅有一台机组运行时,发生机组跳闸,同时在无启动锅炉的情况下,利用炉膛、 烟道及相关管道余热,并通过对旁路系统进行一系列操作,恢复辅汽系统及时维持轴封系统压力正常,实现机组热态安全启动的事例,指出在分析、处理机组无辅汽极热态启动时的关键点,以避免因操作不到位而贻误恢复时机或操作不当造成设备损坏,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太赫兹(Terahertz,THz)波具有相干性好、信噪比高、辐射能量低等性质,在传感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此外,THz传感还具有实时、非接触、无标记、非电离等优点,在生化传感特别是生物活性物质的传感中有着重要应用.但THz传感也存在着灵敏度低、水的吸收强、检测信息有限、适用性差等缺陷.介绍在THz时域偏振光谱传感技术方面的系列工作,采用微结构器件作为传感器,使用透射或反射传感方法分别检测了细胞、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几种生化样品.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谐振传感方法相比,偏振传感方法的品质因数和传感灵
学位
针对太赫兹频段边带分离接收机的应用需求,综合考虑本振信号弱耦合度、射频信号高方向性及现阶段铣削工艺精确度等要求,研制了一款400~500 GHz频段-16 dB本振信号波导耦合器.主要包括分支型定向耦合器的耦合度特性分析、-16 dB弱耦合度波导耦合器设计、基于数控机械加工(CNC)技术的器件制备与结果讨论.2件样品实测结果均表明:该耦合器在400~500 GHz频段(相对带宽为22.5%)获得本振信号耦合度在-16~-17 dB,射频信号方向性为-1.2 dB,隔离度优于-20 dB,所有端口回波损耗优
学位
随着太赫兹技术的迅速发展,太赫兹系统中使用的波导衰减器也成为研究热点.波导衰减器可以对太赫兹信号实现精确衰减和控制功率传输,在解决损耗、辐射和干扰等一系列问题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而目前的波导衰减器将衰减片平行于电场放置在矩形波导内,破坏矩形波导传输线,容易造成射频泄露.本文基于吸收式波导衰减器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衰减片垂直于矩形波导电场的波导固定衰减器,通过将衰减片贴在波导内壁,保证传输线完整.使用高频电磁仿真软件HFSS,通过改变衰减片的形状、位置等参数,优化回波损耗、衰减精确度等指标,最
似然上升搜索(LAS)算法是一种启发式邻域搜索算法,能够对空分复用的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接收信号进行检测.为了降低传统LAS算法的复杂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星座约束(CC)的CC–LAS算法.该算法利用一个星座约束(CC)结构判定每个候选解的可靠性,根据可靠性判定结果缩小候选解的邻域空间,再利用LAS算法对不可靠候选解进行检测.提出的CC–LAS算法通过忽略LAS邻域空间中大量不必要的邻居向量,排除对低可靠度信号的低效处理,从而大幅度降低了传统LAS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CC–
基于二维材料石墨烯,设计了一款宽频带可调谐超材料太赫兹吸波体.该吸波体由三层结构组成,顶层为石墨烯超材料,中间层为二氧化硅,底层为金属薄膜.仿真结果表明,当石墨烯的费米能级为0.7 eV时,该吸波体在1.11~2.61 THz频率范围内吸收率超过90%,相对吸收带宽为80.6%.当石墨烯的费米能级从0 eV增大到0.7 eV时,该吸波体器件的峰值吸收率可以从20.32%增大到98.56%.此外,该吸波体器件还具有极化不敏感和广角吸收的特性.因此,它在太赫兹波段的热成像、热探测、隐身技术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
光电导天线具有室温操作、紧凑设计和宽带辐射等优点,但辐射功率低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其中低光吸收率是辐射功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天线电极无尖端结构,边缘电场弱,导致了低的光吸收率.为了提高光电导天线的辐射功率,设计了一种三角阵列天线电极结构,该电极结构由5个三角形尖端排列组成.使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研究了800 nm飞秒激光照射下电极的电场增强和衬底对光的吸收.此结构增加了激光入射到衬底的面积,并且减小了光载流子传输距离,在无电场情况下光的吸收率达到30.57%,相对于传统天线提高了161%.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