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气说“伯”“公”“辟”命名原因及排序

来源 :衡水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ez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喜借上古官职喻义的道德与权力作为卦气说体系的命名理论基础,将卦德人格化,为卦气说从阴阳灾异的占算上升到对统治阶级德性的检验提供了一条可行道路.这种思想尤其在“辟”卦中展现得一览无余.因此,从官职产生的背景、作用出发,结合卦气说基本理论,可以发现以上古官职为象征的道德和权力,无论从实际效用还是命名原则,都起到代表和规范的作用.
其他文献
太赫兹技术是目前信息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领域之一,也是下一代探测识别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世界军事科技变革的持续深化对探测识别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以依托太赫兹技术的探测识别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为着眼点,梳理国内外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与新模式,为探测识别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提供思想和方法借鉴.
在天人感应思想之下,董仲舒非常重视德福关系,认同于在天道指引下的修德致福理念.作为董子思想的子系统,其德福思想也具有其内在的思想结构.大体而言,董仲舒的德福思想包含了受命于天的天道观、先义后利的义利观、知耻不辱的荣辱观、必仁且智的仁智观等体系建构,集中体现了德福思想的本体论、道德论、修养论、实践论的内涵.此外,董仲舒的德福思想还包含经权观、常变观、更化观等方法论.
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十分重要的考古文化,其经济形态具有多元化特征.红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定居生活方式、手工业发展情况以及同时期各聚落间农业的发展情况说明,农业经济在红山文化中一直是较为重要的生业方式.但由于红山文化各聚落所处的时期、地域及周边客观自然条件的不同,各聚落中农耕经济所扮演的角色与地位也有弹性变化.同一聚落也会因为周边自然环境的改变而调整各种生业方式在经济生产中的占比.
董仲舒承袭了《周易》《礼记》等文献中对玉之德的讨论,将君子之德比附于玉:以玉之清通而不掩其瑕比况君子知过改过之智,以玉之润泽而无污染比喻君子和润纯粹之仁,以玉之廉而不杀类比君子制事制身而得其宜之义.仁义礼智诸德性得自于天之所命而为人之性,因此董氏的人性论肯定了孟子的人人本有向善的本质的观点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以性为人人皆具的善“质”但更强调圣王之于中民之性的教化.此外,董氏还赋予玉德以礼制的意蕴,玉与礼法及政治秩序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玉德关乎礼制,玉以其德而常被用作礼器;礼制关乎治乱,遵从本于天地、阴阳内
君子作为儒家塑造的理想人格,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所论“君子”的基础之上,融入自己的天人感应思想,重新从伦理、政治等层面勾勒出一个理想的君子人格形象.董仲舒所论之君子,重修养道德,以“仁在爱人,义在正我”“礼尊于身”“必仁且智”等道德标准规范自身;董仲舒所论之君子,谈为政之道,以天下为忧、任德远刑、教民以义,为百姓行事确立正确的政治导向.
董仲舒人性论的思想结构体现在思想基础、运思方法和思想旨归三个层面.其思想基础通过天人同构、善恶同源、人贵于物的逻辑理路表现出来.天有阴有阳,阳善阴恶,人亦有阴阳,阴阳之中亦各有阴阳,故而人性之中既有善质又有恶质.人有“达知”能“为仁义”、人能循天之理以“偶天地”以及人有伦理价值取向、能够化物的属性决定了人贵于物.深察名号是董仲舒人性论的运思方法,他通过反性之名,指出性有情、身、心之目,只有通过性之目,才能辨明人性的本质;通过对情、身、心之名的辨析指出人性之中既有善质又有恶质,并进一步指出人性中的善质并非圣
《北京女报》是北方最早的女报,也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妇女日报,它栏目丰富,采用白话文,贴合当时女性的阅读习惯.该报对女性的爱国和受教育等思想方面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性的日常生活习惯,其主要表现是变革婚俗以及改变恶习等方面.此外,由于地域和时代的限制,女报存在思想革命性不强、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缺乏科学认识等局限性.但总体来说,《北京女报》对当时北方女性的影响不可小觑.同时,也启迪我们重新审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女权思想.
在对清华简《天下之道》做注解、白话译文的基础上,分析其作者、性质及与《老子》的关系.认为:《天下之道》阐述国之存亡在于君民是否同心的规律,以及古之“三王”的用兵之道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用兵之道实质性的不同;《天下之道》经提炼后被纳入《老子》,其作者是周太史儋(老子).关于研究路径,认为:学界、文物界应重视清华简的性质、出土时间与地点等基础性问题研究;对清华简各篇的研究应重视史学、哲学和文法等因素.
1982 年夏天我从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不久就来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编辑部工作,直到1986 年底调回老家开封,在这里计有4 年多时间.这是我走出校门后的第一份工作,我一直把《中州学刊》视为自己的“娘家”,对她充满无比的亲切之感,怀有无限的思恋之情,在这里留下了我青春岁月的脚印,有着许多难以忘却的日子值得回忆.我觉着在这里的四年比我在复旦读书的四年收获更大,学到的东西更多,不少学术界的泰斗,过去只能读他们的书,而在《中州学刊》因为工作的关系能够直接与他们对话,向他们请教,向他们约稿.
《衡水学院学报》“董仲舒与儒学研究”栏目,立足地方、立身学术、立体办刊,经过15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栏目以“立足地方”为创办原则,坚持以本地特色文化为支撑,以本校优势学科为依托;栏目以“立身学术”为发展基础,成果数量占比可观,成果质量逐步提升;栏目以“立体办刊”为建设经验,搭建董学研究平台、举办董学学术会议、吸引专家参与办刊、建立稳定作者群体.