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词汇混合式教学设计

来源 :英语广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改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培养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需将产出导向法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中。本文研究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实际情况,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为导向,围绕“学用一体”目标,设计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将“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应用”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效率和语言运用能力。
其他文献
文章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群众舞蹈满足人们的几种需要进行分析,得出群众舞蹈在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自我实现这五方面给人们提供强身健体、和谐安全的环境、归属感、自尊、自我价值实现等需要,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身心状态,为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了保障,引导着人们越来越接近美好生活,促进人民获得愈加强烈的幸福感。
浙西词派是以浙西一地为主的词人群体,在清初以至中叶影响了当时词坛的走向。以朱彝尊、李符等为代表, 不仅摊尊南宋词人姜夔、张炎,还与阳羡派的词学观念相交叉,对于宋末四大家之一的蒋捷及其《竹山词》持有浓郁兴趣。并以群体唱和为高潮,提升了蒋捷的词学地位,丰富了清词的中兴局面。
<正>黄诰(1865—1934年仍在世),字宣廷,汉军正黄旗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二甲第五名进士,曾任清朝驻意大利大臣(即大使)及陕西陕安道员。辛亥以后,与吴道镕、邓又同等遗老隐居粤港。著有《姜桂老屋文诗存稿》等。黄诰为旗籍“正黄旗”,在八旗中属上三旗,地位不低。清代八旗源于沈阳,虽然黄诰生在广州,但他往往落款写成“沈阳黄诰”,或自称“驻防广州正黄旗汉军人”。古人重视拜祭祖先,番禺小滘乡黄
期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稳妥推进“双碳”战略,立足我国资源禀赋,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政府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试验田”,对带动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中国278个地级市2006—2020年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实施对地区碳排放“量”与“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对处理效应的异质性问题展开充分讨论。研究发现:①国家自
<正>随着对医学模式转变的深入认识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更多地被临床医护人员所重视[1]。手术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常见的应激原,会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生理应激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而且影响手术和麻醉的顺利开展,最终影响治疗效果[2]。任何手术患者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且通常在术前阶段达到高峰[3]。目前,多项研究[4-5]表明:在各科择期手
<正>卵巢储备是指卵巢皮质内始基卵泡的数量及卵泡质量,是反映卵巢功能及生育潜能的重要指标。卵巢储备功能降低(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是指卵巢内卵母细胞数量减少和(或)质量下降,同时伴有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水平降低、窦卵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减少,导致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gona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由冠状病毒(SARS-Co V-2)导致的新型传染性疾病。关于COVID-19与癫痫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认为癫痫发作和COVID-19无明显关系;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癫痫发作是COVID-19的继发症状,甚至是早期症状。COVID-19患者中癫痫发作发生率为0.08%~1.9%。COVID-19出现癫痫发作
神经外科接诊的疾病谱较广,患者病情复杂且进展较快,发病部位凶险,需要高度复杂的外科治疗手段,要求医师基于大量的临床手术实践以积累经验来满足患者对优质神经外科手术的需求。在传染病的短期暴发期间,为满足传染病防控的要求或降低医院成为交叉感染平台的风险可以采取远程学习以临时应对,但当进入长期的常态化防控后,神外科诊疗模式在防控措施的影响下发生了转变,增加了入院传染病筛查、隔离—过渡病房观察、线上会议或问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升级,信息载体不再局限于文字内容,语音、图像与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的数字化传输业务蒸蒸日上。与此同时,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也极大地增加了传输信道的容量,为大数据量的多媒体信息传输提供了有效渠道。至此,世界开始进入流媒体时代,不论是视频通话、网络直播,还是航空通信,数字视频信号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量,更直观的传达重要信息。然而,信息安全问题总是与信息化传输形影相随,特别是对于安全性需求较高的
“绿风内障”为中医眼科急症之一,该病名首见于北宋《太平圣惠方》。自秦汉时期萌芽以来,历代医家对本病的命名和认识各不相同,但都围绕瞳神散大、视力急降、瞳神淡绿等症状特点展开记述。从《太平圣惠方》明确提出“绿风内障”的病名,并较为系统总结病机治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深化和发展,极大拓展了中医眼科对本病的系统认识和预防治疗方法。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绿风内障”成为眼科专业名词,并一直沿用至今。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